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地须先保收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6日 08:51 中国经营报

  李乐

  死守18亿亩耕地的确需要“基层动员”,但“基层”到县乡镇村还远远不够,真正能够捍卫耕地的,本应是世世代代在土地耕种的淳朴农民。但现实是,能捍卫土地的农民们,正在失去“捍卫土地”的动力。

  有人把近年频发的因农地占用问题而引发的农民上访、诉讼,看做是农民“捍卫土地”的表现,但只要对上访或诉讼的动因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补偿不到位、不合理才是这些诉讼最主要的起因。如果让农民在高额补偿与继续种地之间选择,恐怕多数农民会选择前者。

  在记者采访的多次农村土地占用纠纷中,多数农民“捍卫”土地的行动都是因为违规征占农地以及不合理的补偿,使他们无法保障基本的生存。换言之,如果征占土地的一方开出的条件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现有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那么,恐怕农民便不再有“捍卫”土地的动力——相比于违法违规用地在基层的蔓延,这才是最可怕的现象。

  一旦“大笔现金”的诱惑摆在面前,货币收入少得可怜的农民便很难继续留在土地上。客观而言,其间亦有历史原因。新中国开展经济建设之初,为了形成开展基础建设的资本积累,政府实际上采用了“两端压低成本”的路径。即在城市维持低工资,降低人力成本支出。在农村,则压低粮食价格,从而完成集中开展建设所需的必要资金,这在当时也属无奈之举。

  而实际上,城镇居民的低工资水平,来源于被压低的粮价。这直接导致,长期以来农民货币收入的严重匮乏。当中国进入到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价格机制放开,农民也必须面对更多需要用“货币”解决的问题。农民们发现,看病需要钱、盖房也需要钱,即便快速上涨的粮价,也远不能满足他们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大量农民舍弃土地进城务工,便是从侧面反映了这种诉求的强烈存在。

  按照这样的逻辑,由于急需货币改善自身生活水平,日益趋高的医疗、高等教育成本,都可能直接助推农民接受“高补偿”的“违规占地”。这正是如今农民一系列的“捍卫土地”行动的内在逻辑。

  正因如此,与其强制性地限制耕地转用,不如设法提高农民在土地上获得长期货币收入的可能。2006年国家开始执行取消农业税以及种粮直补,正是这种思路的开端。但这还远远不够。

  只有农民对货币收入的渴求,能够在耕种土地的过程中得到大部分满足后,农民本身才有捍卫耕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治理地方基层政府的违法违规征占土地才有“群众基础”,否则,一旦出现满足农民要求的高“补偿”,虽然违规,但从利益层面却可能获得底层农民的认同,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任何严格控制和保护耕地的政策,都将失去实际意义。

  设法让农民拥有“捍卫耕地”的“内在利益驱动”,或许才是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的正解。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