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融时报评出:2007年中国金融十大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3:55 金融时报

  本报评出:2007年中国金融十大新闻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紧”货币政策

  2007年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继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后,中央再次表明对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这是中国10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结束。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点评:10年来,货币政策基调首次转为从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从紧的基调之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样面临许多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重要选择:

  首先,如何把货币政策的从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把货币政策的从紧理解为对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带动的基础货币投放的对冲的话,那么,这种对冲的根本目标,还应当是为经济结构调整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仅仅依靠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经济结构调整不相应积极推进,货币政策的从紧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如何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推进货币政策从紧。中国多年的政策实践表明,管制性的、计划性的政策工具虽然短期见效快,但是往往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同时也会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资源的配置形成扭曲。例如,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习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进行管制,但是,在融资多样化,以及企业资金来源多样化的今天,这种管制不仅会干扰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配置,冲击企业正常的经营,其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货币政策从紧如何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有效配合。从财政收支状况看,财政政策的基调实际上一直是稳中偏松的,如果要推动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如何积极与其配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例如,要通过推动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来实施货币紧缩,就需要财政政策相应配合扶持在可能的汇率升值中受损的出口部门,促进其转向为内需生产。

  第四,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推动货币政策的从紧。当前中国的宏观决策,已经面临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和利率决策,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从紧决策也会带来现实的制约,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

  点评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2 六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宏观调控不断加力

  2007年12月20日,央行宣布从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此次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中国今年内第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此外,央行还在此前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使其达到历史最高14.5%。针对依然严峻的流动性过剩局面,央行宏观调控不断加力。

  点评:

  年初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和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了调控力度:连续六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引导信贷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央行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力,对维护总量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保持了金融运行的总体平稳。但不容忽视的是,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宏观调控压力依然较大。与此同时,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依然较大,从内部因素看,货币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货币、信贷、投资的增长率居高不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控而不降”,持续远离预定目标;高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特征依然显著;从外部因素看,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国际收支失衡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尚未消除。

  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双防”的调控基调,并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然而,结合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这一严峻的形势仍将持续。一方面,带有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牵涉面很广、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在中国其复杂性更加突出,因此对其的治理难度相当大,只能多方努力、逐步化解;另一方面,我们还难以“立竿见影”,还需要一个过程,基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难以从货币流动性出现个别的、局部的、结构性的缺口而得出“流动性过剩”消除的结论。

  毋庸置疑,央行宏观调控的继续加力势在必行。但当前实行从紧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的现实压力不断增大,进一步加大了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为此,央行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并且要更加注重发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合理运用利率杠杆等手段的作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3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加强商业银行房贷管理

  2007年9月27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从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和商业用房贷款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的调控,引导个人住房消费与投资行为。

  12月5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依据国家住房消费政策和相关规定,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部分商业银行意见的基础上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就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点评:

  9月27日,央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提出了严格放贷管理的“新政”;此后又于12月5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二套房”认定标准等相关问题。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严格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管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房贷管理,切实防范房贷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从供需两个方面入手,并辅之以诚信记录的市场化约束手段,严格管理房贷市场,充分体现了监管层从严加强房贷管理的态度和决心。

  众所周知,满足真实的住房需求是保持房价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应具备的经营理念和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房地产开发商利用银行贷款抬价圈地、囤积房源等炒作行为密切相关,而这种炒作使

  得开发商在攫取暴利的同时,也将银行贷款置于较大风险之中;另一方面,还与房地产市场上投资和投机炒房行为密切相关。在此形势下,监管层采取保护自住房需求、抑制投机的方式来遏制高房价,进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被认为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应有之主线,而房贷新政的出台也由此被认为是十分必要与及时的。

  此次两机构联合发文严格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管理,不仅可以让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能买得起,还有助于打击房产投机行为,提高银行抵御房地产市场风险的能力。这一举措正在对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积极的调控作用。此外,房贷紧缩对于宏观调控也将产生积极意义,房贷紧缩信号重申了政策部门意在挤压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决心,也传递出一个不容错判的政策信号:针对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宏观调控正在由过去单纯依靠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向对于通货膨胀、股市和房市的综合治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房贷新政严格执行,监管者还明确提出,将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功能,通过编织信用记录网,对不诚信者以极大的威慑。这体现了管理层以人为本、以市场化方式管理市场的新的监管思路。新政的实施,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公民的信用意识,净化房地产市场的信用环境。

