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公共财政这一年(民生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13:41 中国财经报
编者按: 又是一年岁末时,回顾2007公共财政这一年,有太多的记忆让我们难忘,然而在老百姓的印象中,从中央到地方的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才是他们最温暖、最深刻的记忆。在本版今日推出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医疗、社保、农业等这些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上,处处可见公共财政这只“有形之手”。可以说,化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正是2007这一年财政工作的主旋律。 财政惠农红包多 ——各级财政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 本报记者 罗晶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2007年,财政补贴一项接一项,真金白银,实实在在,让农民笑在脸上,甜在心头。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及时拨付各项支农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日前,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表示,今年,中央财政不仅不断加大农业四项补贴资金的规模,而且财政支农惠农工作还涌现出了很多亮点。 农业四补贴帮农民增收减支 2007年,中央财政在继续保持去年120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不变的基础上,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达到276亿元,加上今年已安排的151亿元粮食直补资金,2007年国家对种粮农民两项直接补贴总额达到427亿元,比上年增长63%。除了这两项补贴外,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65.7亿元。据统计,2007年良种补贴项目区小麦、玉米、大豆亩产分别比非项目区增加10%以上,优质率明显提升。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4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初步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60多万台套,受益农户70多万户。全年机耕面积达10.4亿亩,机械化水平达到56.9%。 六大亮点共促财政支农新发展 事实上,中央的重大惠农政策远不止上述农业四项补贴政策。中央财政2007年给农民发的红包还包括补助测土配方施肥、扶持生猪生产、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抗灾救灾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亮点一: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种田效益高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补助资金9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亿元,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项目县达到1200个。今年3月,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已预拨各地。据统计,今年冬小麦主产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7450万亩,亩均增产28公斤,亩均节本增效47元,总收益达35亿元。 亮点二:“阳光工程”,助推农民转移就业 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支持力度,安排示范性任务350万人,安排补助资金9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3亿元,增加的资金主要用于提高补助标准。据统计,截至2007年10月底,已完成示范性培训任务284万人,转移就业244万人,转移就业率86%。 亮点三:三大涉农民生政策,丰富群众菜篮子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奶业发展和油料发展的政策,以保证猪肉、食用油和奶制品市场供应,平抑物价,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财政部农业司积极落实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生猪良种补贴和生猪疫病防控补助等政策,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进展顺利。除中央财政下拨11.25亿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外,地方财政还按要求安排了13.74亿元补贴资金。目前,补贴资金已经全部发放到养殖户手中,有效地调动了农民母猪补栏的积极性。中央财政还下拨了1.8亿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同时,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中央财政出台了扶持奶业发展和油料生产的政策,下拨10亿元用于油菜良种补贴;在继续安排1亿元支持奶牛良种补贴的同时,又安排4.3亿元用于对优质后备母牛进行饲养补贴。上述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丰富和保证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亮点四:财政扶贫开发,让农村贫困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44亿元,比去年增加7亿元。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支持了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工作,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财政部门积极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继续深化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改革,提高财政贴息资金使用效果。针对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此外,中央财政在中西部地区的21个省份开展扶贫资金整合试点,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贫困地区县域经济。 亮点五:完善三大林业工程政策,力促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按照截至2006年国家安排的退耕还林任务,中央财政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各项补助资金277.86亿元。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还于年底拨付了对退耕农户直补的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1.2亿元。拨付天保工程资金94.9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天保工程顺利实施。此外,中央财政按每亩5元的标准,共安排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33.4亿元,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已达到6.68亿亩。财政支持三大林业工程的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亮点六:农业抗灾救灾,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007年是多灾的一年。中央财政今年安排10亿元,比上年增加4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农业灾害救助力度。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已拨付水利防灾救灾资金21.63亿元(其中特大防汛抗旱资金16.33亿元,应急度汛项目资金5.3亿元)。12月初,财政部及时安排3.32亿元资金补偿淮河蓄滞洪区受灾群众。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灾害救助经费6.8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4亿元。据农业部统计,全国仅通过补种改种就挽回粮食损失160多亿斤。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25亿多元,支持各地动物防疫和对养殖户进行病畜(禽)强制扑杀补偿,促进畜禽业健康持续发展。 财政发红包,农民喜洋洋 6月16日早上,在河南省武陟县龙源镇龙源村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发放现场,农民们喜气洋洋排队领取《粮食直补存款折》,场面井然有序。两项直补资金实行“一折(卡)通”兑付,乡财政所以村组为单位,将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张榜公示,确保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手中。