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杨涛:适时实施货币政策范式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07:59 每日经济新闻

杨涛

    所谓通胀目标制,就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未来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胀率区间,据此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使实际通胀率落到目标区内。该制度自1990年3月新西兰率先采用以来,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货币政策框架,并在许多国家取得较好效果。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有据可查的,是《中央银行法》中的表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似乎与通胀目标制有等同的可能,但仔细来看,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和对外两方面,而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并非总是一致性的。正是由于这种含糊性,我国货币政策体现出多重目标下相机抉择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各目标的迫切性,名义GDP增速、汇率稳定、物价稳定等,都可能成为当期货币政策追求的主目标。然而,目标过多,往往意味着没有目标,也可能会降低货币政策预期效果,甚至产生多重目标冲突。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有必要做好准备,考虑将来向通胀目标制的适时转型。这主要基于四方面依据。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胀压力。从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应对物价上涨,这为控制通胀从“阶段性目标”转为“长期性目标”,并加以制度化,提供了实践准备和可能性。

    第二,央行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央行预测通胀的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一些人士反对我国实行通胀目标制的主要依据。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实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具有更差的效果;一方面,央行独立性差,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受到更多外部干扰,导致政策效果偏差。另一方面,在转型期的复杂背景下,与实施通胀目标制相比,相机抉择似乎需要更高的调控水平。此外,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意味着货币政策难以达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干预。基于这些问题,两害相权择其轻,逐渐转向通胀目标制成为相对较优的选择。

    第三,目前,以M1、M2作为货币供应衡量指标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需要,而M3成为货币供应衡量指标的时机不成熟,这使数量目标的政策调控效率降低。正因为现有货币政策框架存在诸多内生性缺陷,寻找一种新的货币政策范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应该说,通胀目标制度并非只是关注通胀,而不关注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反,从该货币政策模式实施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一制度框架比其他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广泛和全面,能使央行充分关注金融的运行和实体经济的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实施通胀目标制,本身就是多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统一的结果。

    第四,在当前市场体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通胀的危害甚至高于经济增长放缓的危害,货币政策坚决反通胀,才能使公众享受价格稳定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当前造成通胀压力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众通胀预期的不断强化,货币政策目标的不透明。明确转向通胀目标制度,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

    可以说,通胀的形式千变万化,但从根本上看,都是货币相对过多的现象,货币政策转向以通胀目标制,能够把“控制过多货币数量”这个目标充分展现出来,而对经济转向过热、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等问题的影响,也自然能通过反通胀而间接体现出来。

    不过,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的转换,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但加快改革是有必要的。要最终使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向通胀目标制,就需要按照该制度所必备的要素,来促进现有货币政策范式的转变。在初期,更多还是形式上的转变,例如在通过政策性文件来明确表达央行的反通胀目标,并尝试研究和公布预期通胀率的空间,并且由央行主动性地向通胀目标制下的运作模式转型。等到内外条件成熟,并取得一定效果之后,便可以采取实质上的转变,也就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确定通胀目标制下央行的职责。(摘自《中国证券报》,有删节)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