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科院项目组剖析反常结论 农民社会态度最积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8:44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申剑丽

  "农民工的心理和谐度高于白领"、"农村地区的和谐度比城市更高"、"西部地区民众的心理和谐度高于东部地区"……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揭示出的"反常"内容。

  此前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社会学家李培林等人的入户调查也发现,农民工在社会公平感、地方政府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城市工人。

  中科院心理专家们则更加重视国民社会心理的整体的反常变化。

  中科院"国民心理和谐状况"课题组将"心理和谐"的测量指标具体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我状态、人际关系、家庭氛围和社会态度。

  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心理和谐的总得分是3.72(其中1分为非常不和谐,5分为非常和谐)。分数总体介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另有4.4%的民众心理不和谐。

  从调查结果看,东部地区心理和谐总体状况低于中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分别为3.69、3.72、3.71。

  项目组发现,虽然城镇(主要是县城)居民的经济水平介于大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但是城镇居民的心理和谐得分仅为3.66分,与城市居民(3.71)和农村居民(3.74)相比,心理和谐度最低,具体表现为人际信任的缺乏,以及社会态度的波动。

  对比看,农村居民的社会态度是最积极的,对自己的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评价最高。

  研究者任孝鹏介绍,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和谐度(3.79)显著高于农村居民(3.74)和城市居民(3.71)。

  项目组分析称,农民工在自我状态、家庭氛围、社会态度方面,都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群体,比城市很多"白领"的得分都要高。

  调查发现,农民工在发展机会、工作与就业机会、财富及收入的分配、不同地区/行业间的待遇等,农民工的公平感大大高于城市工人,"而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领域恰恰是农民工受到社会歧视之所在"。

  对于上述反常结论,中科院项目组成员这样解释,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人们是从农村到小城镇,最后到城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小城镇相对于农村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城镇人群可能不免有心理落差,而且社会服务又跟不上,心理和谐度就不那么高。

  而社科院李培林的解释是,农民工往往把自身境域归因在自身素质与能力上,而非社会性因素;农民工的生活期望与权利意识也较低,比较群体的选择也往往是纵向的,而非横向。

  "他们一般都和老家种地的人比,而不是周围的白领们",中科院研究者郑蕊称。

  "2008年我们还将进行第二次调查。希望把调研的范围扩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中科院研究者任孝鹏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