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须重新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07:00 中华工商时报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是中国制造的现状。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决不是要削弱制造业的规模,也不是不再做世界的制造中心,而是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上,走出廉价劳动力支撑传统制造业的怪圈,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规模

  今年以来,国外针对牙膏、宠物食品、轮胎、玩具等中国产品的召回事件频频发生,以产品质量、环境等技术性标准为名的贸易纠纷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如此短的时间遭遇这样大规模的召回事件,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史无前例。中国制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的信任危机,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个别现象的发生,就否定中国制造的发展大方向。

  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制造大规模出口国外并非始于今日,为何现在突然成为众矢之的?其实,中国制造在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遭遇,其中有超越产品质量本身的因素在作祟。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有心人自然会加以利用。对中国制造质量问题的质疑,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一些议员趁热打铁,“理直气壮”提出一些制裁、打压中国产品的各种提案。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加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贸易纠纷或摩擦,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或价格起到重要作用。日本、韩国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类似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70年代,港台、韩国制造的产品也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但现在没有人再会有这种看法了,因为这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经阶段。

  日本、韩国等国家之所以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就在于它们不仅实现了出口产品生产的产业转型,而且实现了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过程。然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目前,虽然中国制造的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大约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是,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制造,都有一种共性的生产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受国际大企业委托进行生产,也就是目前各界所热切关注的中国创造问题。

  正是由于中国制造不赚钱,于是就形成中国制造遍天下,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例达到70%,外贸依存度也已达70%,比1978年高出60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大国中名列前茅。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不是靠一小部分名牌产品、短时间的质量保证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众多的企业持之以恒地维护和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有必要给中国制造重新定位,这虽然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应该实现从数量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从制造价格优势到制造价值优势的转变。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前一阶段的兴盛是基于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生成的,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进展不光是量变,量变的同时也在质变。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是中国制造的现状。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以247席几乎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而我国却仅仅有12个入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处于世界第三大出口国的地位。客观认识这一点后,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决不是要削弱制造业的规模,也不是不再做世界的制造中心,而是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上,走出廉价劳动力支撑传统制造业的怪圈,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规模。中国企业应努力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25G5)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