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银行专家怎样看待中国一月份CPI涨幅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1:37 金融时报
记者 袁蓉君 2月19日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从去年12月份的6.5%上升至7.1%,为1996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前一天公布的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则增长6.1%,增速创下3年来新高。与记者连线的高盛和雷曼兄弟经济学家认为,1月份的通胀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因雪灾和春节的影响,今年2月的CPI将继续上升。不过,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将采取哪些政策工具应对通胀,来自花旗、高盛和雷曼兄弟的专家则看法不一。 由于1月份CPI数据符合市场预期,当天沪深两市大盘在一波下探后迅速企稳回升,午后在中石油的带动下,沪指放量上攻突破4600点并一路振荡上行,权重股全线反弹,个股普涨。 从1月份通胀加速的原因来看,推升CPI的动力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涨幅从去年12月份的16.7%进一步上升到18.2%,非食品CPI同比增幅则相对稳定,仅从去年12月份的1.4%略升至1.5%。1月份PPI增幅上升的幕后“推手”则是煤炭和钢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大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月底到2月份发生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雪灾,雪灾造成交通不便和食品供应尤其是蔬菜供应短缺,1月份的蔬菜价格因此大涨13.7%(去年12月的涨幅为9.5%)。同时,1月份的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略高于去年12月份5.9%的涨幅,这主要是由于房租、公共产品(水、电、燃料)价格、建筑装修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的。除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外,CPI篮子中其他六大类别的价格基本都处于控制之中,衣着类价格、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还在下降。不过,雷曼兄弟公司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提醒道,一些领域的价格已出现了上升迹象,未来几个月需要加以密切关注。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和经济学家宋宇则认为,由于雪灾发生在1月底,而消费价格数据来自定期抽样调查,价格指数在价格急剧变化的时期普遍有滞后倾向,雪灾对于通胀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在1月份通胀数据中。他们预计将于3月公布的2月份CPI增幅可能会高于7%。 孙明春则预计,因雪灾和春节的影响,2月份的CPI将达到7.5%的峰值。不过,随着雪灾引起的暂时性交通不便的消失,3月份通胀将得到缓和。从第二季度开始,因国内食品供应增加减轻供需失衡,CPI增速将逐步回落,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分别为6.0%、3.4%和1.1%。当然,他表示,上述预测仍存在上行的风险,特别是受到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环境成本上升影响的非食品价格增幅。 鉴于中国的CPI在2月份之后将趋于回落,孙明春认为,目前的通胀是由供应而不是需求推动的,加息无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另外,他补充道,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正在变得不太确定,央行应具有前瞻性并为经济下行做好准备。为控制贸易顺差、过剩流动性和贷款增速,窗口指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将成为今年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 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1月份创纪录的CPI可能会使决策者回复到紧缩姿态。“虽然我们预计一些临时性的影响将从3月份开始消失并导致食品价格通胀的下降,但其他因素可能会继续支持CPI特别是非食品通胀高位运行。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尚未进行的能源和其他政府控制价格的改革以及市场对高通胀的预期可能已经说明了1月份PPI的上涨并可能转移到CPI。这一趋势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对今年全年CPI上涨5%的预期。” 沈明高认为,今年1月快于预期的出口增速显示,中国的贸易模式并未受到外需放缓和最近几个月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的较大影响,这可能推迟政府对今年年初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做出政策反应的时间。流动性管理及其对通胀的潜在影响将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头等大事。预期中的美国经济放缓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最终将使外需降温,并阻碍中国现行的贸易模式。但是,短期内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使决策者相信放松紧缩政策的必要性。 中国海关总署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进出口均加速上扬:出口增长26.7%,高于12月份的增速21.7%,是去年8月以来的最高增速;进口增长27.6%,高于前一个月的25.7%;当月贸易顺差降至195亿美元,为近8个月来首次低于200亿美元,但仍创下22.6%的年同比增长纪录。 而高盛的看法则更为谨慎。梁红表示,1月份货币供应和信贷的强劲反弹显示中国根本性的通胀压力仍然十分显著。即使在雪灾的影响消退之后,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仍足以使通胀保持在高位甚至继续上升。因此,“现在还远不是放松调控政策的时候,中国政府可能会坚持从紧货币政策。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