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灾后重建投资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5:29 《中国投资》

  亡羊补牢之后便应是未雨绸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月底,我国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已经取得完全的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上日程。2月27日,低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方案获国务院批准,为灾区重建工作勾勒了一幅科学蓝图。

  这次突如其来的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既是对我国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同时也折射出一定的警示意义,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课题。如果把发展标尺指向科学、和谐的刻度上,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煤电油运等诸多方面,此次雨雪冰冻灾害不啻是一剂苦口良药。

  科学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持久发展和整体进步,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解决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长远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2月底,《中国投资》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穆虹副主任、经济运行局朱宏任副局长、价格司周望军副司长,以及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有关专家,为您深入解读灾后重建投资蓝图、总结抢险抗灾的经验教训、预测雪灾对我国物价形势的影响等重要方面。

  权威解读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方案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

  《中国投资》:您好!穆主任。当前抗灾救灾工作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请您介绍一下,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央都做了哪些部署?

  穆虹: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早准备,早谋划,早安排。2月3日,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了灾后重建指挥部,指挥部由25个部门组成。指挥部的职责就是要组织协调好灾后重建的重要事项,分解落实责任,广泛调动力量,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在听取应急指挥中心汇报的灾后恢复重建初步安排后,国务院要求我们尽快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方案。在时间很紧、任务量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在综合分析各地灾情和恢复重建需求、统筹安排各方面可调动资源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研究提出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方案》。这个方案从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中央支持政策等各个方面,为指导各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月25日已由国务院批转执行。此外,我们还要求各受灾省区市要同步编制好本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并与这些受灾地区就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中央支持政策等问题,逐个进行了协调、落实。当前,各地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中国投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遵循什么原则展开?

  穆虹:概括来讲,有4条原则。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就是要心中有数,有一个通盘考虑。在全面掌握核实灾害损失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方案。明确重建目标,落实分解责任,提出工作措施,加强协调配合,确保重建任务按期完成。二是分清缓急,突出重点。有主次缓急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以修复重要基础设施、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妥善处理灾后恢复重建与解决历史欠账及正常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分步实施。三是自救为主,政府支持。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自救的力量。有关企业要集中力量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所需资金坚持通过自救投入、银行贷款、保险赔付、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政府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给予积极支持。四是地方为主,中央补助。地方各级政府是本地区灾后重建的责任主体,要统筹自身财力,调整年度安排,加大投入。中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支持修复受损严重的基础设施,优先支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项,优先支持灾情严重和财政困难的地区。

  《中国投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如何考虑的?包括哪些重点领域?

  穆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力以赴,尽快修复重要基础设施,实现电网、交通、通信、公用及社会事业设施正常运行;尽快修复农林水利设施,恢复农业林业生产;尽快修复灾害损坏的民房、城乡供水设施等,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有两方面:一是要集中力量修复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网、公路、铁路、民航、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通信、教育、广播电视、卫生设施等,以及因灾损毁倒塌民房的修建。二是要下大力气恢复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修复农业、林业生产设施,水利、气象设施,以及支持恢复农业生产的其他措施。

  《中国投资》:灾后恢复重建在实施步骤上是如何安排的?

  穆虹:一是全面恢复电网设施。 3月底前基本恢复500千伏主网架运行,4月份全部恢复受损电网。二是尽快恢复交通设施。公路:6月底前基本完成清理公路塌方,修复路基缺口和受损路面罩面等工程。铁路:6月底前完成受损生产设备设施改造。民航:4月底前完成所有受损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三是全力恢复农业林业生产。农业:3月底前完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棚、水电等受损设施修复。6月底前完成蔬菜育苗场、果茶良种苗木繁殖场、蔬菜大棚、种畜禽场、养殖场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林业:6月底前完成基层重点林业机构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年底前基本恢复林木良种基地和苗圃的基础设施条件。此外,水利、气象受损设施恢复重建将在6月底前完成。四是受损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备等基础设施,将在3月底前全面实现正常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五是因灾损毁倒塌民房,将在6月底前修复重建。六是受损通信设施,将在5月底前确保通信恢复正常。七是教育、广播电视、卫生等其他基础设施,将在8月底前全部恢复。

  《中国投资》: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将如何筹措?

  穆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自救投入、银行贷款、保险赔付、中央支持、社会捐助等多渠道来筹集。一方面要突出重点,中央支持政策强调“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支持修复受损严重的基础设施,优先支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项,优先支持灾情严重和财政困难的地区。另一方面要加强协调,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车购税、铁路民航建设基金和民政救济等各方面资金,尽可能加大中央投入力度。

  《中国投资》: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央将给予哪些政策和资金支持?

