|
第一次举国为平民哀悼(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 16:19 《商务周刊》杂志
沿途,记者与车队经历了由于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而出现的种种状况。车队过师古镇和湔氐镇时,前方车辆发现灾民而随意停车发放物资造成车队编号混乱的同时,还引起了交通堵塞;前往八角镇途中,道路不熟,加上彼此沟通不足,队员车辆出现丢失情况,好在最后丢失车辆及时归队;在八角镇里,志愿者们救灾心切,随意发放物资,造成了一片混乱,还丢失了原本带来准备发放的感冒药;前行途中,因为集体观念不强,信息交流不及时,出现了记者所坐的小QQ车上挤了8个人,而前方一辆轿车上只有3个人的情况。 一路磕绊下来,队员们在不断汲取教训,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最后,在前往最需要救助的八角镇五马村时,志愿者们把所有剩余物资集中到了3辆车上,其余车辆和人员原地等候,节约人力和物力,发放救灾物资时也不再一窝蜂地随便递到灾民手中,而是把物资交给了村干部,由他们根据灾民的情况统一发放。 经过一天的磨合与磨炼,志愿者们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不宜组织如此庞大规模的车队,3—5辆就好,一定要将物资分类以便查找,不要把物资卸到救灾物资堆积成山的救助站,那些靠近公路、救灾物资充足的村民也不要发放,应直接发放到没有救助站覆盖、物资难以到达的边远地区,并由村干部统一负责;同时志愿者们还应有具体分工。 这支车队的经历恐怕是所有志愿者们都能遇到的共同问题。一番波折后,他们渐渐地懂得,光有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够在满腔热情下,更加行之有效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才是更重要的。 政府与志愿者的互动 地震发生至今,仍源源不断的有志愿者们赶往灾区,并在整个抗震救灾的战役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视这一切的政府,也在摸索一些可行的方法,以更有效地发挥“人民的力量”。 经过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负责抗震救灾的政府部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管理办法:首先将自愿和招募来的志愿者汇总到灾区总指挥部,由总指挥部根据志愿者们的不同情况分配到需要他们的前线指挥部,再由那里指派和分配给他们具体工作。目前,身处灾区的志愿者们多为医疗、消防、通讯、道路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只有在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后,方可进入灾区现场。 获悉“5·12”特大地震消息后,西安三位驴友李强、李锋、王鹏飞立刻与绵阳市人民政府救灾办公室联系,希望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救灾。得到四川方面回复后,他们于5月15日凌晨1时自驾吉普车从西安出发。当天下午16时到达绵阳市人民政府救灾指挥部。得知三位西安驴友志愿者有丰富的探险经验,指挥部特别在他们的通行证上写到:“建议随军深入白妮乡一带或治城区禹里乡,组织灾区人民自救,渡过难关。” 16日中午,他们到达白妮乡。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快速翻山越岭向禹里乡深入。走到漩坪乡时,那里已成一片汪洋。在岸边,志愿者发现了无处可逃的漩坪乡300多名群众,其中有老人、小孩和重伤员。李强等人带领十多位体力较好的灾民,沿他们来时探明的一条较为安全的小路向北川县撤退,并写下求救信让队友带给当地政府,告知有重伤员被困,需要直升机救援。带着一路收集来的灾区信息,李强、李锋、王鹏飞连夜紧急向绵阳市赶去,翻越5座大山,急行军8个多小时。19日11时,他们在擂鼓镇一个叫鄢家山的村庄外将信息通知了前线救灾的总指挥部。 深度救援与成熟的心智 22岁的高婷是第四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她的家乡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就在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在获知父母都在地震中受伤消息后,她也接到了西京医院要接治100多位来自灾区的伤员,为方便患者和医务人员沟通,在全学校征集会说四川话的志愿者的通知。在父母与伤员之间,高婷选择了后者。在她看来,她不仅可以胜任“翻译”的工作,作为心理学研究生,她更能为那些在地震中留下心理阴影的孩子和老人们提供心理辅导。 5月21日,来自灾区的首批伤员到达医院,高婷立即出现在了病床旁。她说:“我选择留下,不仅因为我会说四川话,还因为我更能体会灾区患者们的伤和痛。” 今年45岁的谭亚男,是唐山市中医院的一名医生。30年前她亲历了唐山大地震,痛失母亲和弟弟,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阴影持续很久。如今,面对汶川灾区的地震,她想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震后的灾民进行心理救援。 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心理服务志愿者在各个重灾区和灾民安置点忙碌,为地震中心灵受到巨大冲击的灾民提供心理咨询援助,帮助他们从灾难的阴影中逐步摆脱出来,恢复重建家园和继续生活的信心。 与此同时,随着救助的深入,志愿者的行为也逐渐成熟起来,社会对志愿者救助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在家门口也可以抗震救灾,募集钱物、献血等同样是救灾。”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王雪峰一语道出了“志愿者”的另一层含义。一位网友在自己博客上也写道:“不是每个人都符合前往灾区的志愿者条件的,不是每个人都是专业的医生、护士、消防人员、通讯抢修者。