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半小时:粮价上涨为何农民依然卖粮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9日 00:05 CCTV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粮价上涨为何农民依然卖粮难

  在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记者发现当地的一些农民仍在为卖稻谷发愁,在村民存放稻谷的小仓库,记者看到一个个鼓囊囊的麻袋把墙边堆得满满的,因嫌稻谷价格过低,一直把打下的粮食屯在手里
经济半小时:粮价上涨为何农民依然卖粮难

  记者来到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中储粮虎林直属库,在农民休息室的墙上贴着最低收购价的通告和收粮标准,收粮标准对水份和杂质等做成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凡超过0.5个百分点都要扣钱,负责人告诉记者,7
经济半小时:粮价上涨为何农民依然卖粮难

  哈尔滨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蔡克林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南方遭遇冰雪灾害,黑龙江的货车车厢非常紧张,而且由于南方大米紧缺,加上黑龙江大米又非常畅销,因此整个黑龙江的大米都遭遇到了交通运输的

  今年一季度以来,国际粮价平均上涨了16.5%,特别是大米,成了这轮粮食涨价中的领头羊,两个月价格暴涨75%,许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国内市场上一直在低价位徘徊了两年多的米价,连日来也开始收复失地,国内各个大米主产区的米价都出现不同程度回升,成交活跃,可是,在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我们发现当地的一些农民却仍然在为卖稻谷发愁,这是为什么呢?

  4月20日,黑龙江省虎林市东兴村王杰芳带着记者打开了他存放稻谷的小仓库,一个个鼓囊囊的麻袋把墙边堆得满满的,旁边一个大的围栏里也堆满了稻谷,足足有一人多高,由于07年气候好,村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这个自己盖的粮仓很简陋,王杰芳告诉记者这里下雨的时候还漏雨,老鼠也很多,偷吃了不少粮食,考虑到东北的天气越来越热,这样的仓储条件当然不允许这些稻谷长期储存,王杰芳自己也不愿意天天守着这么大一堆粮食发愁,实在是因为今年的稻谷价格太便宜了,稻谷刚收获的时候每斤才卖到6毛8,所以村民一直舍不得卖掉。

  王杰芳自己种了18亩水稻,每亩大概能收获900多斤稻谷,他给记者算了一个帐,由于农资、化肥、人工在2007年的不断上涨,如果稻谷卖7毛钱一斤的话,自己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根本就挣不了多少钱,如果价格再低,还会赔钱。

  借助零散的信息王杰芳了解到,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节节攀升,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抢购风潮,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稻谷再放一放也能卖个好价钱,然而一直等到现在,稻谷的价格还是在7毛钱左右,实在等不下去的王杰芳打算尽快把这些稻谷卖了,如果因为仓储条件不好,导致粮食变坏了、变质了,降价、便宜了,四毛、五毛那也得卖。

  下午,王杰芳找来了几个乡亲帮忙装了一车稻谷,准备到当地的国家粮库——宝东粮库去卖一部分,然而,当王杰芳拉着稻谷来到宝东粮库时,这里却空空荡荡,没有工作人员来收粮,也没有卖粮的农民,王杰芳赶紧给一个了解情况的朋友打电话,结果省里告诉不收了。

  听到粮库不收的消息,王杰芳有些手足无措,在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稻谷基地黑龙江省,王杰芳的遭遇并非个例,当国际米价一路暴涨、“米荒”警报骤响的时候,农民们面临的却是反常的卖粮难,在有“天下第一水稻大场”的856农场,记者见到了刘颜镇,他家里还有60吨稻谷没有卖出,这些稻谷将他家的两个偏房塞的满满当当的。

