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今日沸点 监管部门该出手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08:20 每日经济新闻

凌建平 郝匀嘉 每日经济新闻

主持人:

    有关媒体报道,对近期有关公司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引起关注一事,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欧阳泽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要简单地去判断它对与不对。”不过谈到监管,欧阳泽华强调,“如果事情已经影响到市场的稳定,监管部门不有所作为,就背离了监管的初衷。”

    今日沸点希望在此代表中小股民问一个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平安等公司的大融资是否已经影响到市场的稳定而需要监管部门有所作为呢?

大众评判台

孙鹏:事实明摆着

    股市大牛时融资可能是利好,在目前这样的股指走势情形下,又有这么多巨无霸公司出来融资,不得不怀疑融资的动机。股民没有信心了,股市想不下跌也难。

郝彬彬:监管部门应有行动

    大融资已经不仅在资金层面影响到市场的稳定,而且对中小投资者的心理打击更大。一个健康的股市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在短时间内疯狂地将股市的水抽干,那么股市只会干枯而死。欧阳泽华的话应该是有所指的,相信监管部门会有实际的行动。

沈晴川:两方面的问题

    关于平安等大融资,主要被讨论的话题,其一是关于当前市场的,其二是关于保护股东利益的。第一点,主要是公司的融资行为,在当前市场的敏感期,如果是去年市场信心强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融资,就不会产生这么大的担忧和监管层的严密审查,但是现在市场信心低落,所以大融资遭到多方质疑;第二个问题,就是大融资会摊薄原股东的利益,受到持股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反对。针对市场来说,还是对融资公司质量和信心的判断,融资还是看市场,监管层主要考虑稳定和安全。

励俊: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市场在获知平安等融资传闻出现后的反应,说明了市场对于融资的忧虑。监管部门随后表态对稳定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今后可以继续加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再融资门槛等长效机制,从而在根本上保障证券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

◆沸点特稿

巨额融资破坏了市场的“生态平衡”

曹中铭

    由于限售股股东的支持以及流通股股东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方案虽然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整个市场的认同。

    中国平安再融资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美国次债危机的间接影响,但毫无疑问,该方案同样有让投资者不堪承受之重。股指暴跌、股价暴跌的背后,是市场信心遭遇到严重的打击。

    说到底,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以及其它上市公司的传闻等,破坏了市场的“生态平衡”。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于市场信心的影响;其二,对于今后资金面上的影响。A股市场虽然从来就不缺乏资金,但信心转弱后的传导效应会波及到资金面上。

    事实上,在中国平安这根“导火索”被点燃之后,笔者就一直在关注监管层的动向,也就是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出面作出反应。A股市场虽有“政策市”之称,近几年来,监管部门亦在大力推行市场化,但此一时彼一时,面对“再融资门”导致的暴跌,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监管部门都应该挺身而出,这与利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有本质上的区别,毕竟其时的暴跌已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推行市场化,并不等于对于市场上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不闻不问,而任其发展。如果是这样,有时的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而这却与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的原则明显相悖。

    国内股市的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但也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出现时,需要监管部门有所作为。因此,实行市场化与有所作为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将其进行严格的区分。

    此次“再融资门”产生的危机,若不是中国证监会及时出面,其后果无疑会更加严重,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也会更大,而更严重的则是对于市场的深远影响。政府部门出面表态以稳定市场与投资者的情绪,此次并非首例,在境外相对成熟的市场中亦常出现,仅仅只是产生的效果或有不同罢了。

    巨额再融资方案的出现,从侧面说明相关制度建设上还存有漏洞,这也是国内证券市场的薄弱环节。那么,继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应成为监管部门努力的方向之一,否则,今后“有所作为”的空间和余地还大着呢。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