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叶培建:嫦娥一号捉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7:06 中国经营报

  李乐

  叶培建与“嫦娥”的缘分起始于2001年。当时国防科工委找到已经“功成名就”的叶培建,要求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可他并没有一口答应。“当时手上有两个大的项目正在进行,工作压力很大。”叶培建回忆说。

  不过,犹豫再三之后,他还是决定出马:“有一个机会作为深空探测的领军人物,很难得。”

  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只有一个轨道,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叶培建说,三年内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航天器,步步都是困难。

  1996年,叶培建担任资源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时,就带着不服输的精神攻克了几道难关:最高分辨率、最大存储量、最大传输速率、最长久寿命等等。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叶培建还要带领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团队完成另一项重任: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周而复始地检测。

  “对于其他型号出现过的问题,‘嫦娥一号’卫星项目都自动对号,认真举一反三,绝不轻易地说‘没有’。”叶培建回忆说,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总装时,他们提出对发动机安装情况进行复查,结果真发现了问题,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除了军人家庭的熏陶,也跟他在瑞士5年的求学经历有关。1980年,叶培建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那5年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瑞士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做事只有‘行’和‘不行’,没有‘差不多’”。

  叶培建回忆,他们曾经为了一次极其偶然的现象做了7000次实验,就是为了确保这种现象不会发生。“航天精神就是要一丝不苟。”据他介绍,我国的航天着陆场设计了100公里,但“神舟五号”着陆偏差10公里,“神舟六号”的着陆偏差只有1公里。

  此后,这样的严谨精神被他带到了“嫦娥”计划的工作中。在为“嫦娥”奋战的3年多时间里,叶培建和他的团队几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有一年除夕夜我宣布10点钟下班,大家都很惊诧——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这几乎已经成为叶培建和他带领的团队工作中的常态。

  正因如此,当“嫦娥”飞天成功之时,与他的同行戚发韧一样,叶培建虽然欣喜,但却平静,那时,他考虑的已经是,“嫦娥二号”的事情了。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