  点评人: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

  4 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底,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2007年,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全面推开。

  自2006年12月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已有2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3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

  点评:

  银监会出台的“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若干政策”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准备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和贷款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2007年在6省区试点,2008年将把试点扩大到31个省市区。这是贯彻落实和体现中央农村金融政策发展目标和要求的突破性举措。而且,中央现已确定了农行的改革思路是服务“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农发行要扩大服务范围;要求农行和农发行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以更好的为“三农”和县域发展服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营业并大范围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试点。这些举措为缓解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服务效率差的问题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村金融服务应“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银监会出台的农村金融新政的另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突破是,对2007年7月1日起生效的《农民专业合作法》中没有包括的农民信用合作组织问题,银监会的新政中已在行政政策层面实际上基本解决了基层信用合作组织的问题,已出台了乡镇以下地域性“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办法。信用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它往往是农民其他类型的经济合作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笔者认为,“新政”出台和实践一段时间后,应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继续出台和完善政策法规,把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不断推向前进。应继续适当放宽条件,鼓励改革创新,积极慎重的进行多种类型的实验。

  按现在的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银行控股,且要占20%以上的股份。是否可以放宽条件,其实,选择一些试点以利总结经验是完全可行的。

  “村镇银行”类机构需审慎性监管,这是没有疑义的。然而,小型社区“信用合作组织”,即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根据国际经验,一般适用非审慎性监管,这次新政对此提出的是审慎监管。不过对一些大型此类机构适用何种监管,国际上也有各种不同意见。目前我国基层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如何面对这一新形势新变化,实施有效监管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小额信贷多种组织类型中的一种。这一次出台的新政,解决了它的合法性问题,这是令人鼓舞和赞赏的。但资金互助社正规化后又出现了新问题,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它的发展,应研究解决。而且,它没有从整体上解决各种小额信贷组织的合法地位和适宜身份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对2005年至2006年间央行推动的5省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的完善政策,以及在我国已存在10多年、追求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鼓励政策,人们期待着能早日出台,以使中央提出的“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的要求能真正破题。

  笔者认为,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和一盘棋的统筹考虑,各类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从政策上应尽快予以解决。人们希望有关各主管部门应尽快协调统筹,保证政策措施的连贯和一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在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力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评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

  5 银监会放宽银行系QDII投资范围产品销量大幅提高

  2007年12月17日,银监会宣布,中、英两国金融监管部门已就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作出监管合作安排,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代客投资于英国的股票市场以及经英国金融监管当局认可的公募基金。

  目前,无论从规模、产品数量还是收益来看,银行系QDII今非昔比。截至2007年10月末,共有23家中外资银行取得了银行QDII业务的开办资格。截至2007年9月末,QDII总额度已经达到421.7亿美元,其中,21家商业银行获得代客境外理财投资购汇额度161亿美元。

  QDII制度正在并将继续发挥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作用,成为境内居民投资多元化和分散风险的有效渠道。

  点评: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金融相应地也在高速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就必须要开放。当然,开放是有条件的,也需要有相应的实力。有条件也有实力的情况下不开放就是保守,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即使在有条件也有实力的情况下开放,也必须要有规则,否则就不能获得开放的收益,反而增加风险和困难。中国银监会2006年6月21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文件,既是中国投资者对外金融投资的许可证,也是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的一个规范或规则———规定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打开国门,让人家进来,需要自信和底气;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企业和国民走出去投资和进行其它经济活动,这更加需要勇气和实力,当然也需要保护和规范操作。允许居民境外投资,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居民投资空间的巨大扩展,也是中国居民投资实力的表现。由银行代客境外理财(QDII)就是由银行按照规定代理国内居民在中国大陆境外的金融投资活动,应该能使居民境外更加专业化、相对减少风险。2006年6月21日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通过综合理财服务方式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不得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商品衍生品,以及BBB级以下证券。不到一年,2007年5月11日,中国银监会就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对2006年《通知》中的第六条第四款关于投资品种的规定调整为:不得投资于商品类衍生品,对冲基金以及国际公认评级机构评级BBB级以下的证券。也就是放宽了限制,可以投资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众所周知,股票市场是最重要的投资市场,这一修改,大大扩展了居民境外投资范围和商业银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业务范围,使投资者的投资和代理者的业务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居民方便了,可以购买境外的股票了。毫无疑问,这一修改,将使投资活动更加活跃,业务量将迅速增加。

