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十大经济预测 能源价改箭在弦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4:09 人民网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起,突出成就之一即在于发展渐入有序轨道,这种进步帮助我们得以依据过去而对未来做出预见。 当前正处承前启后关键期,即将到来的一年中,民众更是早就期盼奥运能够标志伟大复兴。我们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吗?我们能够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吗?以下十项预测但愿能有些许抛砖引玉之功。 经济增速略有放缓 基本判断 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在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略有减缓。受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回落。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将间接使外部环境有所恶化。今年下半年起有所抬头的通胀迹象使得政策基调更趋紧缩,今年已经出台的部分政策措施也会逐步显现效果。不过,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奥运会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再加上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预计内需会在明年继续增长。总的来看,利弊相抵,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低于10%,但有可能略低于2007年增速。 判断依据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趋势明显,预计全年GDP增速将达11.6%。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缓解通胀压力,并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速降下来。此外,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将成为继土地和信贷之后的宏观调控第三个闸门。 2007年宏观调控力度几乎空前,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0次调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出口退税频频调整,产业政策大动干戈。临近年底,紧缩信号更为明显。目前来看,由于2007年各项经济指标居高不下,奥运会后的波谷效应也需提前考虑,新的一年中,各项调控政策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货币从“紧”三管齐下 基本判断 美国次级债事件可能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因此,2008年货币政策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具体分析:由于通胀迹象有所抬头,负利率格局客观存在,2008年央行还会加息2-3次,每次加息幅度可能超过以往常见的27个基点(为了减少企业、居民利息负担,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货币回笼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是主要政策工具,后者可能继续提高至18%左右;为了减低操作成本,窗口指导将被更多采用且更为严格,信贷增速不得超过15%将会成为“高压线”。 判断依据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08年货币政策定下的基调是“从紧”,这是中国十年来首次采用这一表述。作为预演,近期监管层已逐步明确2008年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进度以及违规处罚措施,各家商业银行必须“按季度”而非“按年”,统筹规划各自信贷进度。 从必要性来看,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仍将继续,通胀压力在能源价格改革推动下可能还会加大。当然,另一方面,阻止货币政策大幅收缩的因素也有两个:一是避免经济运行硬着陆;二是避免中美利差倒挂。这种局面要求各项政策之间加强协同,更重要的是,以开放心态努力突破关碍全局的体制瓶颈。 财政政策有保有压 基本判断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2008年财政政策在总体“稳健”前提下,将会注重体现有保有压,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饥渴症还较明显,财政政策将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加强控制。 判断依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出的信号是,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的同时,明年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稳健。这样,自2005年以来“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明年将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这种安排最主要的考量是,改善民生、重点建设、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大力支持,明年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所以仍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不宜转为收缩。 但是,明年货币政策面临的压力会更重,财政政策必须主动与之配套。另外,中国的投融资领域理当逐步减少政府参与。综合起来看,2008年财政政策的重点是优化收支结构、强化预算约束。 汇率机制更具弹性 基本判断 人民币汇改正在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渐次推进。2008年,伴随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逐渐适应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势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有可能在目前0.5%基础上扩大至0.8%-1%。 判断依据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包括:一、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三、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四、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五、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六、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七、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针对国际收支失衡加剧,中国政府连续出台系列举措,其中有些调控手段经反复使用,边际效用已经很低,再加上目前实际采用的小幅但又持续升值的做法效果并不很理想,因此,2008年,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汇率形成机制可望获得更大弹性。 贸易顺差居高难下 基本判断 2007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达到23.5%,其中出口增长26.6%,进口增长19.8%,两者相抵,前10个月贸易顺差超过2100亿美元,今年全年贸易顺差超过2500亿美元已成定局。 造成贸易顺差的深层次原因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约增长20%,规模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 判断依据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既是全球经济长期失衡的表现,又是国内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表现,换言之,中国的“双顺差”并非汇率等短期政策的结果。因此,不可能通过人民币升值这一单一途径加以解决。更何况,某些发达国家无理要求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不可能出现。 