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56份能源合同引发的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4:59 财富时报

  56份能源合同引发的争论

  针对非洲的能源投资正在快速增长

  -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 文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直奔非洲而去,为中国自身炽热的经济增长获取燃料供应,但是,并非所有这些投资都将获得回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等国家支持的集团已在尼日利亚等富油地区以及前沿勘探地带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常常将传统的西方竞争对手挤到一旁。咨询公司IHS能源(IHS Energy)表示,到2008年,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大陆总共签署了56份上游合同。与国际石油企业签署合同的总数相比,这个数量不算大,但鉴于中国进入非洲能源行业的时间较晚,它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利用苏丹国内基本上没有美欧企业竞争的便利,率先在非洲插上了自己的旗帜。

  这种政策在苏丹很管用,苏丹如今是中国的原油供应大国。它还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最大单笔外国投资。该公司是苏丹最大石油生产合资企业——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NPOC)的最大股东,在当地还有其他的上游和下游项目。

  与此同时,这招致了西方政府的广泛批评。中国在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的合作伙伴还包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等其他亚洲大型企业,这并非巧合。过去曾持有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股权的西方企业,如加拿大的塔里斯曼能源公司(Talisman Energy),在遭到股东抗议后已经撤资。

  IHS能源的安德鲁·海曼(Andrew Hayman)表示,中国愿意进入西方企业“过于忧虑”的国家,反映了中国政府强大的影响力,当然,作为回报,中国的石油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企业责任。

  短短几年,中国在非洲的交易数量大幅上升,这一事实加剧了资产竞争。更重要的是,受到非洲石油财富吸引的不仅是中国,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运营商。就在最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对尼日利亚的天然气潜力表示了兴趣。

  石油投资的增长,反映了中国与非洲之间总体贸易额的大幅飙升。这种增长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以及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方面。2006年,安哥拉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尽管这只是暂时的。

  石油贸易大多与这样那样的援助联系在一起,比如以石油区块的勘探权换取基础设施投资的承诺。这也不仅限于石油,津巴布韦用烟草等经济作物为电力行业换回了备件和供应。

  但有人质疑,中国能否使这些投资产生回报,特别是在需要大量钻采技能的前沿勘探地区。海曼表示,除苏丹以外,中国在非洲的许多地区几乎没有展示自身勘探实力的余地。

  在象牙海岸等地,许多合同开局令人失望,最终只好取消。IHS能源表示,继最初的投资热潮后,中国已陆续缩减了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马里、摩洛哥和肯尼亚的权益。

  在中国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联手的项目中,进程要好一些。2007年10月,英国石油(BP)启动了日产量24万桶的安哥拉Greater Plutonio深水开发项目,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与中石化(Sinopec)的合资企业Sonangol Sinopec International在其中持有50%的股份。

  在尼日利亚,中海油(CNOOC)斥资23亿美元,收购了尼日利亚Akpo油田45%的股份,该油田将于今年年底投产。这反映了中海油学习深水钻采技术的愿望,也表明与风险更高的前沿勘探相比,收购已探明油田通常可以更稳妥地增加储量。

  何黎 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