“通过张榜公布,大家对领到的补贴金额都心中有数。”种粮大户李云生说,自家今年承包了31亩土地,领到了1429元补贴。 河南省财政厅厅长李贵基告诉记者,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近年来,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惠农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调动了农民和县乡政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今年达到103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河南省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39.51亿元,平均每亩补贴41.57元。落实各项补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7.2亿元。此外,河南省财政实施了14项支农惠农政策,仅省财政就投入资金51.1亿元。为了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2003—2007年河南省财政累计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6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5.7亿元,支持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今年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将突破400亿元,公共财政对农村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访吉林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 □ 本报记者 崔春雨 吉林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说:“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推进、一体发展新格局,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粮食是篇大文章。对于产粮大省吉林省来说,近几年可谓成绩斐然,近五年中有四年粮食总产均超过500亿斤,其中三年连创历史新高。在当前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为财政部门的负责人,是如何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如何支持“三农”发展的呢?在全国财政会议召开前夕,吉林省财政厅厅长王化文对记者谈了以下的观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卖粮难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增产不难增收难、产量不低效益低、收入不高成本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成为我省的突出矛盾,农民种粮和干部抓粮积极性不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省首先尝试了通过发展畜牧业,实施“过腹转化”来解决粮食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效果非常明显。经过发展,结束了建国40年来全省肉类不能自给的历史,带动了饲料工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但粮食卖难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后,经过认真反思,逐渐认识到,解决农业问题,尤其是解决粮食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只靠农业内部自我循环无路可走,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因此,从那时起,我们把“过腹转化和加工转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破解农业和农村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之后又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升到统领和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并逐步形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和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工作思路。这样经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基本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开始向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迈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吉林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更为重要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基于这样的考虑,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主题,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推进、一体发展新格局,加快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按照这样的任务目标,最核心的是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即: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在粮食牧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强省目标。我们省规划,在满足省内畜牧用粮和加工用粮的同时,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2008年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实现530亿斤,力争突破历史最好水平达到55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900亿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增长8%。201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000亿元,年递增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年递增6%以上。 河北医保覆盖面拓宽 □ 本报记者 李毅 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说:“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河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增点扩面以及资金的筹集和监管上,都取得新的突破。” 2007年以来,河北省瞄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焦点问题,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力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采访中,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对记者表示:“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河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增点扩面以及资金的筹集和监管上,都取得新的突破。” 2007年,河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点扩面取得新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在2006年36个的基础上,新增103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0.81%;参合农民4176万人,参合率80%,实现全部县和农业人口占50%以上市辖区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参合农民共有1068.11万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补偿,补偿总费用近13.5亿元。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参合农民的增多,财政补助资金日益增加,资金的筹集难度加大。面对这些问题,该省一方面要求市、县级财政部门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将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在认真核实参合农民人数及缴费资金的基础上,足额落实本级并及时拨付上级补助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筹措省级补助资金。