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接轨国际定价 中国酝酿北京碳交所(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07:07 中国经营报

  定价接轨国际

  对于正在推进中的碳交所,国内较早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中介机构北京济丰兴业投资管理公司副总张奕萌感觉国内几十亿美元的气候商机无限。

  “之前我们的业务局限于风电、水电等CDM项目,但这个‘馅饼’还包括矿井瓦斯气的回收利用、高炉煤气发电技术、焦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化工行业的余热回炉技术等可再生能源,甚至节能建筑、废弃物处理等,交易展开后,这些新项目都可能涉及。” 张奕萌说。

  1月19日,宝钢股份与英国瑞碳有限公司和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在上海联合签署“高炉煤气发电碳减排购买协议”,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宝钢此次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略超过10欧元/吨,不及国际市场交易价的1/2。

  参与这次合作的宝钢股份的张工程师将这次谈判形容为“焦头烂额”。“碳排放协议及其谈判的过程十分复杂漫长: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等,我们的付出与价格并不等值。”他说如果有一个碳交易所,他们将不会如此艰难。

  “成立交易所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改变国内碳排放价格弱势地位。”熊焰说他的目标还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排放权。“中国各种各样的排放权益,既是一种发展的代价,也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虽然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这种状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熊焰说,中国要建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市场,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单兵作战。

  “排污权的交易价格,必须要反映污染治理的成本。”吕学都说,一旦中国形成规范的交易市场,市场潜力巨大。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政策依据不足?

  但建立一个碳交易所并不像熊焰说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碳排放交易所,不少国家的碳交易中心也都在摸索阶段。而规范碳排放交易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到期后,国际规则会如何变化,国际社会也尚未找到答案。

  林小姐供职于一家本土CDM咨询公司,她用了“观望、期待”两个词。在她看来,北京碳交所如果能试水成功,好处就是把碳交易更近地拉到了中国,让从业者可以近距离观察碳排放权的价格起伏,对这个市场的成长一定是有好处的。但是,需要观望的是,建立这个交易所的政策依据究竟足不足?

  事实上,早在2007年2月,因为联合国一位驻华官员的讲话,曾经掀起了建立碳交易所的第一波讨论热潮。当时发改委气候办曾公开辟谣,发表声明,表示,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基本上都是在清洁发展机制体系下完成的。而这一体系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捆绑销售”。也就是说,在项目运作之初,买方和卖方都必须是确定的,排放权只能在这两者之间“转让”。既然只能“转让”,不能“交易”,那么也就无需市场了。

  气候办一年前的态度是“中国没有建立所谓气候交易所的打算”,那么如今态度是否发生变化?记者通过邮件联系了两位气候办的官员,但截至发稿前记者没有得到回复。

  其实,除了政策方面可能的障碍,市场层面同样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一位供职于欧洲某碳基金的咨询师就表示,中国现在建立碳交易中心还为时过早,主要原因是相关的金融工具和技术体系不支持。他表示,碳排放权已经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一个碳交易中心的成功背后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