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PPI创新高预示 CPI高点可能仍在后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 17: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PPI创新高预示CPI高点可能仍在后面

PPI创新高预示 CPI高点可能仍在后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公众高度关注的三月CPI指标公布后,不少担心央行立即加息的人士舒了一口气———三月CPI增幅下降至8.3%,低于2月份8.7%的水平。对此大多数人解读为“宏调压力有所舒缓”。

  然而,笔者看法相反。原因在于另一个重要的指标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三月份同比上涨8.0%,远高于1、2月份6.1%、6.6%的增速,连续第三个月创3年来新高。

  起始于去年下半年的这一轮通胀,目前仍然以农副产品和食品主导,尚未传导至工业制成品。目前看,“通胀压力趋缓”的判断为时过早。虽然仍然有待观察,但PPI历来被视作CPI先行指标的,PPI在三月份与CPI走向出现背离,很可能预示两点:

  三月CPI相对于二月的回落,不排除是受到二月雪灾影响导致的失真。意思是,如果二月份没有出现意外雪灾导致价格短时上涨,实际上该月CPI没有高到超过三月的程度(有分析称扣除春节及雪灾因素,二月CPI增幅为 7.1%,与1月持平)。这样说来,三月CPI仍没有改变一季度逐月上行的通道。此其一。

  由于加息手段受到外围环境限制,人民币缓慢升值对物价的抑制作用又需要较长时间,目前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仍然主要靠行政手段。“有形之手”短时间内效果不错,然而副作用是使价格传导出现“梗阻”。不过随着PPI指标持续升高,这种“梗阻”看来很快就将打通,涨价潮一旦传导至工业制成品,CPI高峰才有可能最终降临。此其二。

  传导“梗阻”,是处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重要特色,其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视。正是由于这个特色,在国际大宗资源能源商品连续三年大涨价之下,国内工业制成品价格没有随之起舞,反而因出口兴旺带动投资过热,部分商品出现生产过剩而不得不降价。这就解释了很多人的疑问:制造业发达的中国本来应该比欧美更早遭受资源能源价格飙升的冲击,为何竟然能挺如此之久?

  “鸟笼经济”有其难以立刻抹去的惯性思维。过去“有形之手”调控经济软着陆成功,是在相对稳定或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如今西方经济明显放缓,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传导“梗阻”导致的波动有可能比一般情况下剧烈,杀伤力也有可能倍增。换言之,如果三月CPI实际不是趋缓,而是趋升,那么未来数月CPI的峰值将创出新高。

  至于一季度中国GDP减速,主要受出口减缓所影响,国内市场没有明显变化,值得警惕的是,大量外汇资金流入的现象加剧,明显增加未来CPI飙升的风险。

  本报记者 姚志德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