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大城市开始以本地常住人口统计人均GDP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10:36 新华网

  中国大城市开始将户籍不在本地的“常住人口”纳入人均GDP统计 消除数据泡沫

  新华网上海2月1日电(记者季明 肖春飞)中国各大城市正在改革它们的一项经济统计方法,近期在公布经济运行数据时,纷纷以本地的“常住人口”取代“户籍人口”作为“人均GDP”的计算基数,得出的数据虽然因此“缩水”,但却更能反映本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并成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论据。

  在中国,城市中的“户籍人口”是指具有本市户口的当地居民;而户籍人口加上居住满半年的外来人口,则是这座城市当年的“常住人口”。

  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特大型城市上海,2008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说,未来5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将超过2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10万元。这是上海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来计算“人均GDP”。

  而在中国的另一座特大型城市北京,今年发布经济运行数据时也使用了“常住人口”。2007年北京生产总值达9006亿元,按北京常住人口1633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5.6万元。

  此外,天津、重庆、深圳、广州等城市日前公布的人均GDP数字,也纷纷以常住人口作为GDP的“分母”。

  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说,近年来统计部门其实一直在按照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种口径”计算着相关经济数据。

  他说:“把常住人口作为计算人均GDP的基数,有助于上海更加客观地认识当前的发展水平和今后的奋斗目标。”

  2007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万亿元,如果按照1400万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可达8.6万元;而按照去年底公布的上海市1845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则约为6.5万元,“少”了2.1万元。

  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说,如果按照户籍人口来计算,如今京沪穗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当,“这不仅会让决策者头脑发热,产生虚幻的骄傲感;也会让他们忽视为这些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外来人员。”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约400万外来常住人口创造了约2400亿元的生产总值。

  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号,要求各地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将发展重心更多转移到普通民众身上。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目标,被舆论界称为“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过去单以户籍人口来计算人均GDP会造成统计泡沫,产生一些‘数字英雄’。”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大器说。

  他认为,常住人口不仅应该成为经济统计数字的基数,更应成为未来国内大城市出台公共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的基数。

  一些变化已经在发生。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上海将进一步改善来沪从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条件,做到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而北京市“两会”也传出消息,面向刚毕业大学生和外来人口的“政策性租赁房”制度年内也将在北京开始试点。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市人代会上也已表示将进一步改善上海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结构,增强对外来人口的保障力度。

  “以户口为藩篱来割裂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已经不再现实,”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曹锡康说。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刚于去年出台了一项新政策,给予外来农民工子女和具有浦东户籍的中小学生相同的教育补助。

  卢汉龙说:“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引下,以常住人口作为政策出发点将是中国大城市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这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社会公平。”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