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民企说话要形成表达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09:52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伟

  全国两会闭幕在即,随着种种谜底一一解开,人们对新一届政府充满期待。

  十六大之后,和谐社会的政纲逐步确立,此后我们看到,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执政党对民生问题开始强烈关注,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保障等等都成为各级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本次两会,更是民生为先,各界都对民本的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提案议案多涉及此。

  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着眼,关注民生的含义远远不限于是为民谋利。民生是“试金石”,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纲已定,如果执行不力,难以上下一心,必然会直接影响执政党的公信力。而关注民生,政府必须要积极了解民意,维护民利,顺应民心,化解民怨,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也将获益匪浅,不仅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而且会极大地丰富视野,对公务人员更是一次有益的训练。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群体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类媒体的积极响应,中国普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逐渐丰富,往往是一个极小的民生问题经过放大都会变为公共事件,而官员的问责机制也会适时启动起来,这几乎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可喜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民众的主体意识,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一次次被强化,上下呼应的局面已经隐隐形成。可以说,民众与政府的良性政治互动、利益互动已经悄具雏形。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如何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方面,政府部门还欠缺经验和足够的诚意,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利益表达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众所周知,中国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垄断地位,和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政府既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更是国有企业的代言人。国有企业的利益表达渠道繁多,能及时地影响决策。比如,当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时,能源企业总能及时地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公共部门的涨价听证也总是以涨价而结束;即使是有些仓促的大部制改革,国有企业也是早就探听到了风声,相关工作已经有了调整。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仍远未建立起现代民营经济的政府服务和管理体系。尽管中国民营经济已占GDP的半壁江山,是中国经济中比重最大、活力最强、成长最快的部分,但是在政府和企业博弈的语境中,被“善意地忽略”最多的就是民营企业的声音。近期的几项重要法规比如《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民营企业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其实是和政府欠缺与民营企业的有效沟通机制不无关系。即使现在已经尘埃落定的“大部制”,从酝酿到出台尽管是顺应时势,但是也略显仓促,和民营企业的互动也难以看到端倪。因此,我们看到的现状就是,政府往往总是高高在上,以管理者的姿态发号施令,雷厉风行,而忽视微观经济运行主体企业们的感受。

  在2007年年末本报举办的企业竞争力论坛上,很多民营企业就表达了希望媒体能为其谋取健康经营环境鼓与呼的心情,其情切切,其意昭昭,透露的困境就是民营企业缺乏对政府部门正常的利益申诉渠道。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封闭性,民营企业往往是求诉无门,无法得到充分成长。

  当前,全社会民主意识浩荡前行,民生社会的构建已经取得了可贵的共识,企业民生的建设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但这注定是难以回避的命题。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排除障碍,优化经营环境,是和解决民生难题同样紧迫的任务。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