  当然,对外投资的开放,不可能只有收益而没有风险和压力。对居民投资者而言,在更加方便的同时,风险也在增加;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中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为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申请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条件和要求是相同的,直接的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

  点评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

  6 中国被接纳为FATF正式成员反洗钱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7年6月28日,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全体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同意中国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这是继2004年中国加入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EAG)之后,我国反洗钱国际合作的又一里程碑。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反洗钱、反恐融资工作开启了新的一页。

  点评:

  中国被接纳为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正式成员,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从1998年FATF开始考虑吸纳中国加入,到2005年1月中国被接纳为观察员,再到其后FATF对中国的评估与考察,直至中国成为FATF正式成员,经历了9年的漫长时期。

  向世界宣示了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国际合作框架的决心与努力。

  中国需要加入FATF。实践证明,单个国家不可能有效打击非法洗钱以及制止洗钱犯罪向国际金融体系的渗透,反洗钱机制离不开各国金融机构间、各国政府间的密切合作。目前,国际反洗钱行动正在以FATF和区域反洗钱组织为中心,并通过主要国际机构和一系列多边和双边论坛等渠道全面铺开。因此,加入FATF,将会有助于加强对各种可疑交易和资金流动的跟踪和国际协查,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协助与合作,加强反洗钱国际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进而为建立我国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提供金融监管和国际合作机制的支持。

  FATF同样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作为在反洗钱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FATF需要中国的加入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交流的集散地之一,中国对于全球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加入FATF,有利于提高FATF规则的普遍性、权威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反洗钱国际标准在全世界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反洗钱国际合作机制的拓展和深化。

  简言之,中国加入FATF是一个双赢抉择。中国需要通过加入FATF,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反洗钱工作,加强金融监管;FATF也需要通过充实成员队伍,进一步推进自身宗旨和目标的实现。没有中国参加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充分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

  正式加入FATF,是近年来中国在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国际合作领域中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制度安排。未来,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渐融入全球体系,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交往日趋深入,无论是防范国内腐败分子的资金出逃和洗钱,还是防范国际犯罪集团以投资、贸易形式进入大陆洗钱,我们都将得到各国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密切合作。

  点评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

  7 商业银行“出海”步伐加快

  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大比例股权。2007年10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与标准银行集团有限公司(“标准银行”)联合宣布,双方已就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事宜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工商银行将支付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标准银行是南非乃至非洲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此番作为工行上市以来的最大一笔境外收购,无论从收购成本,还是从标准银行所处的地域范围来看,都称得上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而目前,已经上市的国有银行所进行的收购大都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周边市场,涉及的交易金额也都控制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下。

  招商银行获美联储批准在纽约设立分行。2007年11月8日,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获美联储批准,招商银行纽约分行获准设立,是招行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银行业在全球最大金融市场———美国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

  2002年10月,招行在纽约设立美国代表处。此次获准设立分行,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家商业银行获得经营牌照。此前,一些中资银行在美设立的多为非经营性质的代表处,在美国仅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设有开业的分行,它们均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已获得经营牌照。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尚需等待美联储的批准。

  招行纽约分行获批,表明招行自身经营管理状况达到了美联储的审批标准和要求,也标志着中国金融环境的改善,特别是银行业监管状况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获得了国际认可。招行纽约分行将定位于一家中美经贸合作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银行,同时以资金交易、清算业务作为重要补充,做好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窗口作用。

  点评:

