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代价与收益:气象服务投入产出效益1:69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0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欢

  突如其来的暴雪冻伤了中国经济。

  就在人们纷纷忙着救灾的时候,上海的杨冰却在暗自庆幸,他是一名水果批发商,两年来一直从上海市气象局购买气象信息。这一次,他根据气象局的低温雪灾气象预测,决定减少进货量,仅仅这一次,他就少损失至少3万元,而每年的气象信息费不过1000元。

  事实上,气象对经济的影响殊为重大,少量的投入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气象局开展的全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项目,得出了一个相当令人吃惊的结论:我国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每年至少在经济社会中产生了3328亿元效用;投入产出的效益可达1∶69。

  在多数人都在忙着救灾的时候,一个新兴的学科——气象经济学正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

  深圳样本

  气象经济学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发生在深圳的"珍珠故事"就是一个利用气象服务信息成功减少灾害损失的典型样本。

  2005年1号台风"珍珠"袭击广东、福建、浙江三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0亿元,广东尤其损失严重。

  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台风中,深圳仅仅车辆出现报损(水浸车)的理赔费用就高达1022万元。而这仅仅是损失的一小部分,据深圳市"珍珠"气象服务高敏感行业减灾效益评估项目组分析,受气象影响最大的行业是:保险、交通、饮料、旅游、燃气、供水、教育、港口建筑等等。

  以深圳盐田港为例,每出现一次灾害性天气,如大风、暴雨等,停止作业 11天,其直接损失达到270万,占一年的总效益的0.027%,这还不包括其间接损失。

  这是静态损失,即使提前得到气象信息,也无法避免,"珍珠"项目组孙石阳介绍说,与此形成对比的,就是利用气象信息使经济效益增加。

  如2006年在台风"派比安"影响期间,深圳粤港供水利用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科学调度,节约供水水源价值约40万元。而在"珍珠"肆虐深圳的33天里,通过科学的气象信息,合理调度,10家高敏感行业的减灾效益总体金额为4698万元。

  中国的机会

  事实上,深圳故事只是气象经济学在中国一次小试牛刀而已,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在全球最具有利用气象信息减灾创造经济效益的有利条件。

  曾任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的马鹤年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根据对四川、广西、黑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市不完全的统计研究,我国气象服务的成本—效益比例高达1∶40。这一结果比当时国际上各国给出的大约1∶5~10,最多到1∶20~30的比例都要高,

  这里面有统计方法的原因,也和我国是多气象灾害的农业大国的国情不无关系。

  气象会影响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交通的影响反映最直接,但是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影响面也最大。因此,作为农业大国,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中国通过气象经济学,在农业方面减灾最有前途。

  中国气象局发现,我国农林牧渔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仅台风和洪涝导致年景的好坏,就可以使产值出现10.39%(1998年)到2.38%(2001年)的变化。

  结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利用1992~2004年平均5.46%的通货膨胀率,将1992-2004年的产值和前文中统计的灾害损失,用2004年可比人民币表示,得到我国农林牧渔业产值平均的气象敏感性为5.82%。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贾朋群处长表示,也就是说,农业产量中,至少有5.82%的因素是可以通过气象经济学避免的。

  但在中国,气象经济学还是一个新兴学科,气象服务也还停留在简单的气象预报台阶上,气象服务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几乎还没有私人商业气象公司,气象台的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也主要依靠国家拨款,但在国外,气象已经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商业。

  目前世界上有三种气象经济服务模式,一种是完全由国家出资,研究成果向社会免费提供的公益模式,还有一种,是国家提供基础研究的经费和研究成果,但是,允许私人气象公司利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开发,还有一种,就是完全商业化的模式。

  实际上,气象事业在得到国家或其他渠道长期和可持续投入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更大的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回馈国家和社会,气象投入已经演变成一种战略投资。尤其是气候急剧变化的今天,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不断增加,无论是在公共投入平台上,还是用各种市场机制进行衡量,气象经济的投入产出比都是一笔极其“合算”的买卖。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