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居民储蓄意愿止跌回升 股市资金分流效应需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02:34 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央行最新发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今年四季度,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止跌回升,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明显降低。相关数据显示,第四季度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30.2%,改变了连跌四个季度的态势,比上季度大幅提高4.9个百分点。

  事实上,伴随着近期防止经济过热的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存款分流势头的减缓之势在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已经有所显示。12月10日,央行发布的1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户存款增加2628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出现今年下半年以来的首次增加,显示出居民储蓄回流的特征。

  分析储蓄变化的原因,央行称,居民储蓄意愿止跌回升是在央行连续加息和股市振荡调整的情况下发生的。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以来,随着股市的起伏,居民储蓄大规模游走于银行和股市之间,已经成为今年存款变化的重要特征。今年股市的两次最大规模调整分别出现在6月份和11月份,而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两个月中的变化也非常明显。从今年3月份开始,居民储蓄存款进入负增长时期,但由于“5·30”以及之后的股市调整,使得6月份的居民储蓄大增1678亿元,之前流入股市的钱重新回到了银行。而随着调整的结束,居民储蓄从7月份开始,又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储蓄存款再次流入股市,并于10月份达到今年以来,也是近年来的负增长极限,当月居民储蓄存款下降5062亿元。而至11月份,由于新股申购的密集度和规模都较10月份有很大程度下降,所以不少“打新”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成为导致11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上升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存款活期化趋势的持续,是股市、楼市等财富效应对居民储蓄分流作用的结果。从总量角度看,这种分流属于一种正常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一直受到多方诟病,目前已突破17万亿元巨额居民储蓄也被看作是“笼中虎”,其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令人担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储蓄出现分流正在令中国的“高储蓄病”有所好转。他指出,“居民储蓄存款向其他渠道分流是好事,这说明居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程度增加了,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他同时认为,尽管居民储蓄意愿在第四季度出现止跌回升,但这并不能表明股市资金分流效应的中止。事实上,自去年以来,众多股民在“牛市”财富效应“感召”下纷纷入市,将储蓄资金转向证券投资,居民的资产配置偏好和理财习惯发生了改变,资金流向更趋多元化成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趋势不是短期内能够逆转的。

  一位基金公司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尽管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双防”的调控基调,而央行也正在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种种宏观调控因素势必会继续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对股市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也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看来,股市不缺钱,缺的只是盈利环境和赚钱效应。因此,即使有一部分资金暂时回流到储蓄中,一旦股市好转,赚钱效应再现,储蓄存款可能会重新向股市搬家,股市资金的分流效应仍需关注。

  针对可能持续的存款活期化倾向,有关专家提醒金融机构:应对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予以高度关注。由于居民储蓄的减少和活期化趋势的持续,将会加大储蓄存款的波动性,同时还会加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因此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如果大量增加中长期贷款,将会导致风险加剧,金融机构应重视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