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收了5分钱:粮农困境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11 经济观察报
李平 “爱买不买。” 2月26日上午,吉林省产粮大县扶余县长英农资商店门前,马英杰在七八个品牌之间比较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拿起了四袋8000粒装的玉米种。 马英杰是该县蔡家沟镇农民,他家的2垧耕地全部种植玉米,大约需要16袋玉米种。 “前两天一袋才 66块钱,一眨眼功夫就涨到80了。”马英杰一边交钱,一边向店老板郭长英抱怨。郭长英则笑着回了他一句,“就这个价,你爱买不买!这一袋种子我赚不到4块钱。” 郭长英还想招呼老马看看化肥,马英杰瞟了两眼化肥报价,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郭长英知道老马在想什么。如果说种子涨价尚在老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化肥价格的暴涨则让这个庄稼汉窒息:50公斤一袋的复合肥从 92元涨到了150元,钾肥从150元涨到了180元,磷酸二铵更是从150元涨到了260元。 种子、化肥涨价对郭长英来说似乎也是一个灾难,“要在往年我这功夫已经卖出种40多万斤了,现在连一半都不到。” 作为吉林省重要的玉米主产县,扶余县城内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农资商店。但是大多门前冷落,有价无市。 在郭长英看来,销售量下降的原因除了价格上涨外,更重要的是农民购买力的下降。“像老马这样买不起种子、化肥的情况很普遍。农民手里确实没钱。” 而没钱的原因是,去年玉米减产,收购价却又一直被压得很低。 国内乃至国际上玉米价格的暴涨,对于中国农村这些以种植玉米为生的农民来说,是很遥远的事。 无奈卖粮 “爱卖不卖。” 在马英杰家的院墙根下堆着的,是老马去年打的全部玉米。 “大概有两万斤吧。”在正常年份,两垧地的玉米产量要远超过4万斤。 “最高一垧地能打3万斤玉米。这不去年大旱嘛,减产很厉害。”老马同村的王宪英说。 王宪英也面临着没钱买种子、化肥的问题。没办法,他只能尽快卖掉手里的玉米,尽管眼下的价格让他颇为犹豫。 买主是马长英的亲戚李长海,一个有着10年经验的职业粮贩子。他给王宪英开出的价格是,每斤5毛5分钱。 王宪英原本打算把家里的存粮都卖掉,但是最后他只卖掉了3000斤应急。 “你说这玉米价格还能涨吗?”这位50岁的乡村小学校长问记者。他知道,国内的玉米价格每吨已经接近1900元,折合每斤0.95元。但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手里的玉米卖到这个价? 马长英也希望尽快把手里的2万斤玉米卖掉,但这个价格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新闻不是说国家有政策,玉米价格不能低于7毛吗?”马长英问。 正忙着装车的李长海头也不回,“什么这政策那政策,粮食是你的,谁价高你卖给谁。我就给这个价,你爱卖不卖。”把一袋玉米扔上车,回过头来又教训老马一句:“这就叫市场经济,你懂不懂?” 在这些农民面前,李长海底气十足。他知道,这些农民不管如何不情愿,都必须在短期内卖掉手里的粮食:一方面春耕急需大笔资金,大部分农民除了卖粮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农民没有能力长期存放玉米。东北玉米由于湿度较大,一旦天气转暖冰雪融化,这些堆放在露天的玉米就会霉变。在东北,每年元宵节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会形成售粮高峰,大量存粮密集入市。 更重要的是,李长海知道,不管卖给谁也只会是这个价儿,因为这些粮食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将进入国有粮库。由国有粮库的收购价格倒逼下来,李长海提高收购价,他将无利可图。 价格两次飞跃 不管李长海如何底气十足,他只是玉米流通链上微不足道的一环。 如果王宪英自己雇车去粮库卖粮,每吨每20公里的运费是35元。而李长海们存在的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赚个腿脚钱”。 当天下午,收了1万多斤玉米的李长海,奔扶余县城东粮库转手。 经过检验定级,粮站给出了5毛7分钱的价格。这是他赚得最多的一次,每斤玉米在他手里增值2分钱。“通常都是 1分多。” 相对于他的“上家”们,李长海真的只是“赚个腿脚钱”。他的这些“上家”们既有大大小小的国有和私营粮库,也有遍布吉林省的大大小小的玉米加工企业。 