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工资抵制通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16:53 北京晚报
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货币收入还是工资收入,确保通胀下老百姓的货币收入随CPI上升,使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变,就要调整货币工资,这种做法称为工资指数化,即按CPI指数自动调整货币工资。 今年1月份,CPI达到7.1%,创十一年来新高。而且,今年物价水平会在高位运行,即使控制在4.8%,也远远高于央行3%的目标。在这种高通胀之下,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 当然,把CPI降下来是最关键的,政府为此也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如从紧的货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保证供给等。但实现物价稳定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有许多因素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如国际农产品的供求、变化、石油价格等,谁也不能保证物价一定可以得到控制。而且,对老百姓来说,更重要的是,无论通胀的走势如何,至少要能保证生活水平不会由于通胀而下降。 应对通胀的重要方法是增加货币收入。CPI上升了,如果货币收入保持同比例上升,实际收入不变,生活水平就不会下降。投资于股市或基金,增加财产性收入,或者更多的工作、谋求兼职,自然都是增加货币收入的方法,但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起码在近期内并不现实。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货币收入还是工资收入,确保通胀下老百姓的货币收入随CPI上升,使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变,就要调整货币工资,这种做法称为工资指数化,即按CPI指数自动调整货币工资。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当然不愿意提高货币工资。因此,工资指数化要有制度保证。早在1948年,通用汽车公司和工会在工资协议中就达成了工资指数化的条款,称为“自动调整条款”(escalator clause)。以后这种条款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通胀严重(CPI接近20%),工资指数化的制度普遍采用,不仅企业工人,而且公务员的工资,各种福利补贴,都指数化了。这种制度当然不能消除通胀,但能确保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实行工资指数化恰逢其时。而且,把这种做法作为一项制度,可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工资指数化的做法是把货币工资与CPI挂钩,但在实施过程中,经济学家发现,CPI与生活费用指数并不相同,当CPI低于生活费用指数时,工资指数化不能保证实际工资不下降;当CPI高生活费用指数时,工资指数化提高了实际工资,不利于企业发展。美国曾出现过后一种情况,按CPI调整的养老金增加了实际财政支出。我国的CPI与生活费用指数也并不一致。由于通胀被称为“结构性”的,主要是人民离不开的食物类涨价幅度大,所以,生活费用要高于CPI,据调查,当CPI上升6%时,居民的支出(应该接近于生活费用指数)上升10%。所以,为了使工资调整能保证老百姓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下降,我们还应该在CPI之外再计算生活费用指数,把这个指数作为调整工资的依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胀难以避免。稳定物价是重要的,但在短期中,保证人民生活不受损更重要,这正是工资指数化的意义。 梁小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