光有热情是帮不了灾区人民的,作为志愿者,我们应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在这场大劫难面前,除了奔赴地震前线的志愿者,没能到四川的中国老百姓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志愿救灾的洪流中。在各地的捐款箱前,从蹒跚的老人到稚气的孩童,都纷纷慷慨解囊。一位老乞丐在得知买瓶汽水就能为灾区尽份力时,毫不犹豫地拿了一瓶汽水,留下了80元钱和一句话“向社会讨了这么多年,也该向国家捐点了”。 远在美国的华人程宝林除了自己参与捐款外,还在第一时间致信他的美国邻居:“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全球,在海外华人社区震荡尤为强烈。汶川青山夹峙、岷江奔流,藏、羌、汉各族人民,睦邻而居,民族风情浓郁,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基地、羌寨碉楼,闻名遐迩。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大地震后,海外华人踊跃捐款,极大地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但我们的许多非华裔邻居,即使有捐款的意愿,却很可能无法找到捐款的途径。为了拯救更多的灾民,并为灾后重建,我作为志愿者,在此募捐更多的资金,将直接用于对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的救助。” 虽然程宝林本人没有去灾区,但他尽其所能,把这封英文募集信发在了美国各大网络论坛,得到了美国网友的积极响应。 5月25日,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曾为唐山地震伤员服务、现年75岁的薛月卿老人获准成为一名为灾区伤员服务的志愿者。老人说,32年前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她在二七区建中街办事处工作,当年有大批伤员转到郑州治疗,她负责组织居民为地震伤员做烙饼。如今汶川大地震又造成数十万同胞死伤,看着报道,她泪水止不住地流,“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公民社会的未来 一夜之间,人人都成了志愿者!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都将聚光灯放在了这支突然出现的庞大志愿者团队上,为他们的表现所惊叹:“发生在中国的毁灭性地震催生出中国的志愿者大军”,“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进入地震地区,捐款金额超过记录,这种民间反应非常惊人,而且是自发的。”《澳大利亚人报》16日也发表文章称赞中国民众齐心救灾,文章说,为了四川地震灾民,中国人正敞开胸怀,慷慨解囊,踊跃献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正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加拿大《环球邮报》17日的文章同样关注了中国出现的大量平民志愿者,文章说,很多志愿者是80年代后出生的,有人曾把他们视为追求物质和金钱的一代,不知道关心他人,如今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在汶川大地震中,志愿者,第一次成为了一场灾难救助的主力军之一。随着救灾工作的开展,不论是志愿者还是政府,都经历了一个组织管理逐步趋于成熟的过程,也都积累了为社会付出自己能力的实践经验。 现在,灾区还需要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陪护、心理干预、孤儿领养、应急救援方面的志愿者,更多有热情,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中国人还在不断报名,希望能为灾区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经过这次灾难救助,志愿者们清楚地意识到,现阶段抢救生命是最重要的,而灾后的秩序恢复、家园和心灵重建将是更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中长期志愿者深入开展更多也更复杂的工作。 更可宝贵的是,在这次灾难援助中,分散的志愿者们也多次接触境内外的NGO救援组织,尤其是境外NGO在灾难救助、灾害管理和灾后重建上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也教育了中国志愿者们,使他们更清楚认识到,灾害救援不是简单的热情和盲目的勇敢,还需要更高的智慧,需要更理性的组织和更科学的工作手段。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能缺少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有人形容,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阳光、空气和水。志愿者的素质、水平、数量和自我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标志,也是评判这个国家公众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的一大标尺。可喜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志愿者的巨大力量被灾难激发了出来,虽然这股力量还显得有些缺少秩序和组织合力,但它已经为整个社会乃至世界感知。 第一次网络维基救援 互联网的出现,为灾害救援提供了一个及时迅速的信息发布、传播、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更大范围有效协作的渠道。 汶川大地震后,文字、图片、地图、视频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空间,整个信息高速公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广度开动起来,中国150万家网站、2.1亿网民组建起一支穿越时空的看不到的“网络救援大军”,共同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大援救中,让公众感受到了口耳相传难以实现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不同地域人群大规模协作的组织能力。 