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该省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211989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44319万元,中央、省、市、县财政补助资金分别为83800万元、42305万元、20088万元和21477万元,有力推动了该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开展。 资金筹集后,面临的就是资金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参合农民受益水平,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该省不断探索建立合作医疗资金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初步建立了省驻市财政监察员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制度,完善了新农合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并根据监督检查出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政策,堵塞漏洞;二是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准确掌握全省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指导试点县调整补偿方案,保证基金使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四是做好调查摸底和数据统计工作,将参合农民财政补助资金及时纳入2008年财政预算,为明年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做准备。 同时,该省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中央批准该省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市,2008年该省将有50%的设区市参与试点。 社区卫生服务网造福京城百姓 □ 本报记者 刘明中 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世雄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就是要让老百姓最大受益,不仅不出小区就可以看病,而且还能按出厂价买药。” 近年来,北京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社区公共卫生的投入,全力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让老百姓就近能“看上病、看好病”,并能买到便宜药品。 家住玉桃园社区的刘秀芬今年60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平均一个月就得看一次病。以前去大医院看病,每次一折腾就是大半天,看病几乎成了老人的一个心病。“现在好了,社区站离家也就两分钟的路程,出来溜个弯就能把病看了,政府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提起社区卫生服务站,刘大妈乐得合不上嘴。 让刘大妈如此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正是北京政府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北京每个街道(地区)、乡镇要设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服务半径较大的社区可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这个原则,北京市共规划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00个左右,从而有效地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目前,规划设置的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167个的标准化建设任务;规划设置的29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完成2137个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建设的数量占规划数的70%。2008年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北京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让社区医务人员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去,北京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所有支出进行统筹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补偿机制,包括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投入、全额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转费用和人员工资。同时,财政还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医疗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并由政府出资,按每人每月2500元的标准返聘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医学专家到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到2007年底,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都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不出小区就可以看病,而且还能按出厂价买药。”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世雄向记者表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就是要让老百姓最大受益。从2006年12月15日起,北京市对社区卫生站常用的312个品种的药品实施了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采购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在北京近20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的药价在2006年三级医院招标的价格基础上平均降低了21.11%,再加上取消了原有的15%的加成,因此整体便宜了36.11%,甚至比医院的购进药价格还低两成。 农村困难群众将居有其屋 ——广西财政厅厅长苏道俨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 □ 本报记者 方杰 刘进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说:“今年广西将‘实施农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工程’列为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2007年,广西各级财政部门把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难摆上议事日程,努力挤出财力,在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让他们沐浴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广西财政厅厅长苏道俨就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对记者说道。 首先,该区实施农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工程。今年广西将“实施农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工程”列为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目前,广西全区仍有3.5万多特困农户居住在茅草房里。按照批准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广西贫困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任务是15000户,项目涉及355个乡镇,1657个行政村,4016个屯。按照改造方案的规定,茅草房改造户每户补助5000 元,各级财政的专项补助资金750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由自治区本级财政落实的5000万元补助资金已于今年3月份下拨到各有关市。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区茅草房改造已经开工项目14941个,占计划任务的99.61%;竣工项目12115个,占计划任务的80.77%。累计发放补助5562.57万元,占应发补助的74.16%。农村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是老百姓直接受益的工程,广大群众互帮互助、筹资投劳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其次,该区大力推进农房统保。农房统保是财政支持“三农”的一种全新模式,为增强农村“两属两户”(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军人家属、烈属)家庭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2007年,广西全区各级财政投入160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主动买单安排专项补助资金750万元,引进商业保险为全区农村“两属两户”家庭住房实行统一保险。