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民生为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1:10 财时网

  作者:胡佳恒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胡锦涛总书记面对2217名十七大中共党员代表,对改革开放做此评价。

  “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国内矛盾凸显期与国外摩擦多发期的交织,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2006年公开发表,署名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动摇》一文中提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否定改革开放就曾成为一股甚嚣尘上的思潮。邓小平倡导以“不争论”态度、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改革开放。“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说。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人们对改革态度再次发生变化。而胡锦涛则延续了邓小平与江泽民的“不争论”态度:胡锦涛在“六·二五讲话”中用“四个坚定不移”,表示这一代中央领导对此问题的认定;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亦用三个“永远铭记”,以彰显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必要。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开放,其阵痛时至今日仍未消解。在这项国家推动的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所遇到的新问题,只能用进一步改革来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问题的产生和扩大,也并非改革的错误。恰恰相反,是改革遇到阻碍,难以深入、难以到位的必然结果。

  改善民生是改革要义。中共十六大后,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民生”首次成为官方频繁使用的关键词。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民生问题单列一章阐述,题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十七大以前的历届全代会报告中,民生问题很少专题涉及;关于社会保障、就业与医疗等问题,通常置于经济建设这一章节下展开叙述,教育问题则放在文化部分阐述。但此次十七大报告,将社会问题提高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同等高度。

  对民生问题的空前关注,正是改革开放遭遇困境的膝跳反应。它让我们重新认识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冲破“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樊篱,也在于当解决了“主义”之争后,还应着手解决一个个存在的“问题”。这是改革使命赋予我们的必由之路。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履新广东,这被认为是试图将城乡一体化榜样往南方延伸的信号;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赴湖北上任,亦有将老特区经验在武汉新特区推己及人的考量。执政党正在将政治问题贴近民生层面,以期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这也是改革所带来的新价值观。

  中国官员的摇篮——中央党校正在成为各种经济理论学说的大讲堂,每年有千余名基层官员在此聆听来自世界各地有关市场经济的言论。三十年前,中国的官员还只是习惯被动的接受指标、任务、以及计划;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封疆大吏,会用市场经济价值观去判断思考他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