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于汝民:造就事业“大满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13:2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赵 岩 北京报道

  2007年岁末,在北大的教室内,记者初识于汝民。那一天,北大商学院将他的经营之道列入了MBA管理案例,也是在那一天,于汝民度过了他58岁的生日。一个月后,当记者在本报举办的中国十大CEO颁奖晚会上再次见到他时,于汝民不仅成为了本报评选出的十大杰出CEO,就连名片上的头衔也已经从天津港集团总裁变成了董事长,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他,“在天津港工作的第40个年头,于总完成了事业上的‘大满贯’”。

  从装卸工到董事长

  谁曾想到,被媒体誉为“中国港口管理战略家”的于汝民,在刚刚步入天津港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装卸工。1968年初中毕业分配到天津港,从最基层也是最苦的岗位——装卸工做起。“卸过尿素,卸过化肥,没有手套,一个工作日下来,指纹都磨平了,非常苦。”在向记者回忆往事的时候,于汝民依旧认为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路走下来,没有一个台阶是跃过去的。”于汝民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生涯。

  做了半年装卸工之后,于汝民转做了起重机司机,一直到1972年,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到上海海运学院读书。当时的于汝民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做一名机械设计工程师。人生轨迹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1975年毕业回到港务局做技术员,后来是科长,做机务的副经理、经理,然后做局长助理、副局长,2002年6月起任天津港务局局长、2004年6月天津港务局转制后任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学者亦是战略家

  在天津港内部,于汝民被认为是一个开明而有决断力的领导者;同时,担任高校兼职教授的于汝民,被业界称为学者型的企业家。“领导者所要做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发现一个正确的意见并且坚持下去。”

  “伦敦港,曾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港口,但是它现在的货运量已经很少了。”于汝民喜欢用举例来说明问题,“从一个具体发生的事例往往能准确地判断出未来的局势。”事实证明,当年,在深水港的问题上,于汝民的判断是正确的。

  港口淤积是世界港口建设的难题,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水利专家认为淤积严重的天津港不可能成为深水港。然而,面对国际船舶大型化趋势,于汝民果断地突破“以淤泥质海滩为基础的天津港不可能建成深水港”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出了天津港向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战略。

  从1998年开始,于汝民兼管全局基本建设工作,通过调研和对淤泥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之后,他认为把天津港变为深水港是有把握的。从那一年开始,天津港树立了发展深水港的决心并在几年之内将之变成了现实。于汝民由此带领天津港由人工港逐步走向深水型大港,开创了世界港口建设的先河。

  “于式”特色激励制

  1990年代中期,当许多企业在改革、改制中提出了减员增效时,天津港却提出了“无过失不下岗”的口号。“一个职工下岗了,对天津港这样一个拥有2万多职工的企业来说,虽然只是两万分之一,但对于下岗职工和下岗职工的家庭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如果下岗,首先要让经营者下岗,因为你没有能力把企业这块蛋糕做大,没有能力解决好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个责任不应该落到员工身上。”

  正是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追求,2002年就任天津港务局局长时,于汝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天津港的每位员工都住上新房子、开上私家车”。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天津港员工人均工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一半以上住上了自购商品房,大约30%的人还开上了私家车。2003年,天津港还为离退休人员花3亿元购买了保险,为老工人提供晚年安逸稳定的生活,享受港口改革的丰硕成果。

  天津港对高管实行的是聘任制,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考核,为先进者“披红戴花”,发放承包奖。同样,家庭考核也是于汝民的特殊评判标准之一。每年,于汝民都要邀请高管家属们参观港口发展现状,工作的好坏一目了然。“让太太和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是对高管们最好的刺激方法”。

  于汝民还喜欢用白酒来评定工作绩效。每到新年过后,都要举办个酒会,高管都和总裁坐在一桌。但是,生产任务完成好的可以坐在总裁身边,完成不好的却坐得最远;完成好的要喝茅台,完成不好的要喝二锅头。酒会后,完成好的可以带家属优选国内航线出游。

  于汝民喜欢提拔员工,但前提是工作中要“三有”,即有思路、有能力、有业绩。曾经有个年轻人,在工作中每天“早上七点来,下班七点走,一周七天顶在工地上”,在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工程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之后,于汝民果断地提拔了他。人们称之为“三七”干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负责任、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在天津港仍旧流行着“三七干部”的作风。

  话 语

  国企也可以搞得好

  于汝民

  天津港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它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其他的国有企业遇到的问题大体上是一样的。我觉得首先国有企业如果不改革是不行的,国有企业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体制方面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说政企不分、决策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等等方面,这都是国有企业在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机制方面,激励约束机制也存在问题。

  我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只要抓好机制和机制的改革,就一定能够搞得好,天津港这些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我们的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得好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经过改革,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企业法人,我们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裁制,董事会进行大的决策,总裁执行董事会的决策,监事会进行监督,这样法人治理结构就健全了。同时,我们在内部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对二级企业进行严格的考核。任务完成得好,大家的经济利益都能提高,反之,任务完不成,大家都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充分调动了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关于国有企业卖与不卖的问题,我觉得也应该看这个企业的性质,比如说国有企业现在经营一个早点铺、小卖铺,我觉得国有企业应该从这些资本里退出。但是,大中型企业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应该通过改制,促进它更好发展。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应该国家控股,只要机制、体制搞好了,国有企业是能够搞好的。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