农房保险保费为每户每年12元,并采取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各出一部分的分担原则。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还积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统保范围,为广大农户撑起一把抵御自然灾害的保护伞。今年5月下旬,蒙山县普降暴雨,坪瑶乡的7户参保农户在6月13日就收到了农房赔偿资金,成为广西获得农村房屋保险金的首例。“真没想到,5月份才投保了3块钱,6月上旬就领回了1500元的房屋保险赔偿,这真是小小3元钱,化解大灾险!”这是收到赔偿金农户的真实感慨,正是尝到了参保的甜头,目前农户的参保热情逐步高涨。 三是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住房条件。今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350万元补助资金,帮助6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建房或改造危房。各级政府在积极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建房和危房改造给予税费减免,落实建房宅基地,降低危改了成本。另外,该区还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作用,实施对贫困残疾人的危房改造。 西藏五险齐上保民无忧 □ 本报记者 黄泽敏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丁业现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在西藏这个自然环境相对较恶劣的地方,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依赖要明显高于全国。” 近年来,西藏民生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截至2007年底,西藏自治区已经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等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随着各项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西藏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与服务更加科学合理,为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丁业现向记者介绍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在西藏这个自然环境相对较恶劣的地方,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依赖要明显高于全国。” 回顾西藏社保事业的发展,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稳固。1987年,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在西藏建立,标志着西藏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开始起步。2000年以后,医疗、工伤、生育三项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西藏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西藏在原有险种的基础上,推进各项改革。 2007年,自治区财政共投入资金708万多元,建立了自治区养老保险统筹个人账户网络管理系统,以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上,该省也取得新的进展。从2007年10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凡具有自治区户籍并居住在县以上城镇的居民、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全日制在校大中专生、区外全日制在校大中专生以及内地西藏班学生将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工伤保险制度也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扩面工作,部分非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被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另外,生育保险也从2007年3月1日起在城镇全面铺开。它的建立与实施,标志着西藏五大社会保险已经全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让农民病有所医 ——各级财政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本报记者 刘明中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有24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2亿人。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凝集着全国各级财政人的心血。 “新农合救了我的命!” 江西省德安县宝塔乡岳山垅村4组的农民杨来贵,同时也是村干部, 50多岁的他经常病痛缠身。今年4月他患上了胆结石,住院开刀共花去4000余元医疗费,出院结账后不久,乡农医办就给送来1000多元补偿款。这下老杨可高兴坏了,逢人便说:“真是托共产党的福,我只花了15元参加新农合,结果补偿了1000多元,真给我家减轻了负担。这是多好的事啊,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暖人心啊!”他还表示,他要动员全村100%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像这样的例子在江西农村不胜枚举。根据江西省卫生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40个试点县(市)累计补助283万人次,其中979人获得万元以上补偿,5351人获得5000元以上补偿,13361人获得3000元以上的补偿,累计使用新农合基金4亿元。2007年1-10月,该省共对348.15万参合农民进行了补偿,共使用医疗补助基金75287.40万元。 为农民看病织起“保障网” 江西省从2003年开始推广新农合以来,截至2007年,已扩大到80个县(市、区),占该省县(市、区)总数的80%,覆盖全省农业人口的89.64%;参合农民达2493.31万人,参合率87.47%。 “为了保证参合农民能够真正从新农合中得到实惠,我省各级财政首先从资金上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等各种办法,保障新农合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江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的话语里,有着足够的底气:中央、省、市、县财政分别按每人每年20元、14元(国定贫困县省财政负担17元)、3元、3元的标准对参合农民给予补助,农民个人缴费10至15元,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 根据2006年中央明确地方财政对每位参合农民补助增加的10元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江西省财政共安排省级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81亿元,市县财政安排资金6354万元。 与此同时,江西省还完善了省财政新农合补助资金拨付办法,加快了下达速度,在严格审核各地参合人数、农民缴费情况的前提下,今年4月11日,江西省财政厅下拨39493.80万元新农合补助资金,比去年提前了近两个月。 从2007年开始,在中央安排相应投入的基础上,江西要用2年时间,对全省2万个村卫生所将分别补助1万元,改善医疗条件并开展村卫生所医生业务培训;用4年时间,对48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每年每所增加10万元,加强医疗设备建设并开展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业务培训;对全省90个县级综合医院每个补助200万元,改善医疗设备建设;对全省60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平均补助20万元,改善医疗设备条件并开展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护士业务培训。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有24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2亿人。2003-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 “除了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外,财政部还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孙志筠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扩大制度覆盖面,实现全覆盖,提高筹资水平和财政补助标准。 其实,财政部从全国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就一直在提高筹资水平和财政补助标准: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并将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人口比例高于70%的市辖区和东部省份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01亿元。 