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人榜简介(51—6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11:20  中国经济周刊
no

  张茵

  (1957年- )

  出生于广东韶关。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企业工作。1985年赴香港开始废纸回收贸易;1988年在广东东莞建立了自己的独资工厂;1990年从香港移民美国,与丈夫刘名中建立美国中南有限公司;1996年在广东东莞投资1.1亿美元建立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2003年全美500强女企业家第54位,中国百富榜第17名;2004年胡润百富榜第19名;2005年胡润百富榜第36名;2006年3月,玖龙纸业香港上市,以270亿财富位居胡润百富榜第1名。

  谁说收废纸是不体面的工作?张茵在这行里做到了中国首富;谁说商界是男人的天下?张茵登顶财富榜颠峰之时,甩开第二名70亿元之巨。20年间,从3万元到270亿,财富增长90万倍;从“废纸回收”到“大陆首富”,地位跨度天翻地覆,她的传奇依靠的是:变废为宝。内地某造纸厂厂长一句“废纸就是森林”帮她叩开了财富之门。用十年的时间,她成为了美国的“废纸回收大王”;同样用了十年时间,她又成为了中国的“造纸大王”。她凭借自己的敏锐独到的眼光和诚实专一的经营,创造了一个行业的神话。她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白手起家者。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再从美国回到内地,她一次次开始新的创业。她说自己喜欢那种徒手打天下的感觉,希望能做中国的阿信。而她的成功也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创业者的创新激情,被誉为平民创业的楷模。

  张兴让

  (1937年- )

  1980年,任东风塑料厂副厂长;1984年,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任厂长、党委副书记。曾获石家庄市劳动模范、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轻工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金杯奖等荣誉。

  他是改革初期的改革明星。由于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倡导组建了石家庄市第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松散型联合体——东方塑料联合公司,他赢得了“张联合”的称号。由于参考日本同行的经验,推行了以“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原则的“满负荷工作法”,一扫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张联合”又变成了“张管理”。这两大创举,尤其是第二个创举,为张兴让赢得了无数荣誉。有人评价,张兴让的走红在于其改革举措迎合了改革初期的需要,紧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代脉搏。虽然在当时积重难返的国营企业中,这已经是最先进和最有效率意识的改革了,但严格说来都是一些“围墙内的变革”。显然,企业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围墙内的变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张兴让和他的第一塑料厂最终走向了下坡路。

  张树新

  (1963年-)

  辽宁抚顺人。1981年-1986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1986年-1989年任《中国科学报》记者;1989年-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企业局战略项目处从事企业战略研究;1992年创立天树策划公司;1995年创立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出任总裁,成为第一个把互联网接入中国的服务商。1998年,辞职后创办盛华元通国际投资管理公司;1999年,与相关投资人联合创建联和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

  点评张树新是困难的,因为这样一个追求自由和热爱生活的人,生命中注定有着讲述不完的精彩故事。如果以影响力为标准,那么她与互联网的故事最吸引人。张树新于1995年与其先生创办的瀛海威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道路上扮演了里程碑式的角色。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要早两年出世。她作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开先河者,最早在国内扛起网络服务大旗,为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贡献。虽然1996年瀛海威被收购、1997年出现大亏损、1998年张树新辞职;虽然如今群雄逐鹿的互联网已经淡忘了张树新的名字;虽然已是联和运通董事长的她极少愿意谈起互联网,但是,张树新为中国开创了一个高速信息时代的事实无可置疑,她是中国互联网春天的“报喜鸟”。

  张维迎

  (1959年- )

  陕西吴堡人。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参与成立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历任副教授、教授。1997年应邀移师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开始任副院长。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他的《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思路,是30年改革史最重要的文章之一。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企业家的学者,他首次提出“学而优则商”的观点,指出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关键是所有制改革。他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首次提出“将市场机制引入工资决定”的改革建议。他在博士论文《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论证了“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他提出的“国有资本变债权,非国有资本变股权”的改革思路,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他关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的阐述,引起人们空前的关注和讨论。2006年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近几年,他还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商学院教育体制的改革。

  张瑞敏

  (1949年- )

  山东莱州人。1984年12月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1999年出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2000年6月,改任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第一位CEO,就任至今。1995年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1997年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是中国大陆唯一得主。1998年成为登上哈佛课堂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199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第26位。他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张瑞敏的神奇,在于面对企业的困境时,他总能找出堪称经典的解决方法,笃定从容地推行到底。从“名牌战略”指导下的“琴岛-利勃海尔”到今天的海外战略,张瑞敏把一个亏损企业带到了全球五百强的位置,把一个产品制造商变为品牌创造者。“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吃“休克鱼”的兼并理论,“相马不如赛马”的用人之道,“如果不去风险更大”的海外战略思想……成就了他“中国管理大师”的地位,成就了“海尔中国造”的品牌,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奇迹,更成就了国人拥有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的梦想。海尔是海,张瑞敏的心海中始终秉承着“真诚到永远”的信念。他的成就,已经成为了哈佛商学院MBA的经典案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期待这位海尔的舵手创造出更多的经典。

