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德铭在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3:33 商务部网站


 

    图片来源:公共商务信息新闻采编中心 摄影:厉宝骏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

  ——在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商务部部长 陈德铭

  (2008年1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各项商务工作,分析形势、研究和部署今年的商务工作。会前,吴副总理亲切会见了全国商务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并主持召开了商务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下面,我代表商务部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成功应对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种挑战,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商务工作形成新格局。

  ——国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4.8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万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GDP增幅高2.5个百分点;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2002年的7.1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万亿元,年均增长25%。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8.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周期最长、速度最快、增速最稳定的时期。在世界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六位跃至第三位,其中出口跃居第二位。外贸占全球比重从2002年的3%提高到现在的近8%。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吸收外资从2002年的5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从2002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预计200亿美元,增长7倍,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增强。目前国内流通服务业吸纳就业8000多万人,外贸、外资和劳务输出等涉及直接就业人口达到1亿人。海关税收从2002年的259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8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超过9900亿元,分别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5%和20%。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发展大市场、大流通,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构筑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体系。全国城乡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初步形成,涉及22个流通行业、600种消费品和300种生产资料,样本企业超过2万家。建立了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管理系统,确定应急商品44种。完善肉、糖等重要商品的中央和地方储备制度,23个省(市、区)建立了22个品种的储备。积极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动物疫情引发的市场波动,先后19次投放国家储备糖、9次投放储备肉。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安排10.9亿元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6万余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安排了5.15亿元配套资金。为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安排8亿元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支持309家市场和企业,开展了709个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建设项目,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了2.3亿元配套资金。国内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的功能与水平显著提升。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免费赠送《新农村商报》,建设新农村商网,举办了5届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

  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2005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做好流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从2003年起全面部署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完成编制,279个地级城市中已有261个完成编制,完成率达93.5%。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开展了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提升城市居民消费的便利化程度,已建立全国商业示范社区143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600多个,覆盖80多个大中城市。在项目贷款、进口资质、股权转让和经营权等方面加强协调,支持国内20家大型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减债脱困”工程,在全国25个试点省市处置410多亿元的历史债务,盘活350亿元存量资产,为国有流通企业改制发展、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等专项整治。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网工程”,在全国建立了50个综合性的举报投诉服务中心。查处各类侵权知识产权案件16万多起,立案侦办8400多起,审结7300多起。各地围绕猪肉、农资、烟酒等产品进行了重点整治。开通了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加快转变对外经贸增长方式,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进展

  优化进出口结构。一是坚决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会同有关部门10批次取消了1115个“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4批次对300多个商品开征出口关税。二是鼓励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38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加大对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的支持力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9.2和 7.7个百分点。三是积极扩大进口。会同有关部门,主动对354种国内亟需的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降低或取消进口关税;启动政策性进口信贷。取消883个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广交会自101届起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并设立进口展区。四是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和管理。规范汽车、摩托车出口秩序,建立铁矿石、钾肥进口协调机制。五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会同有关部门发布5批共1729个商品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出台1853个商品的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确定中部地区9个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六是积极探索发展服务贸易。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促进服务贸易出口。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一是优化外资结构。两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鼓励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严格控制外商投资“两高一资”领域。2003年以来,全国水泥行业新设立外资企业数年均降幅近20%,2004年以来,全国未新设立电解铝外资企业。二是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会同有关部门,2004年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拓展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2005年、2006年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实施“万商西进”工程,分别在湖南长沙和河南郑州举办了两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为产业梯度转移搭建了新平台。三是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水平。加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工作,将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程度、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农民安置情况等指标纳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范畴。四是支持发展服务外包。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制定了相关政策,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了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4个国家级示范园区和1个服务外包培训中心。

  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在中央对“走出去”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也相应增加了投入。我们简化了对外投资的核准手续,推进了对外投资便利化。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达到1.2万家,比2002年增长近1倍。制定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出台财政、金融、保险、外汇、人员出入境等支持政策。提供110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27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238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人员146万人。