  穆虹: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予以支持。一是电网设施。对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按重建投资适当比例注入资本金。对重灾区农网改造国债转贷资金,2008年应付的利息实行豁免。对灾情较重的地方自建自管小电网,在中央基建投资中调剂给予补助。二是交通设施。公路从车购税中调剂补助;铁路从铁路建设基金和铁路运输企业收入中调剂安排;民航从民航建设基金中调剂补助。三是农林水利气象。对农业林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补贴,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助;对水利灾后重建在中央基建水利投资中调剂给予补助;气象灾后恢复重建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在现有渠道给予安排。四是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从中央基建投资中调剂补助。五是因灾损毁倒塌民房。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助。六是通信设施。对相关电信企业,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按重建投资适当比例注入资本金。七是其他基础设施。对教育、广播电视、卫生、环保、地震等恢复重建,中央财政在现有渠道给予补助和安排。

  《中国投资》: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工作安排?

  穆虹:下一步,为夺取这次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我们将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的协调落实工作。按照国务院批转下发《低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方案》,督促有关地方、部门和企业进一步细化、落实重建规划方案。对灾后重建工作进度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协调解决地方和企业遇到的困难。二是拨付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最近,我委已会同有关部门陆续下达了水利、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地方小电网3个方面的投资计划,这些投资将陆续拨付到建设单位。三是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地区、部门尽快完善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规定,建立灾后重建资金监督检查机制。同时将配合审计署开展对救灾资金使用的专项审计。

  雨雪冰冻灾害后对发展的思考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

  如果把标尺指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刻度,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煤电油运等诸多方面,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不啻是一剂苦口良药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把握雪灾对结构调整的契机

  《中国投资》:此次灾害对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重要课题?需要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朱宏任:如果我们痛定思痛,全面考虑发展问题而不是仅仅考虑当前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此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最深刻反思,可能就要把标尺定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层面上。

  灾害的直接表现是电断了,路不通了,但背后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过去一些地方过于强调GDP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在25%甚至更高。如果仅仅为了GDP的增长,一味做大经济总量,有些地方可能就陷入一个误区。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在我国目前的发展中,也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我们的工作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做。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不能见物不见人,光是强调一味增加投入,把工作重点放在过快扩展经济总量上。

  从GDP总量上来说,我国已经排在世界第三、第四的位置,但人均GDP还是比较靠后。如果我们的发展模式,一味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那么不仅我国的资源赋存难以支撑,甚至是全世界的资源赋存都是难以支撑的。

  在这次冰雪灾害到来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电力紧张,特别是电煤供应紧张的问题。仔细观察这个问题,就会注意到近几年对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去年我国的煤炭产量达到了25.36亿吨,初步统计增长约7%,但电力增长达14.4%左右。连续两年,发电能力的增长都在1亿千瓦左右。像这样一种增长速度,还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需要,那我们一定要反思很多地方的发展模式是否合理。党的十七大提出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我认为提得非常及时,而且针对性很强。

  《中国投资》:能源需求特别是电力的过快增长,主要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

  朱宏任:那当然,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比较多消耗一些能源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特征。如果不适时改变我们的方式,只是一味地靠工业带动GDP增长,就会落入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就是,看起来GDP增长很快,但实际上给社会创造的价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都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很多地方还是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圈圈里。目前,在我国整个GDP比例中,第二产业差不多在50%左右,服务业不到40%。而在发达国家GDP中,服务业的比重要远远超过工业。

  有人说我国处在工业化增长的中期阶段,不具备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加快服务业发展,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及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工业设计、物流、金融),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投资》:您是说,雪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将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朱宏任:没错。回到这一次灾害的影响和反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应对灾害过程中,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中,服务业拥有一个特别宽广的发展领域。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各地都希望多争取一些中央的支持,但中央已经确定了坚持“两个为主”的原则:一个是“自救为主,政府支持”;另一个是“地方为主,中央补助”。

  是不是强调了这两个原则,一些企业就得不到支持了?不是这样的。对重建资金的支持是从多方筹集的,可以通过自救投入、银行贷款、保险赔付、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政府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给予积极支持。比如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月底对抢险抗灾和恢复重建的贷款已经安排近千亿元。保险行业也制定了一些理赔的新措施,对抗灾救灾进行大力支持。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保险公司理赔对受灾企业和个人的支持,达到弥补灾后损失的1/3甚至更高。而我们在这方面仍有十分巨大的差距。