作为“新农合”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2003年国家开始在全国推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截至2005年底,全国所有的县(市、区)基本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补助资金9.5亿元。截至2006年6月,全国救助贫困农民共计1249.8万人次,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6.3亿元。 随着新农合覆盖面扩大和财政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也普遍提高。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135.38亿元,累计受益1.67亿人次。 天山南北书声朗 ——新疆财政因地制宜支持教育事业 □ 本报记者 杨晓程 通讯员 卢芳 张延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弯海川说:“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对教育投入更需要‘因地制宜’,使教育‘可持续发展’。” 乡村教师“劝学”历史一去不复返 冬日的阳光普照在银妆素裹的天山山脉,雄壮的雪山折射出美丽的光芒洒在我们将要到达的小学——吉木萨尔县新地乡中心小学。走进校园,迎接我们的是新地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张霄飞,他指着校门内左侧的“煤山”对我们说:“今年的煤早就备足啦,不能让孩子们上课受冻啊!”新地乡是一个半农业半牧业乡,是吉木萨尔县最偏远、最落后的乡镇。围坐在张校长办公室暖暖的火炉旁,张校长感慨地说:“现在县里给学校的经费保障的好,学校运转正常,工作比以前好干多了。如今,我们实现了入学率100%,过去老师每年家访‘劝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据了解,全校216名学生,学杂费、课本费全免,一半学生寄宿学校,其中三分之二都能享受每年500元的生活费补助。 五年级哈萨克族男生依玛木·夏飞赫来自牧区,他说自己寄宿在学校,每月有50元的生活费补助。家里每月只需给他20-30元伙食费,除此之外上学就不用掏什么钱了。同班的女孩阿孜依帕说:“我是家里最小的,上学不用交钱为家里减轻了负担,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当医生。” “民汉兼通”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关键 蒙古族老师岱兰到三台镇中学已经有20多年了,以前是蒙语历史老师。现在的他,已经可以用流利的汉语教初中二年级的历史课了。他说,是近年来自治区大力推行的“双语”教师培训工程,让他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教学相长”。他深刻体会到,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型的人才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 同样得益于此的还有哈萨克族教师热哈提汗,他说:“参加了自治区级的‘双语’教师培训班后,我的汉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可以用汉语上数学课,而且培训期间不但不用掏食宿费,每个月还有80元补助。” 发展县域经济职教“大有可为” 吉木萨尔,这个地处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小县,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该县的主导产业。县教育局局长许生有说:“发展要依靠人才,可本地许多优秀的人才外流了,外来的人才又不一定留得住。办职业教育是一条‘大有可为’的出路。”依托县域经济发展特色,该县成职教中心设置旅游、煤电煤化工等特色专业,培养自己的人才,县成职教中心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财力再紧也不能“短”教育的钱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对教育投入更需要‘因地制宜’,使教育‘可持续发展’,财力再紧也不能‘短’教育的钱。”新疆财政厅厅长弯海川说,2007年新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工作呈现出几大“亮点”:一是稳定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自治区财政及时拨付资金75635.7万元,专项用于全疆15个地(州、市)的86个县(市)239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对228万名学生进行免费教科书补助、对16万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进行补助、32个县的中小学进行校舍维修改造以及提高5650所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保证水平;二是2007年大幅增加了“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拨付资金13685万元,支持全区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和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安排高于去年近6.6倍的专项资金9000万元;三是积极组织化解“普九”欠债工作。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计划用四年的时间(2006年-2009年)化解现有债务,2007年已安排6600万元;四是及时、足额保证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经常性费用。2007年,自治区财政共拨付内地高中班3958万元,是历年来投入资金最多的,拨付区内初中班7495万元,较好地保证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陕西财政解民之所难 □ 本报记者 薛建刚 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说:“财政就是要解民之所难,为民办实事。” 2007年,陕西财政投入125.1亿元,着力解决各类民生难题。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对记者说:“财政就是要解民之所难,为民办实事。” 今年以来,该省财政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落实资金27.1亿元,重点解决增加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取暖费、增加省属企业离休人员生活补助、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对在乡复员军人实施医疗救助、给农村参加过作战的退役人员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失地农民参加低保等关乎社会稳定的“十个突出问题”,共惠及19万省级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以及188万社会保障对象。 在广大农村地区,上学、看病、饮水、行路、听广播看电视以及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为此,该省筹集资金70亿元,重点支持解决“农村六难”问题。其中拨付资金11.62亿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提高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免杂费补助标准,惠及全省农村504万中小学生,并在西部率先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新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61个,覆盖全省104个县(区)2754.8万农业人口,提前3年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统筹各类资金7.83亿元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建设项目涉及2709处,累计受益群众120万人;投入资金30.4亿元,支持通村公路、通乡油路、通达工程建设;筹集资金2000万元,加大对陕南山区“便民桥”的投入,共建成“便民桥”531座,缓解了陕南山区过河难问题;推进了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工作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作,支持“两馆一站一室”建设,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统筹各类资金1.73亿元,建成农村沼气池近15万口。 同时,该省还投入资金28亿元,支持解决“民生十件实事”。