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刘明达:抱着感恩的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03:39 经济观察报

  申兴

  刘明达是个喜欢思考的人。在今年股市最为“热闹”的6月份,身为明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远离了电脑和K线,悄悄地在西藏住了20多天,理由是“我需要冷静思考”。

  这让刘明达变得更为谨慎而专注。他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更愿意效仿花旗集团和高盛,把安全和风险控制放在了投资首位,提倡实现客户资产长期稳健的增值,走出私募“暗箱”的阴影。

  10年间,刘明达投身的私募基金行业已如凤凰涅?,而在这场燃烧与升腾之间,半路出家的刘明达已成为推进私募阳光化的领军人物之一。

  初通门径

  和深圳众多老资格的股民相比,出生于1969年的刘明达的股龄并不算长。大学毕业后他在内地企业呆了一年多,1993年去了东莞从事与贸易相关的工作,主要就是对与公司有生意往来的供应商做评估,常到企业做实地调查。

  “当时我的工作和现在机构研究员从事上市公司调研的性质内容都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机构研究员往往会侧重一个项目能赚多少钱,而刘明达当时就认为,一个项目能赚多少钱取决于公司的管理水平。

  1995年刘明达随公司迁到了深圳。1996年,中国股市在长期低迷之后,迎来了一次波涛汹涌的跨年度大牛市,深圳尤其热浪席卷。27岁的刘明达此时才开始开户买股票。朋友说他应该非常适合做投资——既有热情,也有悟性,对市场非常敏感警觉。

  刘明达在股市牛刀小试就尝到了甜头,而当时他连 K线图都不会看。听一个做计算机的朋友畅想完计算机行业未来的良辰美景之后,刘明达开始留心关注与计算机相关的企业,搜集计算机行业发展资料。其间,作为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的深科技落入他的视线,在多方了解之后,刘明达出手10万元买进深科技,当时每股价格是20元左右,到1997年每股涨到60多元时他出来了。正是这次操作深科技的成功,让刘明达喜欢冒险与投资的天性迸发了。

  在投资这条路上,刘明达再也没有回头。

  1997年,刘明达正式转行,与朋友合伙开了间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向券商提供投资分析报告。

  由于不懂营销,吸引不来客户,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在勉强维持一年后倒闭了。这一年,刘明达勉强维持着生活。“在深圳,没有钱是难以想象的。”回首这段穷困的日子,刘明达沉默了。

  时机来临

  公司关闭后不久,刘明达开始了独立投资的职业生涯,帮助客户管理资产。不巧的是,从1997年5月12日始,直到1999年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5·19行情发动,熊市持续了两年。

  与当时大批私募基金不同的是,刘明达没有用大量的时间去拉客户,也没把精力放在跟上市公司人士沟通信息上,而是花更多时间埋头做研究,分析上市公司。一位采访过刘的记者回忆到,“谈工作时,刘明达话很多,如果不谈工作,他宁可选择沉默,但这沉默并不会令双方感觉不安,因为他会诚恳羞涩地微笑。”

  事实上,在5·19行情来临之前,刘明达已经有了一些预感。1999年春节,他给一批客户、朋友发电子邮件,主要谈到了对市场的看法,并明确提出支撑牛市的将主要是科技股及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业。准确的预判为他赢得了其职业投资生涯以来一批重要的客户。刘明达选择了投资网络股,他从1999年开始投资东方明珠,直到2001年退出,收益接近5倍。

  正是这一退,让刘明达成功地躲开了此后长达5年的熊市。这轮熊市给了网络概念股以致命的打击,无数投资者连同当时的“股神”都在这波熊市中灰飞烟灭,退出舞台。

  侥幸从牛市逃顶的刘明达反思众多私募基金在这波行情中覆灭的根源,并更加坚定了研究公司价值的投资道路。他在2001年将研究、投资的方向转向享受内需增长并由此带来巨大推动力的上市公司,尤以内需消费型公司为其主要研究、投资对象。同时,随着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公司越来越多,他避开A股,将主要的精力投向香港市场。

  刘明达说他最成功也最痛苦的经历都与购买张裕B股票相关。2003年,经过深入的行业调查,刘明达发现葡萄酒新一轮的消费热将要启动,于是买进了张裕。但他的“先知先觉”似乎过早了一些,股价长时间里让人失望。当时他买进张裕的价位按现在复权价格约2元左右,直到他进入一年之后,其他基金公司才进入该股票,股价也才开始表现。

