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冰雪总会消融 政府责任尚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01:53 经济观察报

  眼下这场大雪,没人有所准备。

  从政府到公众,以及举凡铁路、公路、航空、电力、煤炭、石油、电信、商贸等各个行业,大体上无不是仓促应对——只能随着雪情和困境的升级而逐步采取措施,被动不消多说,各种社会损失也不免因之增大。

  目前,冻雪灾害蔓延中国17省区,灾民过亿,已付出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以及已知的六十个以上的生命。路上的人们仍在受煎熬。仅广州一地,已滞留旅客80万人。而且短期内,估计灾情尚难遏止,所有的困局都是一环扣着一环。

  比如,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出现拉闸限电,没有电力则生活、生产、救灾均雪上加霜。但电力受制于煤炭,无煤发不出电;煤炭又受制于铁路,铁路受阻则煤炭无从南下;铁路交通却又受制于电力供应,无电开不得火车。环环相扣,互为前提又互为掣肘,几乎成了死结。更难处在于,即便三者一时俱备,仍须看天脸色,如果气象状况不能好转,交通、送电会面临更大困难——预报说,未来几天,诸多受灾严重地区将有大雪,部分地区有暴雪,航空、铁路、公路都将继续受到严重影响。如此看来,我们的艰难时光可能还要继续。

  然而,希望总会存在,没有过不去的寒冬。虽然气象专家说中国将越来越多地面临各种极端天气的考验,但现在毕竟还不会是电影《后天》中陆沉冰封的“末日”,天一转暖,很多事情便好措手,离危机顿解之时已不会太远。

  如果止步于此,就对待灾害而言,这是曾经的中国历史中一贯的常态。几千年的灾害史,就是这么扛了过去,而且还不忘总结出个“坏事变好事”的道理,总结出个“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壮志豪情。中国老百姓又有祖传的服从精神和忍耐传统,救济一到,感激涕零,社会秩序就不会因灾害而不可收拾。于是,生活就此回归原状,直到下一次“天象示警”。

  但是,现代社会毕竟不可能再这样照方抓药。面对灾害,需要的不仅是救济,公众会要求政府尽快地给出交待、拿出解决方案,并且还会对各种应对措施挑剔指摘。以此次雪灾而论,虽然仓促上阵,政府还是显示出了强大的应急能力,但同时公众也当然认为,政府表现还远非完美。

  比如灾害预警、应急机制的手段和效果,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条款,差距仍然不小,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各级政府储备不足,预案不周,重灾后救助,轻灾害预防和控制,以及个别的官员还满足于“文件抗灾”的缘故;再比如,煤电争端已是顽症,根源就是定价机制迟迟未能解决,平时尚可敷衍,遇大灾便左支右绌;又如 “春运”难关,雪灾只是陡然放大了这个因城乡二元体制造就的困局,看看广州站即知返乡无望而又不甘放弃的几十万人,除了亲情和传统,驱使他们归心似箭的是只能在远方那个地方才能找到家,而这里不是。按照体制,他们几乎永远没有变成广州人的可能。

  如此等等,雪灾中凸现的问题,哪个不是与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经济、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相关?

  大灾之下,公众自应守望相助,企业和公益组织自应乐善好施、践行社会责任,这些都能彰显温情、体现和谐,其功亦大。但毕竟政府才是公共危机治理和公共品提供的当然主角,救灾而外,它的责任就是必须从这场灾难中获得经验,体味教训。就这一点来说,公众的挑剔并非坏事,因为,雪灾总会过去,但民众想要的、政府该做到的却还有很多。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