在他们手里,玉米的价格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玉米经过烘干,“出库价大概7毛多吧。”城东粮库主任韩晓平告诉本报。 玉米价格是如何从5毛7飞跃到7毛多的? 韩晓平告诉本报,7毛多指的是烘干后的干粮。李长海的玉米大概含25%的水分和杂质。按照国家标准,必须要脱水烘干到 14%的纯度,也就是韩晓平所说的“干粮”,才能入库保存。 这样折算下来,“干粮”的入库价每斤6毛4分钱。除此之外,“我们烘干和保存还需要一定的费用,这其中又有一定的损耗,最后折合成价格也差不多就是每斤7毛钱了。”韩晓平说,虽然是国有粮库,但城东粮库也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其中有一定的收益是正常的。” 这些粮食在粮库中存储,一旦与买家签订合同,就会由火车运送到辽宁北良港,在那里装船运往玉米需求地区。 在这个过程中,玉米价格完成了第二次飞跃。 据悉,从长春到北良港一吨玉米的铁路运费是100多元,从北良到广州的海运费用差不多每吨160元。由此推算,玉米到达销区每斤八九毛钱,是正常的价格。 持续上涨可期 在李长海到粮库卖粮的第二天,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的善友粮库则挂出了“停收”牌。 2月27日下午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前后有七八辆满载玉米的卖粮车被拒之门外,不得不掉头返回。 该库一位副主任告诉本报:“我们已经完成国储收购任务了。”作为中储粮吉林分公司直属库,该粮库主要执行国储收购计划。 该粮库院内用红纸写着粮价:0.54元/斤-0.63元/斤。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收购价0.63元的是含水14%的干粮。 尽管善友粮库离家不过5里地,但善友镇农民葛海东(音)宁可跑到30多里外的华润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卖粮。“国有粮库压级压价很厉害,而且质量稍差就干脆不收。华润这里好坏全收,价格好说话,而且给现钱。” 葛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承包了15垧地全部种玉米。在过去的三年中,市场玉米价格从大约6毛涨到接近9毛,但他卖玉米的价格只不过从4毛5左右涨到现在的5毛多。即使这有限的涨幅,他认为也不是收益于终端市场的上涨,而是吉林各地蜂拥而起的玉米深加工企业。 “以前只有粮库收,我们求着人家,人家还不搭理我们。现在他们不收我们就卖给加工企业,那些大粮库也得随行就市。” 据华润公司提供的数字,收购价折合成干粮已经达到每斤0.69-0.70元。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善友粮库的0.63元/斤。 业内专家告诉本报,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吉林省曾寄望于发展深加工企业托起玉米价格,这项政策一度达到预期的目的。据该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省玉米产量193亿公斤,实际加工80亿公斤,占41%。 该省的一份官方报告称,“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8%,2004年增长18.6%,2005年增长8.8%,2006年增长10%以上。 但因为涉嫌危及粮食安全,从2006年底起国家发改委便叫停玉米深加工业。这让吉林的玉米加工产业遭受巨大打击。来自吉林省商务厅的消息,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合同外资同比减少近70% 。很多筹备中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被紧急叫停。 对此,一位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讲不宜发展燃料乙醇等深加工产业,但考虑到东北粮食运力和仓储能力等诸多瓶颈,发展粮食加工业才是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可行办法。” 尽管化肥、种子价格暴涨,玉米又卖不上价,但马英杰还是必须要种粮,因为这是眼下他惟一的谋生方式。但更多的人则正在考虑放弃土地出外打工。在现有的粮食生产体制下,为了留住更多的农民经营土地,玉米价格的继续上涨,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