  刘颜镇由于承包的是农场的土地,他除了正常的生产成本外,还得给农场上交每亩300多元的承包费,因此现在的价格他更接受不了,他打算再把这些稻谷放一放。

  黑龙江两位种粮农民王杰芳和刘言镇,因为嫌稻谷价格过低,一直把打下的粮食屯在手里,记者一打听才知道,在当地,他们还算是幸运的,更多的农户因为没有能力存粮食,已经早早就低价卖出了,但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12月1日到2008年3月31日,黑龙江全省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标准是三等粮每斤7毛5分钱,等级每上一级,每市斤的价格就涨两分钱,那为什么农民还在说粮价低呢?来了解一下。

  2007年,王杰芳赶上了一个好年头,承包的18亩水稻品质不错不说,还获得了大丰收,一听电视上说今年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三等稻谷一斤能卖上7毛5,王杰芳估摸着自己的水稻怎么也是二等粮,卖个好价钱应该没问题。

  王杰芳曾经兴致勃勃地拉着稻谷去当地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国家粮库出售,然而国家粮库一定级之后,给出的价格让他非常失望,化验之后,三等都不是,是等外粮。

  王杰芳没想到,自己这么好的稻谷到了国家粮库居然变成了等外粮,价格一下子比最低收购价低了好几分钱,再扣去运费,估计一斤粮7毛也卖不上。虎林市农委副主任张显钢通过统计发现,今年当地农民实际卖出的价格远远低于最低市场收购价的价格。

  虎林市农委副主任张显钢:“国家最低收购价去年应该是在七毛五,那么扣扣杂,扣水,然后整精米率再扣完以后,它就大部多这个价钱,因为毕竟每一个等级当中差二分前再包括运费,老百姓再出运费以后,我应该是卖在七毛钱左右,我们统计的价格,最好的是卖七毛三,老百姓最好的价格是卖在七毛钱。”

  为什么国家制定最低收购价这么令农民失望?记者来到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中储粮虎林直属库,在农民休息室的墙上贴着最低收购价的通告和收粮标准。记者看到,收粮标准对水份和杂质等做成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凡超过0.5个百分点都要扣钱,中储粮虎林直属库主任孙政告诉记者,7毛7的最低收购价并不是实际支付给农民的价格,通常他们都会根据标准每斤扣几分钱。

  中储粮虎林直属库孙政表示,这很正常,因为水分不一定,规定水分是十四分半,水分超过了多少会按照文件扣多少,还有杂质,现在还有个出糙率,还有黄粒米等等。

  孙政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粮库对稻谷进行定级的整个过程,一次定级大概持续20多分钟,严格而复杂,孙政承认国家制定的标准同农民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孙政:“老百姓感觉我的粮食就应该一斤给我一斤钱,国家说的一斤七毛五,我的一斤就应该给我七毛五,实际国家的政策并不是这种政策,它有标准的,超过标准以后,折算到国家制定的标准,所以他的粮不可能是一斤就按七毛五,或者七毛七来,这个和老百姓的心理有个偏差。”

  孙政还告诉记者,由于国家不允许他们主动收粮,因此农民要想到这里卖粮必须自己承担运输的费用。

  孙政:“现在我们从文件,各方面要求农民自己来交我们的粮或其他的组来交粮,够了标准了,我们按国家标准来收,我们没有责任,没有什么向下边收,那只有这种情况。”

  记者:“农民还得负担他给你送粮食过来的运费?”

  孙政:“对,文件就是这么要求的。”

  相对于国家粮库的苛刻条件和坐等送粮不同,大米加工企业简单的标准和主动收粮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张显钢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调查,由于农民从最低收购价那儿得不到实惠,而且还非常麻烦,因此农民卖给国家粮库的粮食非常少。

  张显钢接到很多农民反映,最低收购价出来之后,这些收购企业还纷纷比照最低收购价的标准也开始扣杂扣水,变相调低了价格。

  张显钢:“我们所有的私营企业加工厂,现在下去在收粮的过程中,他也按照这个标准去收,也按这个等级收,同时又压低了市场价格,我们的最高价就七毛三,二等粮,我们的私营企业在收购的时候也是执行这个标准去收购,这样对他们企业是有利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