比战地记者还战地记者 5月12日下午14时35分左右,北京各大写字楼内办公的白领突然感到大楼摇晃了一下,有的人感到一阵眩晕。“地震了”,喊声瞬间打破办公室的宁静,人们纷纷向楼下冲去。他们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已有几万同胞遇难。 10分钟后,官方新闻尚未发布,天涯社区上就已经是满屏的地震帖:“成都地震强烈”、“武汉地震了”、“上海地震了”、“西安地震了”、“到底哪里地震?”“全国都震了?”“这么大能量?地震、火山还是原子弹?” 除发帖通报地震消息外,自发上传的视频更能传递地震的真实感受。地震发生后两分钟,余震仍不断。四川大学电视编导系大一学生赵紫东撤离寝室前,用网名“danta1990”将“成都地震”的视频上传到了土豆网上,同时在红网发帖直播。半小时内,土豆网迅速通过审查。当天晚上,仅土豆网就有64万网民直面地震:剧烈摇晃的镜头下,躲在桌子下面的一个男同学正尽力维持平衡,伺机穿上他的运动鞋,周围劈里啪啦书掉在地上,书桌在剧烈颤抖,混乱中还夹杂着两名男生互相安慰的声音:“别急别急,没事没事……我们是六楼。”一片嘈杂中,有个人大喊“上网!爆料!”这时,镜头对准了窗外,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出大楼;镜头随即又转回宿舍:桌上的笔记本电脑还在滑动。画外音也出现了:“这、这这、这是20、2008年4月(看笔记本电脑)……5月12号……2点29分,我们在成都!成都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这里发生了地震!我们的大楼还在摇晃!绝对的,绝对真实的!”看到视频后,网友们纷纷称赞“比战地记者还战地记者”。 14时46分,新华网正式发布快讯: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10分钟之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等门户网站纷纷开辟抗震救灾专题,天涯、百度贴吧等社区提供专题板块讨论,土豆网、优视网等推出了网络直播。此后几日,新浪等各大媒体服务器都超大负荷运行,浏览量超过平时的10倍。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各大网站迅速将不同内容快速整合,划分到灾区消息、捐献救助、互助寻亲、救灾指引、亲身经历、感人故事、网络祈福、网络公祭等不同页面,从而将最新信息更快更好的呈现给用户。 正式消息公布后,汶川——这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非常陌生的地理位置开始在Google Earth、百度地图上被频繁搜索。搜索引擎第一时间及时启动了地震形势地图,方便广大网民了解各地受灾的即时动态。 Google中国公关经理崔谨向《商务周刊》介绍,应国家测绘局、地震局要求,Google Earth紧急求助全球合作伙伴网络,同时调用了美国国家地震局部分数据、标识等,为其免费提供了地震灾区12日前后的卫星地图数据,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信息保障。 另外一个亮点是,地震发生后的两天里,在对外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网站机智的使用备战线路和应急电路绕过灾区联通了主干网,发布了来自震中的最早最准确的一线灾情信息,成为外界了解灾情最靠近震中的公共信息渠道。 地震发生一周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指出,博客、播客(视频分享)、论坛等互动社区为抗震救灾营造了积极热烈的网上氛围。截至5月19日晚10点,仅新浪等四家网站共发布相关博客文章233万篇,点击量23.6亿次,评论1260万条;论坛发布帖文149万条,点击量2.3亿次,跟帖760万条。 网络召集令 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关注并参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全国大救援。在震后通信瘫痪、交通中断的情况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网络救援队迅速建立,“草根”开始登上救援舞台。“草根”个人发布的消息可能很快就会悄无声息的沉下去,但正如网友萧秋水《地震中的Web2.0:浮沉间的悲哀》中所说,“不能因为如此就不去做,还是要整理、发布、推广,如漂流瓶,如果被人拾到,产生价值,就是行为的意义”。当每个人都如此行动起来时,网络救援就显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虽然大多数人无法亲临一线,但到达现场并非唯一的参与方式。“我们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每个人都在思考,在行动。在不增加救灾现场负担的情况下,网络救援队积极传递信息、献计献策、寻找救援盲区,为救援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分散、即时、大规模协作、驾驭群体智慧”——通过互联网,维基救援实现了各方力量的合理化调集。 救援信息指引、寻亲互助、志愿者召集令、款物捐助、舆论监督,没有人主持分工,但网络救援的项目无所不包。 地震初期,由于地质和天气原因,救援直升机很难在汶川震中地区降落。5月15日上午10时,四川省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女学生张琪发帖:“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就在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俗称大平头,那里现有很多事发时在地里摘樱桃的被困村民,如果没有泥石流的话,他们都还在那里焦急等候救援。他们急需食物和水。请速到那里救援。最主要的是,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离县城仅7公里,而且有新旧两条公路直通县城。那里原本是打算修建大禹祭坛的地方,很适合直升机降落。”该信息迅速在QQ群和各大论坛被顶起。当天下午,空军部队给张琪打来电话,详细询问相关信息后迅速展开勘查,并循此成功空降汶川。 震区通信不畅时,一条网上消息被大规模转发:“请大家尽量少拨打四川省内的电话,以免阻塞通信网络,致使被困人员无法向外界求救!