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民生“浮亏”式收购逼问银行业扩张“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03:29 21世纪经济报道

  万磊

   近日,民生银行以9500万美元收购联合银行控股公司4.9%的股权获批,这是继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等之后,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的又一案例,但其成效也许只有在一个长波段的坐标下才能看出。

   按照国外大型银行的发展规律,银行往往随着其客户的流动而兴建分支机构,在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经营地域。相比招行直接在美国建立分支机构,民生银行的入股策略更容易直接吸收新客户并利用已有的营业网络,此为入股并购重要目的所在。联合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在美华裔社群和与中国有商业往来的美国公司,其业务涵盖贸易融资、零售银行、私人银行等领域,而民生银行服务对象大多是民营企业,其中出口厂家为数不少。两者相互交叉,可谓能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

   不过,就目前而言,收购的瑕疵似乎已经“抵过”协同效应。中美贸易额今年增速不断下滑,幅度越来越大。如果中美贸易放缓,对于支撑这一并购的“宏观经济环境”要素无疑是一个打击。在并购成本方面,按照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的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民生银行所支付的4.9%的价格是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于2007年9月28日签订策略联盟协议日之前90天平均股票收市价格17.79美元作准(最终价格与此略有出入,但大体如此),该价格远远大于近期美国联合银行每股11美元左右的价格,几乎高出60%。从财务上看,民生银行出价在时点上是过高,并购代价过大。而造成这一成本损失的关键原因是民生银行对国际金融波动风险估计不足,民生银行并购时机明显过早,已形成浮亏。

   除去入股成本的短期考量,民生银行的管理水准和业务创新能力也将面临考验。本质上,本轮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其基础并不是国内银行已经在管理水准与业务创新上与欧美同行有一较高下的实力,而恰恰是国内企业得益于本国内货币过剩,而国外同行深陷次贷风波估值偏低。在这样的状况下,缺乏成熟体系内激烈金融竞争的国内银行,如何吸收对方的管理经验与业务创新,就成了很直接的问题。 例如,国内银行的业务弊病是盈利模式的单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利息收入仍然占到了银行业净收入的近九成。而民生银行历史财务数据显示,其利差收入占比甚至有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本国金融人才极度缺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银行业的扩张。数据显示国内金融人才缺口近八成。

   曾经的日本国内银行,在泡沫经济高奏凯歌的时候争相收购美国同行,结果却因为自身管理创新和监督机制的缺乏,终于造成客户流失,最后退回日本。这一前车之鉴不能不令民生银行等反思。 对比而言,美国银行业的扩张则屡现佳绩,如花旗银行海外机构的资产与员工分别占到该行的56.1%和45.6%,海外机构所产生的利润达50%以上。综合日本银行业扩张的失败和美国银行业扩张的成功,我们发现,除去政策壁垒外,银行业扩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准和业务能力。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银行业的产业政策和自由程度。而一个银行主导型的体制是无法产生出合适的、开放式的银行产业政策,自然也很难产生有效率的跨国并购。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