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薄熙来的大开放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16:2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吴红缨 实习记者 宋超

  由于原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到来,现在,重庆这个西部内陆城市也许正在沿着“开放”这一路标,走向它更为广阔的未来。开放,正在成为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发展的主题词。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身份出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在渝为数不多几次公开露面中,对于重庆未来发展提及最多的,就是打造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开放,大开放。

  当地政经观察人士将之称为:薄熙来的大开放观。

  这一发展观,与30年前中国启动经济社会转型的主题词——改革开放遥相呼应。同时,亦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为之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1月15日召开的重庆市政法会议上,薄特别强调了完善法制与“大开放”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一个法治健全的成熟市场,各种经济要素会不期而至,越发展越顺利。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中国500强,就会因有章可循和安全感而放心、安心到重庆来。”

  他还强调:“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一定要在政法战线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房地产、国际经贸规则的专家型人才。这样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这些观点,很能体现他曾担任商务部部长丰富的“开放”经验,并透露出对当下开放的新认识,思想解放的新动向。

  开放

  自去年12月1日正式上任至今1个多月时间内,薄熙来给重庆人留下了非常低调的印象。他仅在一些常规性会议露面,其余时间大都在“微服私访”,最远的地方涉足渝东北三峡库区的万州和云阳。

  但不论如何低调,凡在公开场合,薄熙来总是会提及改革开放,其对引领重庆走向“大开放”之路,显得迫切而坚定。最近的一次是在1月14日,薄熙来会见了由欧洲、美国和日本的12家跨国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组成的访问团,向众多企业家表达了欢迎投资的热情。

  代表团团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郝睿强代表全体成员表态:“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商机很多。跨国公司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到重庆发展。”

  很多重庆人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前任市委书记汪洋,在任期两年内,为重庆发展开拓出全新局面。由此不难理解,重庆人对新市委书记亦期望极高,何况薄早就是全国耳熟能详的“魅力高官”。

  有人将薄熙来来渝,与之前央行行长戴相龙就任天津市市长的例子相比拟。戴为天津引入了以千亿计的资金,而薄的优势在于他的开放人脉与资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称,“薄担任商务部部长数年,在国内外企业界建立了比较广泛的人脉,有助于向国内外企业界、特别是国外企业界推销重庆。”

  去年10月,商务部与重庆市在京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薄熙来彼时正任商务部部长。这份备忘录提出,将在重庆率先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全新模式。备忘录的签订,为薄熙来日后的重庆之行埋下了“大开放”施政基调的伏笔。

  这一施政基调,迄今唯一的详细阐述,是在去年年底召开的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

  在这次会上,薄熙来充分展示了他的全球视野,令参会官员印象深刻。例如概括重庆经济发展时,他称:“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96年不到500美元,仅相当于肯尼亚的水平,到2006年超过了15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2000美元,达到了乌克兰的水平。”

  他还郑重表态说:“我到重庆后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与大家一起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做出的‘314’总体部署。”“314”总体部署是指去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接见重庆代表团时,提出中央政府希望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要实现这个跨越式发展,薄熙来认为“重庆根本出路在扩大开放,最大动力也在扩大开放,重庆人必须做出科学的定位,有勇气把自己置身于开放的前沿。”

  突破

  离开国际贸易谈判桌后,市委书记薄熙来要管理的这个城市,在中国独一无二。它是全国城乡人口最多、行政辖区最大、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势必要做出思路突破。

  就任当日他就表示,重庆是西南重镇,而自己在东北工作过20年,从东北到西南,正好是一个大掉角,跨度很大,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当地学者普遍认为,薄确立的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是基于对重庆的深刻理解提出的,于重庆而言,是一个历史突破。

  重庆有长期积累下来的良好工业基础,行政体制优势,并依托天然的黄金水道。但同时“不靠海、不靠边,在经济发展中主要依靠自身要素内循环,以及与周边省份要素的交流,即对内开放。”重庆市外经贸委主任分析称。这样的内陆特色,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而内向型经济,使“重庆虽有工业优势,但国内外的产业并不会天然向重庆转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咨询中心主任丁瑶说,重庆要迎接产业转移的浪潮,就必须加大开放力度。

  另外,过去“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开放模式亦不适合重庆。据该市外经贸委统计,直辖10年,尽管重庆对外出口和进口的国家已覆盖到187个,可是实际利用外资仅59.1亿美元,这尚不及上海去年一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

  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开忠也表示,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抢得了经济全球化的先机,从而不断创造经济奇迹;内陆的重庆如想赶上,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大的改革和创新,即探索一条内陆城市的开放型经济道路。

  薄熙来如是解释这种突破: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吸引资金,更重要的是技术、市场、人才,并参与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一个地方吸引和利用的外来资金多了,就能和国内、国际的大市场有机结合。

  他认为,重庆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移,加快内陆港区建设,要通过不断完善软、硬环境,使重庆逐渐转化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所所长李勇注意到,薄熙来首次提出了承接“加工贸易”,而过去重庆官方一直提的是“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

  “过去重庆引入产业集团较多,代表性的如福特公司。但单纯的生产性产业,利润通常很薄,只有同步发展贸易,才能促进经济规模升级。”李勇认为,正是薄熙来在商务部的履历和视野,使他敏税地觉察到重庆经济发展的“短腿”。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蒲勇健认为,至此薄熙来对重庆的发展线路已非常明晰,通过开放,吸引国内国际产业、贸易转移,从而加快城市化,扩大地区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亦是重庆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所在。

  经营

  要实现这种开放的突破,不能缺少经营城市的宏观思路,而薄熙来的成名之作正在于此。

  1984年,他自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空降”大连,此后的16年,他将这座东北二线重工业城市打造成为“北方明珠”、花园城市。成功背后正依赖于超出当时地方干部的城市经营意识,他打造的国际服装节已成为大连对外经贸的一张“名片”。

  有了这些经验,自然使他不会错过对重庆的经营。

  薄熙来在自己的施政基调中表示,“下一步重庆在城市建设方面要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搞好城市规划,以国际化都市为目标,力争30年后可以和‘京津沪’比肩而行;二是切实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三是解决好农村人口有序进入城市问题。”

  重庆也为薄熙来经营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国务院在去年经批准了重庆的城乡总体规划,明确要把重庆主城建设成占地10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上千万的特大城市。而重庆城市营销经验也有欠缺。

  除了城市建设,薄熙来的“经营”更体现在选择这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他在对重庆资本积聚与城市架构深谋远虑。

  去年12月28日在渝录制的央视<对话>节目上,重庆市金融办副主任罗广透露,2008年重庆将投入120亿元,在最繁华的街区打造“西部华尔街“。参加了这个节目的一位重庆学者告诉记者:“按市政府的意图,重庆将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尽早落户。”

  对于重庆,路还很长。对于薄熙来,却是刚刚开始,他将在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痕迹。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