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粮食:慌不慌?荒不荒?(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0:14 南方周末

  稻麦轮作下来,每亩地一年产粮近2000斤。即使按照单价0.9元来算,“也就是1800元的样子。”如果全部雇人干活,“够本就算不错。”老马说。

  农闲时,老马他们会到邻近的乡帮人挖大蒜。往年挖一亩大蒜的价钱是110-120元,现在涨到170-180元。

  今年,姜庄村有更多人将土地委托别人种植,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自家的地先不种,“先给人家拔完秧,再弄自己的。”原因很简单——工价更高。

  在陕西一些地方,“原来一些最让人看不起的蒲苇地都要开垦,近一年内这些已经开出来的地都荒了。”记者了解到,季节性抛荒,在山东、江西、陕西、湖南等省,都开始出现苗头。

  在安徽阜阳的南塘村,外出长三角打工的人们说:“前几年工地上的大工每天50元,现在涨到七八十了。”于是,村里更多的青年人奔向了城市。

  这样的苗头,在种植双季稻的粮食产区,也非常明显。

  湖北武冈的村民老林说:早稻实在卖不出价钱,还要费工,所以有人只种一季,每亩每年会少打粮700斤左右。

  在另一个县,村支书老张估计:全村今年大约有一半的粮食面积,是只种一季的。

  山东鱼台农民老马家的5亩地之所以还种着粮食,只是因为没有更适合发展的经济作物。老马家的收入构成中,粮食勉强占到10%左右。在河南兰考、湖北武冈等地,这个比例大约是30%。即使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独山县,大量农民散居在偏远山间,这个数字也不过是50%左右。老马说:“这几年越来越不行。”粮食生产,成了事实上的副业。

  荒?

  “三农”学者李昌平认为:在目前的行情下,国家最低保护价上浮9%,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将非常有限。此话,在若干农民那里得到了印证。

  湖北武冈的农民老林觉得:“(保护价)意义不大,赶不上涨价凶。”在山东鱼台的粮食加工商刘来法看来,农资大幅涨价,在2007年下半年尤其厉害,所以这一茬小麦收割之后,下一季稻谷的情况不好预计——成本太高了。

  2008年初,农业部制定了年内推广9亿亩测土配方施肥的计划,以利节约成本,高效耕作。此举的直接背景,就是农资价格的疯涨。

  阜阳市南塘村的兴农合作社今年举行几次活动推广科学施肥,但村民反响寥寥,有人说:“省那三十几块钱还抵不上出去干一天的工。”

  如此鲜明的反差下,即使粮价略有抬升,粮田依然难以留住人们的心思和功夫。

  受到此种状况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基层农业部门。

  2007年,在湖南某县,农业局每个干部都曾下乡督促种田。职工们被分工包片、安排到村里去发动农民,有的甚至“打预防针说:不种田要收抛荒费、没得种粮补贴”。

  当地市委书记更早前就曾表示:将随时督察,发现连续5亩抛荒的,乡长、书记、抓农业的副乡长就地免职。

  中储粮某省分公司的刘平博(化名),同样感受到征购粮食的压力。“只要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最低收购价还会继续。国家需要大量粮储,这样才能调控市场价格,才能影响CPI。”因为国家补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多收粮,企业就多收益。在收购粮食的交易中,买方求着卖方。

  在最低保护价确定的情况下,增加收购量的主要办法是提高服务,比如帮助农民晒粮、除杂质,给送粮农民提供茶水、药品。他们还考虑采取早开门、晚关门,但个别农民趁着照明不足,往粮食里掺沙子,他们又停止了夜间收粮。

  更多的办法被想出来:设法减免送粮车的交通费用,或者给拖拉机进城提供交通方便。甚至主动下乡收粮。

  而一旦出现农民卖粮难,刘平博他们就会挨批。

  今年,中储粮各省分公司正在传达的指示是:“既要保障粮食价格不能掉下来,也不能过高。”刘平博估计,今年会敞开收购,而小麦、大米的收购价会比过去提高几分钱。

  中储粮总公司的一位人士介绍,国有粮库分为中央储备粮、省级储备、地市级储备等不同级别。中央储备粮是垂直管理,查得很严,管得也很严,数量真实,质量良好。但这只占全国粮仓的很小一部分。国家粮食局下属各级粮仓有的按属地管理,容易与地方政府利益联系,如果出问题,主要是在低级别的地方粮仓。

  此外,粮食储备是将仓储和轮换相结合,粮食一定时间需要轮换一次,粮仓里暂时没有粮食不代表就没有存粮了。

  这位人士表示:中国的储备没有问题。只要限制出口,国内的问题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