  恢复重建阶段对服务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提供了一些发展机遇。很多地方需要修复倒塌的输电塔架、电线杆以及电缆,这需要长距离运输一些物资,有的要走水上运输,有的要走公路,有的走铁路。如果把物流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使之一体化运作,特别是开展一些门到门的服务,这既是服务业可以开拓的领域,也会对灾后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还有,一些骨干电网受损比较严重,如何确定电网修复标准,本身也对工程设计、工程规范提出了一些新课题,这里也需要发挥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中国投资》: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一直在优化调整的过程中,预计雪灾对这一进程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宏任:雪灾之后,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次受灾比较重的湖南、贵州两个省,都是我国有色工业大省。有色工业产值较高,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行业。像这类高耗能行业,在恢复重建阶段要注意区别对待。对符合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符合新技术标准,特别是市场前景比较好的企业,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它们尽快恢复生产。而对于一些限制类、淘汰类企业,一定要注意不要借恢复重建的名义又恢复生产了,而应该适时加快淘汰。灾后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的新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抓住灾后重建带来的机会,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国投资》:煤电油运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四者循环共同支撑了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解决煤电油运矛盾的大思路应该是怎样的?

  朱宏任:大思路谈不上,只想讲一些个人的初步思考。煤电油运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运转的最基本要素,受到了各方关注。如果对一些地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再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单纯一味地扩大产量实际上并不是保障煤电油运的一个最好办法。

  解决煤电油运矛盾的长期办法,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适时地、在可能情况下保证供应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在需求领域,要加强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的本意,是科学合理有序用电管理的一种方法。我们也可以把它推广到其他能源领域,通过在需求方面加强科学有序合理的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在循环经济中向前推进。举一个浅显例子,一座大楼里的电梯,如果全部按照上下班人流高峰时设计,可能十部、二十部电梯才能减少人等候的时间。但如果把上下班时间错开一点,或者增加一些其他措施使大家不会太拥堵,三四部电梯就完全能够满足需要了。

  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是25亿吨,已经相当于原来确定的2010年煤炭生产的规划指标。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标准作为我国资源消耗的标准,可能全世界资源都不够用。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也是客观环境约束我们必须要走这样的路。

  煤电油运之间本身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没有煤就无从发电,没有电社会不能正常运转。在煤电油运的管理上,也有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集约利用的空间。

  快速反应的指挥中枢

  《中国投资》:这次灾害发生后,发改委主要牵头做了哪些工作?

  朱宏任:这次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开展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听取汇报,有关领导亲赴灾区第一线指导抢险抗灾工作。去年12月10日至今年1月中旬,国务院应急办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就先后5次发出防范低温暴雪的预警通知。1月26日,国务院根据灾情的最新发展召开了有关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1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全国煤电油运保障和抢险抗灾会议。可以明确地说,这次抢险抗灾斗争,党中央、国务院反应迅速,应对及时,部署周密,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

  1月29日,国务院成立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由马凯主任担任指挥,国务院张平副秘书长担任副指挥,欧新黔副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2月1日,又相继成立了6个分指挥部。

  国务院给应急指挥中心确定了5项任务:及时地掌握抢险抗灾全局有关方面的综合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重大突发的问题;督促各地执行中央确定的有关抢险抗灾的各项方针政策;把会商的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建立新闻发布制度,统一发布政府信息。

  从委里工作来说,委领导靠前指挥、各个司局之间团结配合,是这次整个工作中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委领导直接承担指挥中心的指挥工作,指导完成煤电油运保障、新闻宣传、灾后重建方案等繁重任务,陪同中央领导下去视察,提供了大量情况,做了很多协调工作。

  虽然经济运行局在抢险抗灾阶段承担了煤电油运保障的任务,承担了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的具体工作,但委里其他有关司局,像办公厅、研究室、产业司也为应急指挥中心运转做了大量工作,机关党委、人事、服务中心提供了大量后勤支持和服务。像能源局、农经司、工业司等司局,都派人到了抢险抗灾第一线,了解情况,帮助工作,提出政策建议。进入到恢复重建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司承担了做好整个抢险抗灾规划的任务,汇总20多个部门的意见,形成灾后恢复重建指导方案,国务院已予批转。

  应该说,在整个抢险抗灾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国务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履行了重要职责,而且较好地贯彻了委党组做好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和转变工作方式的要求。

  《中国投资》:抢险抗灾一线情况复杂,信息成千上万。这些信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传达上来,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反应,做出相应决策,对外宣传,整个流程是如何运转的?

