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富与慈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1:10 财时网

  作者: 邓心

  2007年决不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但却是到目前为止最轰轰烈烈的一年。

  越来越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我们熟悉的那些大人物们则频繁地出现在各种论坛、评选和颁奖礼上,来宣扬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如前几年那样津津乐道于谋略、布局、上市等话题。

  这场秀爆发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我们的学界还没有为企业准备好各种理论基础,立法和执法方面也没有来得及做出相应调整。但在“流动性过剩”、“CPI高企”等声音背后,“国富”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近。那些抢占改革开放先机而拥有更多财富、更多机会的企业也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试图拉近其与民众的距离,“展现更优质的企业形象”成了过度竞争市场上不容忽视的高级竞争手段。

  质疑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存在,但不容忽视的是,人们面对公益、面对慈善、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心态正在越来越平和。

  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企业也开始静下心来反躬自问:我是谁?

  一个习以为常的意识在这样的反问下被打破了,一向自以为强势或被认为强势的企业发现在芸芸众生中,自己也不过是个“公民”,既享有同样的权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于是回馈社会、回报社区成了最受企业关注的话题之一。

  《财经时报》则恰巧在这样的年份里开辟了一片专门的场所,来谈论这些变化,即所谓“贡献”。从马艳丽出任母亲水窖的形象大使、到马蔚华从银行家到志愿者的转变;从IBM的全球公益计划到民营企业华旗的科技创新……他们做出的贡献往往难以用金钱衡量,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市场上,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承担更多的责任。

  记得采访均瑶集团时,他们的说法就是:“正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才让我们长得更高、跑得更快。”

  世界就是这样神奇,充满了各种机会。当年在温州苍南某个农田里艰难得无以立足的几条农家汉子,在二十年后,可以座拥几十亿资产,并且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资助那些希望创业的普通人——尽管走到今天他们付出了超常的艰辛并失去了家族里最能干的兄弟王均瑶。

  回望过去一年,企业家们的贡献中最让我们感动的不是他们捐助的善款,反而常常是他们朴实的语言、真挚的微笑和骨子里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当然,在回顾这一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时,我们不免还是对环境问题忧心忡忡: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公益、用于慈善,但大多数企业还是在为了效益而破坏着环境。当我们眼看着青山绿水不再,幅员辽阔但资源已显不足时,我们还是感到担心。或许我们是苛责了,但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个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能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即便如安利一样,号召员工捡拾珠峰垃圾、树立全员环保意识,也将对中国这片脆弱的大地给予极大的抚慰。

  当企业利益与环境产生冲突时,企业会放弃利益吗?但当你生活在一间四处冒烟的房屋里时,你恐怕首先想到的就不是利益而是生命了吧?对于我们的企业公民们来说,只守住自己以及邻居的安全恐怕还不够,因为整幢大楼都在冒烟了。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