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企投资海外冲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8:10 《财经》杂志
《财经》记者 李其谚 一面是国内市场日渐饱和,一面是国资委要求“做大做强”,整合压力之下,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电力企业新出路 在2007年众多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大潮中,年末时分,终于传来电力巨人的声音。12月12日,中国企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三的国家电网公司,联合两家菲律宾当地公司,竞标赢得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经营权,开创中国电网企业海外扩张的先河。 不久,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902,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11,下称华能国际)传出参与竞标新加坡三家电力公司的消息。这三家新加坡电力公司由淡马锡控股,装机容量总计9070兆瓦,发电量约占新加坡总用电量的90%。如果华能国际竞购成功,将成为中国发电企业最大一起海外并购。 华能二次出海 此次华能国际竞标的三家新加坡电力公司,分别为大士能源、西拉雅能源和圣诺哥发电公司,总装机容量总计9070兆瓦,发电量约占新加坡总用电量的90%。 一位华能集团资本运营部内部人士表示,“华能已经在澳大利亚拥有了发电资产,进一步收购新加坡的发电资产,也有经验优势。” 2003年,刚刚成立的华能集团在澳大利亚收购了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的电厂。随后,中国开始进入“电荒”时期,发电企业开始了一轮在国内的“跑马圈地”运动。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从3.85亿千瓦增长到7.13亿千瓦。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力企业无暇他顾,鲜有海外收购的案例。 从2006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两年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超过了1亿千瓦。2007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13亿千瓦,居全球第二。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位专家指出,从电力供需形势看,中国电力新项目的建设,下一步将趋于缓和,国内电力市场日益缩小,这是国有电力企业“走出去”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的电力企业而言,发电业务都面临提高盈利困难、扩张难度大的情况。对外收购成熟电厂,可能导致资本项目扩大,成本提高。由于中国目前电价仍主要采用成本定价法,电价也会相应提高。 华能资本运营部内部人士也承认,国内的发电资产基本是国有或地方所有,收购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到海外去收购,或许可以成为一条出路。” 谁将主导未来 电力企业选择此时“走出去”,与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国有企业“做强做大”的要求,不无关系。 2002年电力改革后,国家电力公司发电资产分拆成包括华能、国电、华电、大唐、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这五大发电集团和地方发电集团一起,共同奠定了电力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然而,随着国资委对央企政策的改变,电力行业未来格局正出现变化的空间。 2004年开始,对央企负责人实施“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考核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2006年底,国资委进一步规定,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和重组至80家-100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公开表示,针对每一个重点行业,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三年内在行业内做不到前三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 2006年年初的指标显示,五大发电集团可控装机容量分别是:华能集团4321.42万千瓦,大唐集团公司4165.55万千瓦,国电集团公司3505.65万千瓦,华电集团3084.30万千瓦,以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2862.46万千瓦。 2007年后,华能集团仍是拥有装机最多的发电集团,大唐紧随其后。华能集团与大唐集团的可控装机容量均已突破了5000万千瓦,拉开了与其他三家发电集团的差距。中电投集团按发电装机容量排在最后,不过其收益率则排在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电力行业内近来流传出“五变三”的重组方案。就可控装机而言,位于后三位的国电、华电和中电投集团都有可能成为重组的对象;而华能和大唐集团,又有谁居第一的“头马”之争。 “电力企业竞争的一个特点,就是资金流转不是问题,市场份额多少才至关重要。谁都不愿意把扩张的速度降下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一位专家指出。 对于2008年是否会收紧审批新的电力项目,国家发改委电力处官员谨慎表示,“太敏感了,不太好回答。”然而,业内人士均心中有数,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发电企业要继续“电荒”时代的扩张速度,已经不大可能。 发改委投资司副巡视员罗国三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2008年还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关键就是要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5000万元投资以上的新项目。 中国电力企业扩张需求正酣,压力日近,可以预见,中国电企的海外之路也才刚刚开始。-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