  这显示出中国金融体系处于“金融大爆炸”的早期阶段,回顾过去的八年,中国银行业发生了惊人的变迁。一是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重负经过艰苦努力基本化解,消除了银行业的体系性风险。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在7%以下,新增资产的不良率达到国际同行业的较好水平。二是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改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主要财务指标全面提升,业务流程再造和金融IT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三是银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悄然推进,在宽松开明的政策氛围和银行创新求变的动力下,以控股集团为平台,全国性银行基本覆盖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租赁、保险等各主要业务领域。四是银行国际化战略也在不断酝酿,中国银行业不仅在海外增设新机构,也根据自身的战略布局开始尝试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在北美、亚洲和非洲展开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布局。这些均折射出,目前中国处于以市场力量推进的、不断追求金融体系竞争的公平和效率的“金融大爆炸”的初期。中国金融体系正以日益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来自国内国外双重的监管和竞争的压力,二是来自国外投资和并购政策或明或暗的压力,三是来自并购过程中机构整合、业务整合和风险文化整合的压力,四是国内银行业之中能够驾驭国际化战略的人才瓶颈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仍然处于早期尝试阶段,真正的华彩乐章尚未到来。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

  8 基金业规模呈爆炸式增长 沪深两市总市值首超GDP总量

  2007年,基金产品创新有所推进、投资范围有所拓展,基金业资产净值总额猛增到3万多亿元,基金开户数超过1亿———基金深入千家万户。基金以近一两年优异不凡的业绩,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对于基金的关注力度,催发了公众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潮———起早排队争买基金,申购基金要配售。中国基金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辉煌。

  8月9日,两市总市值达21.15万亿元,超过了去年21.0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既是沪深总市值首次超过GDP,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证券化率正式超过了100%。与此同时,到2007年12月17日,沪深市场A股总市值达29.35万亿元,占全球股市总市值比例逾6%,我国证券市场成为市值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全球第四大市值市场。

  2007年,伴随着投资者开户数不断增长、居民储蓄大搬家、新股申购资金屡创新高,“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也首次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点评:

  2007年,基金呈爆炸式增长,沪深两市总值首超GDP总量是一个具有重大新闻性的事件。解读这一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参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成长经验,我国自1978年起长达三十年的增长带来的影响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一点可以从与日本的比较来理解。日本

  1959年至1984年间的增长可谓上个世纪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最伟大事件,但也只是在一亿人口、三十七八万平方公里的经济规模上。和十亿人口规模之上,接近一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陆性中国相对照,日本岛屿式的、易于发展制造和贸易类的经济体只能是小一个当量级的小“个头”事件。美国虽然在上个世纪初的增长地理规模和中国相当,但人口规模还是无法相比。这一近两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对世界造成的社会心理冲击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的。

  第二,我国1949年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经济长期增长与自身历史上的著名增长相比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回想中国在唐代的增长规模对世界的影响,宋代王安石变法后约一百年的增长,新中国的增长似乎预示着重新向世界贡献自己早年奉献的经济份额———25%的世界经济份额或者更多。这一过程中中国居民形成的稳定感和自信心也将持续下去。第一和第二个因素加起来,中国居民似乎有一种美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拥有的光荣感和对未来物质生活的美好期望。

  第三,虽然预期非常好,但相对于我国制造产业群大踏步的发展,泛金融产业群的增长却长期滞后。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无法通过成熟的资本市场获得和企业老板在产品市场上同样的投资获利机会。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加起来,当中国中小企业主和广大居民久久不能满足的投资需求在国际投资者看似“非理性”地涌入中国股市时,羊群式地跟进了资本市场。基金开户数量的爆发,沪深两市的膨胀,都是上述行为的集中体现。

  基于上述三个因素,我们说2007年基金呈爆炸式增长,沪深两市总值首超GDP是一个具有年度性的新闻事件。但是请切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路还很长。在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们难免还要重复上世纪80年代早期那样通过产品贸易寻求财富所栽的跟头。新闻事件背后,是严肃的生活现实。

  点评人:云南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

  9 大盘蓝筹股集体回归中铁IPO“先A后H”

  2007年成批的蓝筹股集体回归上市。大盘蓝筹股的回归,使中国诞生了一批大市值公司。中国石油A股上市后,一举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工商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银行。中国人寿成为全球市值最大保险公司。11月5日,发行价16.7元的中国石油上市,以48.6元的次高点开盘;11月19日,中石油计入指数,其权重约占上证指数四分之一。中国石油的下跌,带动沪深两市进入中期调整。与此同时,中国中铁IPO开创了“先A后H”发行上市的先河,这种模式已成为未来内地企业两地或多地上市的新模式。

  点评:

  这些现象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本性制度基本完备,市场发育日趋成熟。

  蓝筹股集体回归,意味着A股市场规则的国际接轨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短期涌现一批市值名列世界前茅的公司,意味着A股国际影响力的跳跃式提升。我国股市国际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局面,在2007年得到了显著改观。

  股份制属于没有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活动。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传统的有债信用相比,无债信用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备的制度支撑。1929年的大萧条推动了西方企业制度、金融制度的全面变革,此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杜绝了股市乃至经济的全局性灾难式危机。

  流动性过剩并非最近一年才出现的货币现象,但国内投资者却曾经对大盘股的发行噤若寒蝉。其原因就在于,过去存在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绝大多数资金持有人缺乏信心。没有重大制度变革的成功,蓝筹股的大规模回归也不可能成功。

  “先A后H”的发行只是国际化过程中的一次技术创新。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呼之欲出,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透过中国石油上市前后的诸多事情,不难发现发行机制、指数编制、舆论导向和投资者行为等多方面的欠缺。

  “完善”、“成熟”、“健全”都是相对的。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西方市场制度才逐渐成熟。即使如此,它们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地调整制度。“安然事件”促成了美国公司法律的一次重大改变,“次贷危机”也必将引发相关制度的新一轮变革。

  大盘蓝筹集体回归可以坚定国际化的信心,同时,其中的问题又是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契机。这种变革过程往往离不开试错与纠错。对于管理层而言,既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更要及时总结评估决策效果,并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制度变迁与完善。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当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

  今后,类似于2007年大盘蓝筹股带来的变化,还可能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来临。2008年以及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仍将继续充满机会与挑战、惊喜与困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众望所归。

  点评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锡良

  10  交强险运行一年争议不断

  备受关注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调整听证会12月14日下午在京举行,这是我国金融业第一个全国性的听证会。听证会以“提保额、降保费”为主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出的调整方案建议,责任限额由现行的6万元上调至12万元。在新的责任限额方案下,调整方案拟对《交强险基础费率表》42个车型中的16个进行费率下调,下调幅度从5%至39%不等。

  此前,11月30日,交强险首份盈亏报告出炉,根据中国会计准则,交强险首年财务报告汇总出现账面亏损39亿元,如按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则出现一定盈利;6月28日,中国保监会会同公安部制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经公开征求意见之后正式出台,交强险开始自7月1日起实行费率浮动。

  点评: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作为我国第一个法定强制保险,一个怀着良好初衷诞生的社会公益险种,却在实践中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争议在此次听证会上得到了集中反映。

  12月14日举行的交强险费率调整听证会为什么备受关注?除了因为涉及千家万户,特别是有相当社会话语权的“有车族”之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这是我国金融业第一个全国性听证会。全国性听证会在过去几年开了一些,但金融业的全国性听证会,这是第一个。第二,这是第一个为“降价”举行的听证会。以前的听证会,如果是价格听证会,都是因为准备“提价”而听证,而这次交强险听证会是因为准备“降价”而听证。

  交强险听证会举行得怎样?可以分两个方面谈:一方面,各方观点得到比较充分的表达。原定3个小时的听证会,开了5个半小时,22位听证代表(包括投保人代表、社会公众代表、相关协会代表、专家学者代表)逐一发言,保险行业协会代表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比如,关于交强险经营费用的问题。消费者代表普遍认为经营费用太高,但问题是,各家保险公司上报保监会的“交强险专题财务报告”都是经过审计的报告,难道各家审计机构都与保险公司串谋提供虚假审计报告?这种可能性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各项费用的认定是非常困难的,哪些是专属费用?共同费用中哪些应当分摊给交强险?这在实践中有一定的灵活性,而这不是审计能够一揽子解决的。

  听证会之后,交强险何去何从?保额提得够不够、保费降得够不够,无疑都是值得继续讨论的重要问题,但交强险经营模式可能是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模式是:政府确定统一费率,然后交由保险公司经营。前一半是“计划”,后一半是“市场”,是一种混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盈不亏”很难把握,而且不论实际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容易遭到诟病。所以,这种交强险经营模式亟待改革。

  推行交强险制度是一件好事,但任何一项制度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交强险是在法律和模式有缺陷的情况下启动的,很多问题不是保险监管部门、甚至不是行政部门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特别强调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相关立法和司法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将交强险这一本质上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制度办好。

  点评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郑伟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