给求生者创造一个机会!” “急转!!唐山地震亲历者救灾经验”、“心理救治口诀”,无数类似信息在各个QQ群、论坛、帖吧中广泛传播。 地震发生后,身在各地的人们与灾区亲人失去联系。紧急时刻,网友们不自觉地遵循了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大量寻找亲人的帖子和专门的寻亲网站在网络上涌现。 5月13日晚,“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帖子引发网友高度关注。“我也是军人,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却没有人救……我马上就要出发了……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给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经过网友数以万计的转载、留言、发短消息、置顶、托在江油的朋友帮忙寻找,5月15日傍晚,王琢终于被江油警方找到。 “600名灾区群众安置在我们这里,都江堰、汶川的都有,寻亲的快进来看”,很多类似的帖子也不断出现在各个社区,帮助人们寻找失散的家人。 无数条志愿者奔赴灾区的“召集令”也出现在网上,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通过网络汇合,相约组队奔赴一线。 地震发生后,网民的自发捐助行为迅速通过互联网发起,倡议捐款、捐物、献血的信息出现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急需矿泉水、食品”、“灾区急需AB型血”、“急需帐篷等物资”,这样的消息被网络救援队转发、转贴后,迅速传到全国各地。红十字会汶川地震网上捐款页面每隔几秒刷新的捐款记录中,很多网友都没有留下真实姓名。 曾经混乱无序的网络里,似乎被救援的滚滚洪流理顺了,网民行动的步伐与目标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与此同时,网络也正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救灾物资发放管理部门和红十字会等慈善单位的一举一动随时会出现在网络上,网络舆论对救灾款项到位及发放的透明化、公开化要求,也推动了有关部门工作的改进和细化。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更具延伸的工具能力,这一平台具有开放、对等、分享和全球运作的特点。新经济学家泰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在他们的著作《维基经济学》里充分阐述了开放的网络平台如何充分利用组织里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它无比惊人的能量。 在全球范围内,基于网络平台的“维基救援”已有过成功的经验。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席卷了美国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州的海岸。混乱之余,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特别团队,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一起所策划的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远胜于州和联邦专职团队可以想到的任何方案。志愿者们的核心成就正是一个叫做Katrinalist的记载生还者信息的中央数据库。有关“寻人工程(People Finder)”的新闻如野火般在整个网络空间中传开,4天内有3000名志愿者加入。 5月15日,一个名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www.xunren110.org)”正式运营的消息出现在各大网络社区里。网站的发起者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的几位老师。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发到网络上,征集志愿者,一起创建寻亲友网。在湖南大学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经过紧张准备工作,地震发生30个小时后,一个服务器在西安、网站开发在沈阳、研发中心在上海、工作人员在全世界的“四川地震寻亲友网”上线。 短短几天时间内,1000多位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到这一援助平台上。由于其中有不少国外网友,网站得以24小时保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一位叫“小鱼儿”的西班牙网友担任网站的夜班值班员。 网站设计为两大模块:“寻找人”和“幸存者”。如果想寻找失去联系的亲友,可以在“寻找人”这个板块输入信息,提交完成,信息将会与旁边“幸存者”模块的录入信息进行适配,按是否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幸存者的操作方式则正好相反。 忙碌在各地的1000多位志愿者成为信息收集和发布的主力军,他们深入到各地救治医院、灾民安置点、公共场所和救援地,收集网站所需要的信息并录入到网站。两个模块的信息有可以匹配的结果后,网站管理者会在公告栏里公布。 这些网络空间的志愿者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负责网站平台的综合组、信息采集和管理组、宣传组、网站建设和技术支持组、短信平台和论坛组,使得这一网络平台犹如一个能量巨大的吸纳器。目前已经有1000多人通过“四川地震寻亲友网”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而截止到28日下午19点记者发稿时,该网站已经发布处理“寻人”信息23819条、“幸存者”信息143090条。 “无论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无疑,在这次大劫难中,网络为援助提供了无限可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