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海金控战略变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00:16 经济观察报

  张勇

  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际集团)似乎很难再成为囊括上海金融国资企业的金控“大屋顶”。

  2月27日,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下称国资公司)名下的8.4%上海银行股权被划拨给了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联和投资)。

  突如其来的变化发生在国际集团打造上海金控第二步方案的出台前夜。这意味着上海银行已不可能成为国际集团旗下的金控成员。

  知情人士称,上海目前正在对金融国资的监管进行重新考虑,可能会组建更多的金融控股公司,上海银行或许将成为下一个金控的平台。

  不止于此,上海市政府还在计划将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划拨给海通证券,使海通也向金控发展。

  从大一统到多平台,日渐显型的上海金控战略已然“变阵”。

  整合方案生变

  2008年1月17日,国际集团在复旦皇冠假日酒店召开工作年会,这是国际集团与国资公司合并之后的第一次年会。

  席间,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向公司员工表示,合并之后的第二步方案很快将得到批准,而干部班子也即将得到正式任命。

  但实际情况并不如吉晓辉所说的那样顺利,上述内部人士表示,上海市政府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能有新的考虑。

  2007年年中,国际集团与国资公司的合并基本完成,原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吉晓辉在担任国际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兼任浦发银行董事长,而万建华则从中国银联总裁的位置调任国际集团总裁。

  之后不久,国际集团在2007年11月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105亿元。2008年初,上海上实集团又将其名下3%的浦发银行(600000.SH)股权无偿划转给国际集团所属两家子公司,使国际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的浦发银行股权增加至34%。由此基本形成了国际集团将以浦发银行为平台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

  后来的一切看似都按部就班,但本应顺畅的进程在鼠年春节前后突然停滞。

  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2007年年底,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及原宝钢集团总经理艾宝俊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分别主管金融财政和国资,他们给上海金融国资的监管思路带来了新的想法。

  “上海目前正在全盘考虑的金融国资监管思路中,对于如何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将会有所变化,这使得国际集团上报的下一步方案及相关人事安排都被拖后。”

  他透露,新近主管金融工作的领导认为,上海市没有必要一步就整合出一个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首先多组建几个金融控股公司,通过一段时间市场化的运作后逐步整合做大。

  据称,上海市政府已于近日批准将上海农商行划拨给海通证券,使海通也有机会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

  同时,国际集团参股的另一家重要金融机构——上海银行也脱离了国际集团金融控股的棋盘。

  国资公司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市政府27日通知我们公司立即办手续,把上海银行的股权划转给联和投资,大家都觉得很突然。”

  早在去年10月,上海银行董事长陈辛就曾公开表示,不会参与到上海金控的组建中。但谁也没想到国际集团会失去上海银行的股权。

  如今,突然的股权划转让上海银行彻底与国际集团“分手”。有知情人士进一步表示,上海银行甚至可能自立门户发展成为另一个金控。

  实际上,上海银行在此之前已展开了扩张计划——2007年上半年收购了华安基金20%股份。

  对于国资公司持有的上海银行股权之所以会划转给联和投资,内部人士称,一方面是可以消除上海银行被浦发并购的尴尬,有利于本身的上市计划;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避免国际集团内部资产的同质化。

  公开资料显示,联和投资为上海国资委直属企业,注册资本17.15亿元,主营为重要基建项目及高科技的投资业务,擅长创投。目前控股及参股了上海航空(600591.SH)和新海宜(002089.SZ)两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5.73%和16.66%,曾经还参与共同发起设立了另一家上市公司中科合臣(600490.SH)。

  市场化抉择

  对于上海市政府来说,将上海银行与国际集团剥离,似乎也意味着原本在行政化与市场化上摇摆的政策天平,开始倾向后者。

  因为,在行政命令的方式下,国际集团很难对下属的金融企业实现掌控,最多只能在股权上拥有一定话语权。

  内部人士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国际集团的2008年工作会议上,最关键的企业——浦发银行除了吉晓辉以外,其他高层都没有参加。

  “虽然吉晓辉兼任了浦发银行董事长,但作为正局级单位的浦发银行内部人事关系复杂,要实现掌控也不容易。”

  国泰君安证券似乎也对国际集团组建的金控公司缺乏热情。据了解,国泰君安证券目前除证券业务外,还拥有期货、基金等其他行业的企业,一直有自主发展的想法,目标则是证券控股集团。

  以上企业之所以不太愿意融入国际集团主导的金控盘子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集团的政府气息太浓,其资产不少都是通过行政重组和财政划拨而来。

  据了解,国际集团下属的上海证券曾属上海财政,后为了帮助国际集团重组而划拨而来;原来的上海国际信托也是1999年经过国资公司注入大量现金与资产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国际集团金控平台搭建之初,即国际集团与国资公司的合并,也沿用了行政手法。

  “如果按照盈利能力及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来确定谁兼并谁的话,那么就是国际集团被并入国资公司了。”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人士对本报表示。在两家公司合并前的2005年和2006年,国际集团的盈利能力一般,年利润与其资产规模不匹配,而国资公司同期却完成高达几个亿的利润。虽然两家公司的资产规模都达到200亿以上,但论整体资产质量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国资公司明显优良很多。

  在员工构成上,国资公司多为市场公开招聘,年轻,人员精简,全公司仅80人左右;而国际集团相对显得臃肿。

  但在行政命令下,最终掌握主导权的是国际集团。虽然行政命令可以增加整合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但长期来看,效果或许很难令人满意。

  据内部人士介绍,作为子公司进入国际集团之后,国资公司的资产规模逐步缩减,为回报上海上实集团和上海久事集团等公司无偿划转相关公司股权至国际集团名下,国资公司持有的兴业银行中国平安复旦复华交大南洋等上市公司股份被当作交换无偿划给了上两家公司。“2007年大概一共被划走了几十亿元的资产,而且都是变现能力非常好的资产。”

  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国资公司的资产规模不断减少下去,公司的名称都可能会被改掉,因为过小的资产规模与上海国资公司的名称根本不符。

  由此,1+1大于2的整合结局,似乎很难在重组后的国际集团中呈现。在一些相关人士看来,国际集团的政府气息过浓,以其为平台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公司很难用市场化的方式使用同一个平台和资源,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很困难,“如果这个平台不能够给下属企业带来好处,那么就难以对企业形成吸引力。”

  上海市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知情人士表示,当初在总裁人选上国际集团曾经还考虑过让一位金融办副主任来担任,后来市委市政府觉得还是要一个熟悉市场的人来配合吉晓辉,于是万建华被选中,目的也是希望国际集团走市场化的整合道路。

  如今,上海银行的“出走”,表明了在上海金控蓝图上,上海政府已在企业市场化自主选择与政府行政主导中找到了新的平衡。

  而在国际集团内部,原本停滞的人事任命即将重新开启。

  该集团内部人士称,金融工委近日已开始对干部进行考察,不久之后就会有结果。上海市政府有关人士则表示,行政任命主要是领导班子,中层及以下干部则由国际集团自己选择。

  与管理层架构确立同步,国际集团金控进程的第二步方案即将出台,其中计划将国际集团业务划分为五块,分别是:银行、证券与资本市场、信托、保险和资产管理。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