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三大粮食出口调控政策透视2008中国粮价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22: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 韩洁 李延霞) 2007年年底,稳定国内粮价、抑制粮食出口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又一着眼点。短短两周内,三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

  中国政府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1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3种商品涉及11个8位税则号的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这是继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后,中国政府再次通过税收杠杆抑制近期增长过快的粮食出口,引导粮食向国内供给,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3项针对抑制粮食出口的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凸显政府利用税收等手段稳定国内粮食供应,从而缓解CPI增长过快的意图。

  他认为,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高出国内市场价格,是刺激国内粮食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取消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可以增加粮食出口成本,从而抑制粮食过快出口势头。

  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增长迅猛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出口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51%、85.3%和24%。

  粮食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粮价持续上涨,使之成为推高CPI指数不断走高的重要因素。2007年11月,中国CPI上涨幅度达到6.9%的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CPI涨幅创新高的重要因素。统计显示,11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控,将促使粮食销售回流,对粮价起到平抑作用。

  进入2008年,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被确定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关键时期,粮食供求和价格走势再次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峰说,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粮食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生产,海外进口只占很小部分。尽管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年增收,2007年总产量有望超过1万亿斤,但从短中期来看,中国仍面临粮食供求趋紧的挑战。

  面对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增速减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等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国政府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

  对于2008年中国国内粮食价格的走势,卢峰认为,导致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如小麦等粮食主产国受气候影响减产、国际油价高涨带动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主要原材料需求增长、以及全球粮食库存量下降等将在短期内继续存在,将会对粮食供求关系造成影响,从而给粮价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安体富表示,为稳定粮食价格,国家在通过调控措施抑制粮食出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通过财税等手段刺激生产、增加供给。应该在防止耕地面积减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下功夫。随着一系列调控措施的落实,预计2008年国内粮食供给会有所改善。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