2008年贸易顺差继续增长的其它因素是,2007年出台的部分措施,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效力正在减弱,服务贸易逆差也在减少。总的来看,国际收支平衡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资本项目调控的空间,也就是要增加资本流出与资本项下的外汇流出,促进企业走出去,以此实现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基本判断 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创今年月度新高,也是11年以来新高。预计今年全年CPI涨幅在4.7%左右,是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另一更具风向意义的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在11月创下新高,这表明,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向着上游蔓延,明年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比较艰巨。 判断依据2007年,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总体来看,未来物价上涨的风险依然处于可控状态。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资源、能源等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向下游传递扩散;国际收支失衡持续积累,过量货币蜂拥进入证券、房产市场并不断吹大资产泡沫;CPI核算体系中教育、医疗,以及公共服务类商品占比过低,而在实际生活中,恰恰又是后者价格涨幅较大,且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重不断提高,这种脱节可能导致居民实际感受强于CPI数据。当然,由于决策层严防通胀的态度非常坚决,各项紧缩政策正在不断酝酿、出台中,明年通胀将更多表现为压力而不至演变为现实。 能源价改箭在弦上 基本判断 11月1日国内成品油价上调后,炼油环节亏损有所减少,但由于调价以来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大幅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供应仍然偏紧。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如强化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保证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责任;采取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增加资源供应,对成品油生产和进口亏损,采取企业上游利润补偿和财政免收进口税等方式给予支持等。但是,以上措施终究属于治标之策,伴随能源法意见征求稿公布,能源定价机制改革可谓箭在弦上。 判断依据近年来全球石油价格一路走高,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在节节攀升,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并未合理传导至国内市场。长期而言,这种内外倒挂的格局难以为继,能源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之一,其价格终须通过市场定价方式合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从根本上来说,正是以往长期保持的、非市场化的、过低的能源价格不恰当地排挤了企业节能降耗的热情。 当然,考虑到能源兼具公共品特性,再加上目前防通胀形势比较严峻,这一改革将会采用渐进方式逐步推进。 民生投入快速增加 基本判断 2007年1至11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到48177.12亿元,同比增长33.5%,不出意外,全年财政收入将会突破5万亿元关口。财政部负责人表示,财政增收重点投向“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 增加民生保障方面投入,这是近几年公共财政建设中强调突出的导向,这个导向明年还会继续。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对各类民生问题,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加以解决。 今年上半年,财政支农支出同比增长2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9.7%,教育支出同比增长30.6%,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6.6%。预计2008年中国将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判断依据中国的财政年度收入由2002年时不足2万亿元起步,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数年之内连续迈上新的台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DP增速,2008年这种势头仍将持续。 财力相对充足,又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势必保持高速增长。 资本市场稳中求进 基本判断 A股市场2007年行情不会重演。目前,大盘依然处于调整阶段,由于前期行情透支过多,加上股指期货等不确定因素威力巨大,短期之内仍将维持盘整局面,个股分化还会加剧。 造成本轮牛市的基本面依然存在,2008年内地股市在升值受益、奥运商机,以及资产注入等概念股带动下,可能出现上冲7000点的情况。 经过2007年大幅震荡,内地股民投资理念将会逐渐走向成熟,暴涨暴跌出现的几率大大降低。 判断依据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由于资本市场的虚拟特征以及新兴市场规范化程度偏低等原因,在我国证券市场大转折时期,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社会资金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地伴随投机炒作、违法违规行为。越是市场繁荣,风险防范的挑战也越大。如果对于股市繁荣期的风险防范认识不足,各方防范措施不力,市场泡沫可能会进一步向深度演化。泡沫堆积越高,未来修正幅度也越大。对于这样的苗头,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可能坐视不管。这是本轮调整充分表明了的基本政策取向。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是大势所趋,而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股市发展又“好”又“快”。“好”在“快”前,增长的质量自然是第一位的。 楼市调控依然艰难 基本判断临近年终,相关部门针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连续出拳。12月11日,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规定各商业银行应以户为单位执行第二套房贷政策;12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专题会议”上明确要求坚决取消转按揭和假按揭贷款,称借款人由此获得新的贷款资金后,大多用于购买多套住房或进入股市,加剧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成分。 在此之前,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逐月递减,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调,其中11月份二手房价格环比比10月下降超过17%,业界有人认为,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现。但局部地区房价回落只能作为个案处理,相关部门对于房价上涨仍应保持高度警惕。 判断依据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逆转。首先,在可以预见的两三年内,人民币仍将维持在上升通道;其次,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红利仍会推动住房需求;最后,房地产投资收益颇丰,仍将受到高收入人群青睐。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支撑作用,至少可以延续到2010年。 近期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恰恰说明房价上涨压力仍较明显,已经持续数年的房地产调控预计将会贯穿2008年。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