这十件实事包括: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截至10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7.8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3万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4万人;解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问题,安排资金7000万元,用于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供养机构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扩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筹集3.3亿元,按年人均不低于25元的补差水平,将人年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206万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较年初确定的保障人数增加了126万人;支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完成455所乡镇卫生院、5700个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配备;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补助政策,对自愿放弃二胎生育的家庭和农村独女户给予奖励,对农村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给予补助,将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及其0-18周岁子女免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新增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县37个,使全省77.7万人次得到农村医疗救助,并资助70.3万名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补助,为社区群众免费提供健康查体和医疗咨询;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养老保险,拟定政策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提取保障资金;重点资助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助学贷款办法,试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法,建立奖学金、助学金、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落实资金5.82亿元,惠及60.2万名困难学生,并对2.87万名高中贫困生给予每生每年800元资助;针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摸清了全省廉租房建设的总体情况,测算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工作任务和阶段性目标,草拟了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和补助资金实施办法。 公共财政支持教育责无旁贷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玉明访谈录 □ 本报记者 史生荣 宋亮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玉明说:“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支持责无旁贷。2007年,自治区继续加大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投入,全区投入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12.53亿元。” 记者:请您谈一谈2007年自治区财政为实现“两基”达标都做出了哪些积极努力? 王厅长:2007年,自治区本级年初财政预算安排教育经费13.8亿元,增长28.9%,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10.9个百分点。年终,自治区本级财政又从超收收入中追加3.9亿元教育经费。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先后实施了一期和二期义教工程、一期和二期危改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共计投入资金37.28亿元,使我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两基”达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王厅长,您刚提到有关改善自治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后情况,可以详细谈谈都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吗? 王厅长:多年来,自治区各级财政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牧区,努力改善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实施“一期义教工程”,共投入资金8.18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42.85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09.53万件(套)。实施“二期义教工程”,共投入资金6.24亿元。新改扩建校舍82.71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3434件(套),购置图书125.98万册。二是实施“一期危房改造工程”,工程共投资3.47亿元。实施“二期危房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8.36亿元,改造D级危房134.5万平方米。三是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7.44亿元。新改扩建校舍93.12万平方米,购置图书53.31万册。四是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记者: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2007年解决了哪些问题?投入情况如何? 王厅长:2007年,自治区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加大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投入,全区投入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12.53亿元,较上年增加3.63亿元。今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新增保障经费3.01亿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其中安排6436万元用于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标准;安排6084万元将自治区规定必设课程的教科书列入免费教科书范围,实现了教科书全部免费的目标;安排11011万元用于今年秋季对城市学生实行“两免”,至此,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了“两免”;安排6398万元提高蒙语授课寄宿生伙食费、住宿费补助标准。实行“两免”政策,城镇小学生生均减免247.5元、初中生生均减免391元,农村牧区小学生均减免217.5元、初中生生均减免361元。 记者:王厅长,您能不能简要回顾今年自治区财政支持教育事业有哪些主要工作?以后将会有什么重大的举措? 王厅长:今年,自治区把教育问题列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农村牧区中小学生住宿难问题,适当提高47.8万名寄宿制贫困初中生、小学生补助标准;扩大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在自治区60周年大庆前,将2001年以前陈欠的中小学教师国标工资全部偿清;继续做好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助学工作,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补助标准,扩大发放范围;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的落实,确保每个大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在继续开展学籍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扩大生源地财政贴息贷款的覆盖面,将盟市所属高校也纳入助学贷款范围。以上工作有的已经落实,有的正在落实之中。另外,全区计划用2年时间(2007—2008年)完成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今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6亿元化解债务资金,同时要求各盟(市)按照债务余额的10%安排偿债资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对自治区直属高等院校银行贷款进行贴息补助,2007年财政安排了9800万元。 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支持责无旁贷。今后,我们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向农村牧区倾斜、向困难学生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真正使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上得起学,读得了书。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