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中“卖身”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13:0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王 荣 王 慧 北京报道

  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弹指一挥间。

  2007年12月21日。国美闪电并购大中早已尘埃落定。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西口。青清商厦三层。当59岁的张大中心情复杂地向员工派发“告别”红包的时候,大多数员工目光迷离,身后的老兄弟宋红则一脸凝重。

  有谁能理解,一家曾经在京城叱咤风云的家电零售企业,最终会以卖身的结局,草草收场?

  偏安京师

  1982年4月,出生于北京的“老三届高中生”张大中结束了他海淀区供销社的销售员生涯,注册成立“张记电器加工铺”。此后的几年,张大中以手工作坊起家,凭借自己无线电爱好的专长,以制造音响放大器为主营业务,至1988年12月,“张记”一度占据音响放大器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此时的张大中既是技术员又是营业员。

  1989年初,营业面积仅有10平米的“大中音响公司”在北京西单开业,进行元器件销售,这是大中电器的第一家门店。直到1996年,“大中音响公司”的经营范围开始扩展到家用电器。尽管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向来稳健、勤勉的张大中亲历亲为的个性和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张大中一直自称“首席店小二”这颇具调侃色彩的头衔,但这一头衔,却是对他本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所有大中的员工一定不会忘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们常常看见身穿蓝色马甲的张大中像一头勤勉的老黄牛,混迹在员工中间,在店里参加促销活动。一位在大中工作了近十年的中层曾感慨地说:“一般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大中的老总,他是在为公司的职员树立榜样。”

  但也正是这种亲历亲为的勤勉作风和稳健的经营风格,让业内送给张大中一个保守的头衔。“这种亲历亲为的情况在国美是不会出现的,我相信成长起来的黄光裕现在不可能到店里促销,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资本将企业做大。”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刘步尘如是评价,张大中踏实的表现,是一个将才的表现,而不是从事战略指挥的帅才。“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角色的转换,曾在北京占据半壁江山的大中需要一个领导人做好战略决策。”

  诚如刘步尘所言,与敢打敢拼的潮汕人不同,当黄光裕走出北京四处扩张的时候,一向奉行“有多少钱做多大生意”的张大中并不着急,直到2003年才尝试走出北京,在天津开出第一家外埠店。至于说到扩张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国美、苏宁分别于2002年、2004年成功上市融资,但不论是张大中还是宋红,都多次对是否要上市表示不以为然。

  2005年,当张大中第一次走出华北,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国美、苏宁早已抢先一步,在各个主力消费城市占住有利地形。

  家族企业

  对于张大中来说,2005年绝对是让他最刻骨铭心的一年。

  常年偏安北京,让很多人发出张大中老矣的惋惜。一位熟悉张大中的大中中层一再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200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大中公司精力最旺盛的人应该就是张大中了。而进入2006年,尤其下半年后,张大中明显露面少多了。”相比38岁的黄光裕、44岁的张近东,59岁的张大中确实大了许多,可是并没有老到不能再战斗的地步。

  2005年,张大中下定决心走改革扩张之路,提出要做百年老店。这一年,张大中花重金打造新的团队,认识到了需要通过一个大批量更换新鲜血液来使公司经营管理再上一个台阶。然而,这场换血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大量起用新人,增加了人员更换成本,使得短期销售下滑、短期利润丢失,更重要的是,突围的思路被否定。事后在总结原因的时候,有业内人士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张大中本人,将其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充分放权且缺少监督作为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大中不是一个现代企业家,在他的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家族企业领袖的影子。”一位熟悉张大中的家电企业老总如是评价。上海卓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庞亚辉同样认为,大中更多体现的是老板文化和家族式管理,股权也是高度集中,在经理人队伍的引进和激励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也并不拥有较为出色的团队,使得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力不足。有评论指出,“国美和苏宁都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大中几乎只能看到张大中和其总经理宋红的身影”。“宋红只有蒋琬、费炜之才,但没有诸葛孔明隆中对策之智。不论是改革还是扩张,在2005年大中已经丧失做大的机会。”该家电企业的老总如是说。

  至于接班人的问题,也让张大中深感不满。有媒体曾报道,张大中唯一的一个儿子,目前不过是一家家电合资公司的普通职员。然而,“既然宋红不是诸葛亮,那么张大中也就没有必要托付他,并谆谆告诫,‘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了。”该家电企业的老总笑言。

  事实上,早在2005年,当时年57岁的张大中再一次审视家电零售业的竞争格局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大中不但后继乏人,家电零售江湖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江湖。

  曲折卖身

  既已萌生退意,接下来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简单:找个买主,卖个好价钱。

  2006年4月21日,永乐宣布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收购大中。但让抱着落袋为安心理的张大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永乐在宣布收购大中不到3个月,自身即被觊觎已久的国美纳入囊中。一时,大中想卖而不能,永乐想买而无力,甚至引发出并购双方的一场官司。此后大中开始与苏宁密切洽谈收购事宜,在2007年12月12日,苏宁方面传出信息,苏宁与大中的并购事宜已进入最后阶段。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同一天晚上22时,苏宁电器发布公告称终止收购大中。

  直到2007年12月14日,国美以搅局者的身份浮出水面,终于以36.5亿的“高价”,曲线收购大中。中国家电产业著名观察家刘步尘如是评价这次收购:“张大中卖了个好价钱。”

  业内一直认为36.5亿是一个相当高的价钱,超过了大中的价值,“张大中能卖出这样一个价钱,说明他充分利用在地区发展方面的优势和苏宁与国美之间的竞争”。刘步尘认为,大中“高价”卖给国美是必然结果。

  北京向来就是国美和苏宁的必争之地,大中虽是区域之王,可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国美和苏宁,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2007年前三季度国美销售额为303.19亿元,而苏宁前三季度销售额为280.4亿元,而大中在2006年的全年销售额在87亿元。

  国美、苏宁在资本市场的成功也为其在全国扩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候,在国美和苏宁的夹击下生存虽然困难,但是如果打定主意要卖,在二者中间博弈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刘步尘认为,“北京也是国美的大本营,国美不会看着自己地盘里的地,被苏宁圈去。”

  “其实只要盈利,卖掉也是很好的出路。”刘步尘指出,企业家无论是将企业做成百年老店还是将企业做大后卖掉,最终的目的是盈利。

  链 接

  1982年4月,张大中注册成立“张记电器加工铺”。

  1989年初,营业面积仅有10平米的“大中音响公司”在北京西单开业,进行元器件销售。

  1999年,大中电器作为电器专卖连锁店正式起航。

  2003年,大中电器开店量增至32家,占据北京电器销售50%市场份额,成为唯一覆盖北京内城、社区及远郊县的电器连锁商。

  2005年12月,大中与永乐各出资50%,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拓区域市场。

  2006年10月23日,大中电器在北京宣布,与永乐电器正式解约。

  2007年4月,大中电器在山西、南宁、重庆等地的门店正式由苏宁接管。

  2007年12月12日,苏宁发布了终止收购大中电器的公告。

  2007年12月14日,国美与大中电器的股东订立收购协议,以36.5亿元人民币价格曲线收购大中电器的全部注册股本。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