  大展拳脚

  随着客户的认可和不断增多,刘明达在2005年初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深圳明达投资顾问公司。

  “私募基金无不是以一个个明星基金管理人的经验与智慧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刘明达认为。同在此时,赵丹阳、杨骏、李驰等人在深圳各立门户,把主战场从香港挪回了内地。

  刘明达开始思考如何赢得更长足的发展。当时国内的私募基金都是原始的分账户代客理财,或者来自于不宜公开资金来源的委托理财资金。各色各样的人物都在自称私募基金,营业部拉客户的“菜鸟”也能自我包装为“股神”,外界并不清楚其持仓情况、业绩状况,鱼龙混杂。

  刘明达的目光此刻聚焦到了深国投的一项创新。赵丹阳于2004年2月与深国投、国泰君安(亚洲)合作,首推“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此后双方又合作发行了第二期产品 “赤子之心中国哲学信托计划”。

  对私募基金而言,通过信托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属于当前国内政策有限空间内新拓展的道路。这种道路当然要接受来自多方面的监督与约束。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刘明达发现以前私募操作方法的随意性可能带来非常大的风险,他开始意识到作为私募基金,若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公司在高风险中很难做大做强。而依靠自身的约束力非常有限。

  以往的私募基金给人的感觉是行事神秘、操盘风格凶悍、灵活多变、高利润、高风险,虽然号称有几千亿之巨,但由于“做庄”的手法和需要,习惯于尽量潜行水下。刘明达认识到,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像他这样的投资人,相反,他并不担心“阳光化”,甚至愿意主动曝光到大众的聚光灯下。

  继赵丹阳之后,刘明达也选择了通过信托发展。2005年底,明达投资顾问公司与深国投合作,成功发行了深国投·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

  “和信托合作之后,他们要对我们的投资进行评估。之后,我们才能下单,最终交易又交回给他们执行。这样就增加了控制流程,减少了风险。”

  这一选择成就了刘明达。由于选择了接受四方监管(即信托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及银监局)的体系,刘明达把自己的一举一动暴露在了公众和媒体的视野中。而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此时开始赢得广泛的行业知名度。

  刘明达趁势而上,又在2006年内与深国投合作发行了二期基金。业内人士不无羡慕地认为,刘明达目前的巨大成功,来源于其在牛市最初期搭上了信托证券投资基金的快车,投资基金取得丰厚的投资收益是顺理成章之事,是他的运气好。

  刘明达也承认自己确实有运气眷顾——在2001年逃顶,在2005年牛市刚开始又募集到了信托基金抄底,但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凭运气。

  自成立明达基金以来,刘明达放弃了多年积累的委托理财业务,他将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及自己的资金悉数放入其三期基金中,与客户共进退。

  进军香港

  在A股近年来波澜壮阔的主升浪中,上证指数从不到千点飙升到六千点,居民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阳光化的信托基金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这时才想到跟信托公司合作,发行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

  截止2007年11月,深国投已发行了30多个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而这一模式还在厦门、重庆、上海等城市得到了复制,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渴望浮出水面。一位深国投人士介绍道,“他们都希望有个业绩的记录,由于赵丹阳、刘明达等先行者的巨大成功,渴望阳光化的私募越来越多,我们这里的名单已经排成了长队。”

  市场人士将公私募基金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公募基金好比服装厂,产品分为大中小三号,投资者对号入座;私募基金就像是裁缝店,量体裁衣,多样化投资原则,不跟公募基金竞争。

  而此时,力求跟公募基金差异化竞争、为客户提供更多理财服务的刘明达又走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2007年8月,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以及汇丰信托(亚洲)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推出了以投资港股为主的金牛L.H.基金。这也是为数不多由国内私募基金发起成立、以投资港股(尤其是H股、红筹股)为主的基金产品。

  2007年9月,明达资产与一家知名外资大行签订协议,由该机构的下属基金直接投资明达资产在香港发行的海外基金产品——金牛L.H.基金,其直接投资将占到金牛L.H.基金的15%。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国内惟一获得该大行投资配置的私募基金。“他们最关心的是风险因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当时提出的问题超过100多个,很荣幸最后我们被选中了。”