  朱宏任:这是大家很关心、希望了解的一个问题。抢险抗灾一开始,电视、报纸、网络都及时反映了第一线的重要信息,但对于灾害全貌我们还缺乏一个把握。根据这些情况,抢险抗灾指挥中心一成立就把掌握灾害动态、做好综合情况上报和加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和综合性,作为抢险抗灾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确立了这样一个要求:应急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都以前一天18时到当天18时作为一个数据报送的明确时间区间。收齐数据后,马上传真或者网上汇集到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然后由办公室在20时把资料复印整理后提交给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以及各成员单位,让他们同时掌握其他部门提供的材料。一方面,中心办公室集中了优势力量,对材料进行汇总分析,连夜工作,形成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信息专报。另一方面,在最短时间里,大约在20点40分左右,形成新闻专稿,交给媒体,特别是确保中央电视台在每晚22点晚间新闻播出,在委里网站对外发布。

  新闻宣传指挥部办公室还把这些情况作为重点信息线索报送给中 宣部。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情况,比如随着灾情发展、抢险工作的进展需要提醒各方注意的情况,形成了公告的形式,在每晚19时新闻联播中以权威发布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各新闻指挥部成员单位,像交通部、铁道部、民政部也在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介绍各自分管领域的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闻宣传、舆论宣传的一个大格局,避免了过去打乱仗的情况,使信息比较集中,更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作用。

  《中国投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舒缓受灾群众的心理情绪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

  朱宏任:媒体在抢险救灾中绝不止是一个实况实录的功能,应该说媒体是抗灾救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

  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构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的运转情况,如果缺乏了信息流,大家都不知道情况,造成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大家都在等候火车,外边的不知道家里消息,家里人也不知道外边的消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心理焦躁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次抢险抗灾过程中,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及时到了抗灾第一线和群众中间,指挥抗灾,慰问群众,使抢险抗灾第一线的干部、职工、官兵、干警受到很大鼓舞,使受灾群众感受到巨大的关怀,情绪得到稳定。再有像电信部门,在广州站、杭州站采取提供免费打长途、发放电话卡等业务,让大家给家里报信。媒体把情况及时传达到各个方面,让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大家在一起,各地政府领导跟大家在一起,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跟大家在一起。这样对大家的心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平抚。

  民政部下发的紧急通知里,我特别注意到收音机是和粮食、衣物、照明设备一起放在优先保障向灾区发放的救灾物资中。湖南郴州10天停水停电,但郴州日报一直坚持出版,郴州市民十分关注报纸和广播中的政府信息。从这些侧面都说明了媒体信息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可以起到巨大作用。

  如何防灾减灾

  《中国投资》:如何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国家将可以在哪些方面采取一些重要措施?

  朱宏任:对灾害全面的反思总结后,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想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自然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但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能否有效减轻灾害,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对于灾害的预警,包括建立一些监测设备,不断提高预防预报的技术。这次大规模、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气象部门之前曾有过预报,灾害发生过程中有一些预报也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在一个中长期尺度上,气象部门需要对灾害做出一个准确预报,特别是对灾害程度的准确预报,比如这次下的是雨还是雪,冻雨冻雪会给电线带来什么影响。这就给气象部门提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些要求很容易达到,有些则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攻关。特别是气象部门进行数值预报依赖于大型计算机设备和一些准确的探测设备。在这些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为不断提高预报水平留出了空间。

  其次,在预防和预警过程中,应不断补充和完善应对灾害的预案体系。针对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一些经验教训,可以汲取到预案体系的修改中。一旦灾害来了应该怎么做,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灾害一旦发生,如何启动应对预案,以及做出统一协调的指挥,这也是减轻灾害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次抢险抗灾的实践充分说明,一个有力、高效的指挥体系,对抢险抗灾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重视宣传的作用。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是否具有抗灾减灾的意识,有没有减灾防灾的知识和能力,是战胜灾害至关重要的条件。

  第四,我们需要准确地评估灾害。如何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灾情评估核实体系,是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搞好防灾减灾的重要部分。在群众生活安置方面,应该确定一些重点领域、重点方面、重点人群,作为把有限的力量集中使用的地方。此外,像金融保险行业,都可能在抢险抗灾中发挥作用,使灾害损失降低。总的来说,减轻灾害的工作有赖于全社会的合力和大家地一起努力。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