  (三)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我们成功应对了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种挑战,抓住了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为我国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共清理各种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将关税水平从入世时的15.3%降为目前的9.8%,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扩大了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运输、电信、分销、保险、证券等行业开放程度大幅提升。统筹开展综合应对,培训各级干部。建立应对WTO争端解决的部际联合工作机制,充分利用WTO规则维护我国权益。入世以来,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深化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2005年在大连成功举办WTO小型部长会议,并推动香港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稳步推进自贸区谈判,已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智利、东盟、巴基斯坦等签署实施了6个自贸协定,已完成谈判和在谈的自贸区12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我国外贸总额1/4。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CEPA及四个补充协议的实施,推动了港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内地开放。近年来,我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多双边联委会机制180多个。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成功举办了65项经贸活动。不断丰富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参与筹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积极落实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并成功举办部长级论坛及系列多双边活动。

  化解贸易争端。我们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类贸易摩擦。通过建立 “四体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应诉、加强法律抗辩等措施,应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强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将产业安全数据库的监测范围扩大到石化、机械、轻工等15个重点行业的8000家企业。推动76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四)加强自身建设,初步形成了统筹内外贸的商务管理体制

  推进商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针对国内市场和流通法律法规相对薄弱的情况,加强了法律法规的起草和部门规章的制订发布工作。《反垄断法》、《直销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已颁布。并制定了典当、汽车品牌销售、零售商促销行为等31件部门规章。出台了餐饮企业经营规范、超市购物环境等95项流通行业标准和零售业态分类等23项国家标准。修订了《对外贸易法》,还先后制定出台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贸易救济等方面的29件规章。针对外资并购等新情况不断完善部门规章,对外投资合作法制化进程逐步加快,内贸领域法律法规缺失状况明显改观。

  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2003年以来,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将审批项目从82项减少至53项。2006年,设立政务大厅,统一办理100项行政管理事项。各地商务部门也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投诉、服务、促进机构。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基层办实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商务工作。办好政府网站,向公众公开征求对调整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及时发布市场和政策信息,共发布各类商务信息552万条。各特派员办事处切实加强为地方和企业服务,各驻外经商机构在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支持企业开展对外经贸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商务干部队伍建设。我部党组在全系统倡导建设学习型机关。每年坚持举办夏季研讨会,就商务领域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向商务干部组织编写了现代经济知识简明读本。实施了“人才强商”工程,依托南昌等7个区域性培训基地,开展了省市县三级商务部门大规模培训,结合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特许经营条例、加工贸易等热点问题,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85期,培训3.5万人次。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方、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国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和冷静,看到商务工作中存在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结构不尽合理。秩序有待规范。机制有待完善等不足和问题。

  二、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形势

  准确把握形势,是制定政策、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形势对做好商务工作整体有利。同时还须看到,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加,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应对,切实做到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预防通胀和稳定出口的压力增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十一五”期间,预计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8%以上,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需求旺盛。更加注重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大惠民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但是,当前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加大,受能源资源与运输价格上升、资金供应偏紧、劳动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后续影响,企业出口面临新的压力。因此,防止通胀、保障供应、稳定出口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世界经济保持增长,但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增加。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势趋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4.8%,低于去年5%的水平。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更趋多元,主要经济体基本面依然较好,发展中国家成为增长亮点,但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美元持续贬值,美国次贷危机仍在发展,国际能源、粮食等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存在很大变数。

  三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IMF预计,今年世界贸易将增长6.9%。国际投资更加活跃,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70%的跨国公司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增加投资。服务外包蓬勃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趋向高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先进技术转移加快。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总体上提高。但在当前国际贸易增长趋缓、美元贬值和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国际经贸摩擦增多。经贸摩擦领域不断延伸,从反倾销、知识产权等向产品质量、气候环境、反补贴等新领域扩展。投资保护增多,不少经济体都对一些领域进行了投资限制。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各国政策调整中有利于FDI的比例降至80%,比几年前低了15个百分点。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时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总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在商务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条道路,要突出把握好以下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基本国情是走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的根本出发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商务工作全局时,必须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作为工作重点。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占比高,商务工作必须在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农业走出去、劳务输出等方面下功夫。我国人均资源少、需求增长快,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战略思维,要在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上想办法,在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上找出路。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与我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商务运行模式也不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现成的商务发展模式。而作为发展中大国,作为脱胎于计划体制的后发国家,我国又必须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成果,不断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走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关键是要把国情意识和世界眼光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立足基本国情,发展统一大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有效途径来,这是每一位商务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是商务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商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解决当前商务运行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发展。但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要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确保市场食品安全,改善消费环境,保障市场供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实现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把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主动调控、“引进来”与“走出去”、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贸易投资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中国特色商务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的内涵。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的根本动力。30年实践证明,商务工作取得的一切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这一体制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进一步深化改革,关键是要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体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任务,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公平竞争,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以服务业开放为突破口,以加快“走出去”为重头戏,以扩大中西部开放为主抓手,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思路,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全面改革开放,不断促进商务管理体制同国内外市场运行相适应,促进贸易、投资、产业各个环节相衔接,促进东部与中西部、沿边与内陆相协调。