  与国内众多还在“地下”工作的私募基金相比,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结构更为完善:公司拥有 20多人的团队,投资、研发、客服等部门一应俱全,除了深圳总部,还在上海设立了研究中心。目前国内的阳光化私募也普遍采取了这一类似公募基金的架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刘明达的办公室贴着一句他最欣赏的格言,是花旗集团前总裁桑迪的话:“大部分时间我都提心吊胆,但也正是恐惧让我一往无前。”他强调公司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很少参与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一直把投资重点放在资质比较好的公司上。

  正是这个原因,高盛成了刘明达最常提到的一个榜样,包括高盛合伙人的勤勉,高盛历史上曾遭遇十几年的亏损却依然不败,高盛如何在次债危机中独善其身,等等。他反复提醒员工,高盛有着严格的风险控制,我们应该学习高盛——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客户资产长期稳健的增值。

  眼下,刘明达们的发展正逢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中国监管当局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发展私募基金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对资本市场现有参与主体具有一定的制衡和促进作用。

  毋庸质疑的是,牛市成就了刘明达们。10年来,刘明达们的投资生涯与中国证券市场的起落有着相似的节奏。他们相信,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也是私募基金事业的黄金年代。

  访谈

  经济观察报:做私募基金的压力是否比较大?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明达:从2005年开始做信托以来,确实非常辛苦。作为基金管理人,如果要投资十个品种,你需要关注几十个品种。你必须在跑了几十家公司之后,才能比较确定投哪十家公司。

  其次的压力来自客户,毕竟市场会波动,业绩也会有起伏。现在跟客户合作的时间长了,压力才越来越小。因为这取决于客户对你公司的了解,信任的过程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今年的一段时间我们压力特别大,因为过去没有这么多的投资者,也没有那么多共同基金做出这么优秀的业绩,但我需要强调的是,共同基金虽然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但在市场高估值的背景下面,管理那么多的资产是危险的。因为高估值的情形下一定要投资高增长的资产。

  在投资上,公募基金经理关注的是基金净值,而私募基金不光要关注基金净值增长,更注重资产安全,考虑投资的安全边际。在此前提下,我们一定要坚持价值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也是私募取信于投资者的最好办法。

  经济观察报:有传闻说你们在4000点后便踏空了行情,是这样吗?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基金的业绩排名,在你看来,用多长的周期来衡量基金业绩比较合适?

  刘明达:严格意义来说,应该看一个熊市和牛市,就算短也至少要看3年以上。巴菲特是个伟大的投资者,但他的年复利增长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而我们的投资大众现在却追求一年一两倍的回报,这本身是荒唐的。本质上是因为基金的规模确实很大,由赚钱效应导致的大量银行存款涌到股市,而股票的供应不能及时跟上,就形成了泡沫。

  你看共同基金一年迅速从1万亿增加到3万亿规模,可以说3000点到6000点主要是散户蜂拥而至买基金造成的,赚钱效应推升了股票价格上涨。而投资者不管这些,不在意市场是否贵了,我们当时虽然看到了这个趋势,但是难以接受。那个时候我去了西藏20多天,也没有带电脑,因为觉得市场短期的波动是很次要的事情,我需要冷静思考。在一个浮躁的氛围中,自己也难免浮躁,远离会帮助我超脱一些。今天我们可以小结,投资者受到了初步的风险教育,不会再轻易为暴利所动。

  另外需要澄清的是,外界传闻我在4000点空仓从而踏空了后面的行情,其实是不正确的,我当时虽然降低了仓位,但一直保持了40%-50%左右的仓位。作为一个专业投资者,对于泡沫不能视而不见,如果专业投资者能够冷静面对这个市场,那么泡沫就是可以回避的。

  经济观察报:深圳的阳光私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现在你怎么看待这种信托模式?会成为公募的有效补充吗?

  刘明达:这种模式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的一个卓越理财产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管理的良好平台。

  这类产品现在还太小,深圳两家信托公司的产品加起来不会超过100亿,对于3万亿的共同基金总量来说,信托私募的群体是很小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一群人在这里练兵,大家都发了一张公开透明的考卷,3到5年后会有一个答案,那个时候才有可能上一个扩张的台阶,才有可能为共同基金作一个有效的补充。现在谈这个还为时过早。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能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明达资产成功主要有哪些原因?有人说你是运气好。

  刘明达:我觉得自己最大的特点是执着,长期的努力和信念,坚持对长期价值型公司的关注。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失误,就跟击球一样,你想每个球都击好是不可能的,但需要保证成功率。毫无疑问,我们的运气是比较好,这是这个时代提供的特殊机会,我们赶上并获得了特殊的分享,应该抱着感恩的心态。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