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雪重压下的二元经济结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5:33 《数字商业时代》

  撰文=何仁

  对这次雪灾,我们要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来认识。从损失上说,有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国家公布的1111亿元人民币是有形损失。还有无形损失,如时间的消耗,精神的折磨,心理的创伤等等。

  而从经验教训上,我们也可分成三个层面:一是政府的层面,如政府的职责,应变能力等等。二是企业的层面,如本期文中讲述的。三是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认识这场雪灾给我们所带来的冲击。充分认识这次雪灾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一种抗灾手段。

  这场雪灾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对交通运输行业,而交通运输中最大的问题又是人员的运输,而人员运输中最紧迫的又是“春运”的压力。

  通过分析可发现,春运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2001年春运期间全国出行人次是16.6亿人次,2002年则为17.4亿人次,2003年突破18亿人次,2004年达19亿人次,现在达到20多亿人次,一年增加一个多亿的人次,就是再怎么发展交通运输能力也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如这次雪灾中,火车站压力最大的是广州站,每天滞留人数多达十几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而在这务工人流中又包含一个人口结构的问题。因为广东省每年外来务工人员就达2700多万,差不多相当于全吉林省的人都来广东打工。但在这人口结构的背后有经济结构问题。2006年广东省的GDP达3355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河南省的两倍多,四川省的三倍多,湖南省的3.5倍。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诸省早已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循环中,成了为国际贸易服务的用工大省,而内地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诸省还未能加入到这个大循环中,则成了输出劳务的大省。

  而这并不是简单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一个城乡差距问题。现在中国农村每年外出务工农民至少有1.2亿人,按其中50%是跨省际流动计算的话就是6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每年在进行一次举国迁移。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让是他们不要流动,在哪就业就在哪安家,这种每年一次纵横上千公里的人员流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但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现在城市化进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000万的城市人口,但这又涉及到户籍问题。而户籍问题不解决,家庭与务工者的分裂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谓“春运”主要就是一个回家的问题。而户籍问题的改革又涉及到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

  春节与家人团聚是中国人之不可动摇的“天理”。要想在化解春运压力与春节阖家团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涉及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问题等。环环相扣,而任何一个环节的改革又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还是从大的社会经济结构上说。如果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上看,大雪灾也将中国的经济命门也暴露无遗。从交通上看,中国铁路网的特点是大干线,长运输。东西是陇海铁路,南北是京广铁路,这两条线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基本的主动脉。这次雪灾只不过京广线上的一个点出了问题,但其影响却是全局性的。煤、电、路三个问题绕在一起,互为因果,将问题更加复杂化,扩大化。

  从能源结构上看,中国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其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重化工的推进,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对能源的消耗。据报道,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是23.25亿吨,到2020年,中国煤炭产量目标是30亿吨。而要完成这30亿吨煤炭的生产目标,产煤的主要增长潜力在西北地区。据有关人士分析:中国的煤产能约80%将集中在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会的23个县市中,而煤炭的消费地区则集中在东南地区”。今后中国北煤南运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长期,长途,大量的北煤南运状况无法改变。

  在些大前提下,不管是国家的宏观层面,还是产业或企业的微观层面,对雪灾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都不应该视而不见,而是要做出战略性的选择:是解决人流不均衡,还是解决物流不均衡,或是同步解决?是解决城乡分离的户籍问题,还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哪个更为优先?是增加铁路运力,还增强输电能力?等等。针对这次雪灾暴露出来的问题,电网等基础建设投入,建设标准,灾害性气候条件下输电、运油、预报、应急等等的研究立项,均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尽管随着天气转暧,雪灾的阴霾渐渐散去,但我们仍可以听见在雪灾重压下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吱吱作响。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