  第四,必须坚持内外统筹。内外统筹是走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我国对外开放正在进入商品和要素双向流动的新阶段,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相互交织。在这种新形势下做好商务工作,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加强战略思维,注重全局谋划,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全球国际分工,统筹处理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在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补充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国际国内资源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外保障。通过统筹国内国际要素资源,保障国内资源稳定供应,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统筹国内国际商品供求,增加国内短缺商品供给,保障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就业渠道,缓解我国就业压力。通过统筹国内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对外投资步伐,促进国际收支渐趋平衡。

  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内外统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做好今年的商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居民消费,保障国内市场平稳运行,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实现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商务工作的形势与要求,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保持市场稳定关系宏观经济大局,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稳定物价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中央关心、社会关注。各级商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保证市场供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保障粮油肉等重要商品的供给,确保不断档、不脱销。

  一是突出保障重点。保障市场供应,要突出重点商品,注意防范少数商品的市场异常波动向更大范围传导。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要根据产销特点和可替代程度,划分为重点管理、适度管理和市场调节三大类,实行分类管理。各级商务部门都要制定重要商品供应的专项预案,确保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及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市场供应,保障低收入居民、大专院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消费需求。

  二是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各级商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监测和预警,准确判断市场走势,及早发现市场波动苗头,真正做到对市场动态心中有数,提高工作前瞻性和主动性。完善市场分析制度,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供给和需求,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三是完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剂机制。要巩固和完善生猪主产、主销区合作机制,其他生活必需品和紧缺商品也要加强产销衔接。要健全应急商品数据库,及时掌握生产、库存、地域分布、运销能力等情况,提高区域调剂的快速反应能力。扶持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重点流通企业组织重要商品货源,有序增加市场供应,市场出现波动时,要确保调得出、运得到、用得上。

  四是提高储备商品调控能力,发挥进出口调节功能。

  (二)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扩大消费,商务部门大有可为。要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创造消费。

  一是完善农村流通体系。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部署,巩固和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今年将覆盖面扩大到80%的县市,提高统一配送率,拓展农家店经营范围,增加药品、邮政、电信等经营功能,实现“一网多用”。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给予直接补贴。深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继续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冷链系统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薄弱环节,要,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进入冷链系统的鲜活农产品比例明显提高。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力争在全国建设10个科技创新中心,培育20家茧丝绸农工贸联合的大型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服务业。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有利于优化网点布局,便利居民消费,今年要全面启动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实施放心菜工程,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造一批标准化菜市场。以建设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网点为重点,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总结宁波、天津等地的经验,建立健全家政服务网络,开展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加强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建设,促进经济型酒店、沐浴、洗染、维修等居民生活服务业规范发展,完善典当、拍卖、旧货、租赁等特殊行业监管机制。

  三是促进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发展。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提高仓储、运输、加工等综合配套功能,不断优化市场布局。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广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贯彻落实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推动摊群式集散市场向环保的分拣中心转变。积极引导流通企业节能降耗,提高水泥散装率。

  四是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我国流通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推动落实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建立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体系。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超市加基地”试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立农产品采购基地,发展产销联盟。

  五是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抓好商务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商业欺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屠宰企业证章台账管理,落实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减免屠宰环节税费,建立猪肉市场整治常态化机制。加强成品油、酒类等重要商品市场管理。发挥好50个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机制、拓展功能、突出服务。深入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建立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

  (三)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更加重视扩大进口。

  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要坚持以质取胜,着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推进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制定品牌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培育对象,整合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有效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等法律法规和标准。

  二是积极扩大进口。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支持公共信息服务和进口展会,组织境外采购。依托国家重大装备自主化工程招标采购,提高先进技术装备引进效益。实施便利化措施,简化手续,减少限制进口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水平。

