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压力下的茌平:宁肯毒死不能穷死之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11:0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郑 重 山东报道 一个人影响着一座城,作为一名企业老板,张学信应该是个特例。 张学信是茌平信发铝电集团董事长。这几年,他和他的信发集团正在深刻改变着这座小城的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当地资源、财富和话语权流向。 位于鲁西北平原的茌平县,既不临海,也不靠山。资料显示,这个只有57万人口的县1994年的财政收入仅2000万元,到了2007年,这个县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25亿元。 “3年的时间,在全国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评价中跃升174个位次,2007年,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茌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红锋对《华夏时报》记者说,“2007年,信发集团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占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一个人与一座城 2月26日,一场春雪后的茌平县城阳光明媚,树上还挂着未化的雪。 空气中没有了去年记者来茌平采访时那种浓浓的“臭味”。“已经有半年多没有那种难闻的气味了。”阳光福林大酒店前台小姐对记者说。 记者入住的这家酒店刚刚建成不久,在北方的县城里,应该是相当高档的酒店。酒店的大门上方挂着“热烈欢迎信发集团董事长张学信莅临我店指导工作”的横幅。 在茌平,很少有人直呼张学信的名字。记者在茌平采访的两天里发现,无论企业职工还是政府部门官员,甚至包括农村的老大爷,都习惯称呼他为“张书记”。 “我们张书记是全国人大代表。”茌平县环保局副局长吴殿波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全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里,十之八九是信发的,我们怎么能对张书记不尊重?”2006年,茌平县机关事业单位第一次普调了平均500多元的工资。 记者明显感受到,尽管张学信只是在上世纪末做了几年挂名的县委副书记,早已卸任多年,但在政府部门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现年61岁的张学信最早在茌平热电厂工作,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热电集团董事长的位置。1999年,茌平热电厂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茌平信发铝电集团,张学信拥有约10%的股份,担任集团董事长至今。 电解铝让信发集团迅速发展起来。“你问信发啊,厉害,一天纯赚3000万。”当地人经常如此对外地的朋友这样说,甚至整个聊城都在风传这一消息,这个数字显然有些夸大。但2005、2006年,信发集团在国内氧化铝市场迅速崛起,并赚取了巨额暴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茌平县委宣传部提供给《华夏时报》记者的资料显示,从1996年的利税500万起步,信发集团实现利税连续10年翻番,2006年达到30.8亿元,进入全国500强、全省100强,下属两家企业进入“2006年度中国纳税500强”,两家企业进入“2006年度中国民企纳税百强”。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78亿元,实现利税49.8亿元,增幅分别达到94.2%和49.6%,实交税金近20亿元,连续第四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额、上交税额列鲁西第一位,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现在信发集团已经成为一家具备热电机组300余万千瓦,电解铝产能56万吨,氧化铝300万吨,控股子公司60余家,总资产100多亿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在茌平,信发几乎控制了地方经济的主要方面,经营业务涵盖发电、供热、电解铝、氧化铝、铝材加工、碳素、味精、造纸、木业等各产业,提供着当地政府80%以上的财政收入。现在,几乎每一个茌平人都能讲上一段张学信和信发的故事,或褒或贬,津津乐道。 影响张学信在当地声誉的,应该是他对当地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 一是茌平县17家困难企业的重生和1万多下岗职工重新上岗。这两年,信发铝电集团先后兼并了濒临破产的化肥厂、轻工机械厂、钢板网厂、县酒厂等中小企业17家,扭亏增盈面达到95%以上,使1万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是热心公益事业。茌平县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说,信发集团3年捐资2亿多元,做了18项惠民工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4亿元改造茌中河,使昔日的“龙须沟”变成公园;全县农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500万元全部由信发出资。 信发集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令当地官员拍手称快。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茌平县拥有3000多辆大型“斯太尔”载重汽车,这些汽车基本都是为信发集团服务。它带动的也是一个产业链条。资料显示,“2007年县内4个运输公司实交税金1亿多元”。 可以说,茌平的“命运”已经紧紧地和信发集团的经营状况联系在了一起。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