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杜艳:一次小心翼翼的加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20:16 经济观察报

  12月20日,央行宣布加息。

  这是今年的第六次加息,完全在市场预期之中。当11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公布的时候,市场对央行加息的预期便开始空前强盛。面对再创新高的CPI数据和高位运行的投资,央行已经没有拒绝加息的理由,惟一不确定的只是时间。

  但如何加息,却是一次富有技术性的选择。本次,央行再次选择了不对称加息,不仅对于存贷款执行了不同的加息标准,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了27个基点,而同期贷款只提高了18个基点;而且对于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加息幅度也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央行 “结构性”调控的特征。

  中信证券的宏观经济分析师陈济军认为: “不对称加息,表明了央行的矛盾和谨慎,既有加息愿望,又不希望对经济造成误伤。”

  一方面,通胀高企,预期增长,这成为促成本次加息的最直接原因。11月份6.9%的CPI增速达到近10年峰值,不少专家认为,由于12月份的食品价格还在继续走高,预计12月份的CPI数据依然会 “比较猛”。而央行第四季度储户调查也显示,近6成居民认为未来物价会继续上涨,通胀预期已然形成。

  中国银行的分析周报认为,从CPI的环比来看,八大类价格中除了娱乐教育文化价格负增长外,其他七大类都是正增长,而一些政府监控价格的回升,也意味着新一轮的通胀将不再只是由食品价格上涨主导的结构性通胀。面对如此强大的通胀压力,中行的研究团队认为,“央行在高通胀时期应该树立坚决反对通胀的形象”。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王庆认为,本次加息相较于其他比较激烈的窗口指导而言,是一种积极的政策,它表明了央行遏制通胀和抑制过热的决心。

  但另一方面,央行对加息的影响依然心存顾虑,这其中最担心的就是对不同层面的实体经济的影响。央行本次对贷款利率的不同幅度的微调,正显示了这种担心。除了一年期贷款上调18个基点外,6个月期及1-5年的贷款利息只上调了9个基点。

  陈济军认为,这主要考虑到对房地产等处于敏感时期的行业的负面影响,而短期贷款上调幅度的控制,则是为了对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产生太大影响。目前,在央行频频信贷规模控制之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已经出现紧张。

  正是基于这种结构性的调整,不少专家认为,可以看出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已经日臻成熟。存贷款利差的缩小,表明了央行意在控制信贷增长的决心。而12月25日起,将上调存款准备金1个百分点,短期频调,显示了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基调。

  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分析师认为,明年CPI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另外考虑到中美利差等因素,加息不会成为央行明年频繁动用的政策选择。目前,美国一年期联邦基准利率约为4.25%,而我国一年期央票利率则稳定在3.9933%,利差已经从之前长期保持的3%大幅削减至0.25%左右。

  相较于加息,不少分析师认为,控制信贷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能是更有效的选择。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未来央行一方面会通过加息加大回笼流动性,但更多的是会通过控制信贷增长以抑制货币。而鉴于持续加息可能加大热钱流入的风险,今年底和明年,央行可能会控制加息的频度。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