  三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完善加工贸易产品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禁止类目录和限制类目录进行动态调整,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发展本地配套产业,增强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西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在中西部再确定一批重点承接地。毗邻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要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走在前列。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要完善管理体制,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工作格局。在发展基础较好、条件更为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探索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落实服务贸易“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服务贸易出口指导目录和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旅游、运输、建筑、金融、保险、会计等服务出口。抓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

  (四)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在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日益明显的条件下,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握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跨国流动的新趋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实现利用外资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落实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制造环节。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外企与所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进行集成创新;国企、民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实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提高知识产权本地化比例。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战略联盟。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研究利用外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务实推动“万商西进”工程,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在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建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鼓励东部地区利用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

  三是吸收外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引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和采购、物流中心。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支持服务外包的人才培训和国际认证,加强公共技术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政策试点经验,稳步扩大先进技术型服务产业政策试点范围。

  四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支持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所得税法实施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平稳过渡。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投诉管理办法,依法保护境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五是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优势。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委会体制优势,支持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和升级。大力推进和谐开发区、生态开发区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东部与中西部开发区的合作交流机制,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五)加快对外投资合作步伐

  当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正在进入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对外投资合作是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要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完善促进政策,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引导、协调和规范。

  一是积极探索农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要发挥我国农业技术优势,推动农业走出去,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兴办农场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

  二是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支持企业以BOT/PPP(建设-经营-转让/公私合营)等方式,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外示范住宅小区建设。实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分类指导和管理,完善投议标许可管理办法。建立权责清晰的外派劳务管理机制,各地要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

  三是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重化工业、电信运营业、咨询业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走出去”,学习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的对外投资方式。完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管理办法,尝试将政策性出口信贷与商业信贷、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结合使用。加强境外中资商会建设,发挥协调自律作用,引导境外投资合作企业和人员遵守当地法律,履行社会责任。

  (六)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作为一个全面开放、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面临的国际经贸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努力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发展好双边经贸关系。要充分利用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双边经济贸易对话机制,加强沟通与协商,发展好与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二是推进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在谈自贸区取得新进展,落实好已签自贸协定。积极参与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今年世贸组织要对我国贸易政策进行第二次审议,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对现有经贸政策要组织清理规范,新出台经贸政策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

  三是促进两岸四地经贸合作。务实推动海峡两岸直接通商,在一国的原则下逐步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依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完善CEPA机制,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提升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与交流水平,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四是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加快沿边开放是缩小东西部开放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次区域合作是沿边开放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中越“两廊一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稳妥推进东北亚合作和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整合沿边经贸合作区功能,在双边联委会/混委会机制下加强合作,积极予以推进。

  (七)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同时,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争取我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国内产业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是善于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在多边框架下化解贸易争端、稳定双边经贸关系创造了条件。要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配合,争取更多支持。认真抓好世贸组织争端案件的应诉工作,争取对我最有利的结果。对其他成员损害我利益的行为,也要善于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二是抓好双边贸易摩擦大要案应对。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的预警监控机制,密切跟踪贸易摩擦最新动向,把握发展趋势,增强应对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要指导重点敏感行业与国外建立对话机制,尽量避免摩擦的发生。继续推动有关国家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为企业反倾销应诉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抓好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深入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估。

  (八)加强商务系统能力建设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商务部门的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要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坚持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各级商务部门都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无论是市场运行调控、现代流通发展、进出口结构调整,还是外商投资管理、促进对外投资合作,都要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商务领域法治基础建设,完善商务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五五”普法。结合《反垄断法》实施,探索建立反垄断调查和裁决机制。

  二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办理,大力推动商务公共信息服务。特办、驻外经商机构要紧紧围绕商务中心工作,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各级商务部门的政策执行机构、商协会等中介组织,也要切实转变职能,发挥更大作用。开展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着手“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治理商业贿赂,强化对资金、配额、项目等重点领域的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

  三是提高服务大局能力。商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既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又要按照经济发展大局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服务和服从宏观调控的大局,注意帮助和推进地区发展的大局。要深刻认识国情、世情,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趋势,善于从全局出发,研究和思考商务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提高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强学习和调研,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当前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重中之重,紧密结合商务工作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要主动学习业务理论,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要继续推进人才强商战略,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商务系统干部队伍素质。要建立调研制度,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加强商务理论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的重要手段,使我们的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体现群众意愿。

  同志们,今年的商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贡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