  邵逸夫

  (1907年- )

  出生于浙江宁波。1926年,与三哥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57年,从新加坡来到香港。两年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盛极一时。1980年,他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与此同时,他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从最卑微的职位起步,他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他还是一位慈善大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85年后,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十余年来,仅为内地教育事业的捐款就高达24亿港币,惠及众多中华学子。2002年,他出资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项——“邵逸夫奖”,用以表彰造福人类的全球杰出科学家。其设立宗旨及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使这一奖项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人们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记住他,而是因为一位九旬老人回馈社会的赤子之心。

  宗庆后

  (1945年- )

  浙江杭州人。1978年-1979年,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业务员;1979年-1980年,杭州光明电器仪表厂生产销售管理员;1981年-1982年,杭州胜利电器仪表厂生产销售管理员;1982年-1986年,杭州工农校办厂业务员;1986年-1987年,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1987年-1991年,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1991年至今,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用10多年时间,把一个靠借款10余万元创业的校办工厂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近百亿的企业,创造了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依靠他“企业家的直觉”配合务实的经营,娃哈哈从儿童营养液出发,逐步扩展到娃哈哈果奶、八宝粥、纯净水还有非常可乐,几乎每一项产品都排到了行业前列的位置。凭借他精心编织的市场网络,娃哈哈产品推广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成为大江南北共知的广告语。他专注于自己熟悉的产业,这不但避免了风险,更加大了收益。他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行的治理方式——家长式的管理来带动娃哈哈,走过了异常艰辛之路。如今的宗庆后在捍卫他苦心经营的娃哈哈品牌,无论他与达能孰对孰错,他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品牌缔造者。

  竺延风

  (1961年- )

  出生于吉林长春。1983年8月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汽,从技术员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1997年3月任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5月,兼任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98年11月,任一汽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99年2月,任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2年9月当选天津汽车董事长;2007年10月当选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当选辽宁省副省长。

  他是当今汽车业的“少帅”,儒雅的外表与其在汽车行业里拼杀的大将之风相映成趣。入世之后,他带领的一汽不仅未遭受进口车长驱直入的重创,守住了阵地,而且在“与狼共舞”中取得骄人成绩。一汽重组天汽,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产业集团。与此同时,还牵手德国大众、日本丰田两家企业展开合作。他深知一汽与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差距,他有句名言:“要耐住寂寞20年”。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摇篮企业——一汽集团的掌门人,他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责任,因此,他愿意耐上20年的寂寞,来实现他那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这位中国汽车界少帅有一个美丽梦想:给中国的每一个普通家庭提供一辆轿车,让国人“动居而乐业”。

  柳传志

  (1944年-)

  江苏镇江人。1967年自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1970-1983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84-2002年任联想集团总裁;2002年至今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1984年,柳传志与其他10名计算所员工以2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在他的领导下,联想从中关村一间普通的国有民营小企业,成长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旗舰型企业集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关村那些林林总总的公司都成为昨日黄花,而联想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今日民族计算机产业的骄傲,这其中柳传志功不可没。志当存高远,在联想建立初期,在面对其他公司靠走私、批文等手段“捞一笔”的时候,柳传志的联想就制定了做大、做强的战略,力求建立中国自己的品牌,不求急功近利,咬定自己的目标不放松,这才有了今日之联想。柳传志的贡献在于,摸索出了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道路。在联想体制还没有完全明确下来的情况下,柳传志就能把联想当成自己的公司干,他抓住了中国市场发展初期高速发展,外国品牌立足未稳的机遇,成就了联想今日中国计算机行业老大的地位。

  苗圩

  (1955年-)

  生于河北昌黎,1982年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1988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毕业。曾担任中汽销售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中汽总公司生产司副司长、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原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等职务;现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他是个有想法、勇于创新,并敢于向外界宣传自己理念的改革者。他调入时的东风汽车公司,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陷入了转轨时期“船大难掉头”的困境,但是他用了五年的时间,实现了东风公司脱困和重振辉煌,使之成为目前中国汽车最炙手可热的“潜力股”。他在整个集团层面推行股份制,通过债转股,东风跟四家金融公司和一家银行共同组建了东风汽车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使东风实际上变成了一家股权投资公司。2004年他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力主将东风总部从位于秦巴山区的十堰迁到了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让东风进入无限发展的宽广大道。在离任东风之前,他又积极推进东风集团在香港整体上市工作。如今他从企业一把手变成地方一把手,更是给国有企业领导从政添加了全新的案例。在他的带领下,武汉今年申请“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