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半小时:生态环境如何友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22:35 CCTV经济半小时
经过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5日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的确,现在气候变化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我们今天就先来回顾一下今年国内遭遇洪涝灾害的情景。 今年7月中旬重庆璧山县城被洪水围困,突然袭击了重庆中西部的33个区县,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使得重庆市600多万人受灾,42人死亡,12人失踪;山东济南也正在遭受45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雨洗礼,雨水漫过河道,漫过马路,街道成为河面,使泉城济南一些地方变成了水中孤岛; 与此同时,被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袭击的还有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4个省市、自治区。在这场灾难中,全国共有8205万人受灾,403人死亡,105人失踪;农作物的受灾面积达到550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0亿元;加上其它各类自然灾害,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64亿元人民币。 洪涝灾害中失去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很痛惜,有关部门分析,历年洪涝灾害的遇难者中,80%都死于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而这两种灾害又都和水土流失有直接关系,因此,1998年抗洪胜利之后,我们国家就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北京天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6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而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的四川省,又是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如今,那里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了8年,那这八年来的努力,究竟能不能换回青山绿水? 洪雅县地处长江上游水系青衣江旁,早在8年前全县就开始了退耕还林,累计已经有38万多亩大片陡坡耕地完成退耕还林,现在仅剩下一些零星小片耕地需要继续退耕,虽然退耕还林已经在洪雅县家喻户晓了,但是,这里退耕的村民仍然十分担心土地退耕造林后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收入。 就在联和村的一些村民在为退耕还林后的生计问题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与联合村隔江相望的将军乡早在8年前就已经实施了退耕还林,当年这里的村民对退耕还林反对是最激烈的,八年过去了,据四川洪雅县将军乡新安村6组村民反应自2001年开始退耕还林之后,除国家的补助而外,他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村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过去12亩坡耕地,种玉米,每亩产600斤,12亩地全年总收入才5400多元,现在7亩地改种竹子,每亩地产3吨竹子,7亩竹子纯利润就能达到6300多元,5亩地改种茶叶,每亩茶叶收入2500多元,5亩茶叶,就能收入12500元,由于土地都退耕了,村民也可以到外地打工,如每年打工收入寄回家里的有15000元,加上每年国家给的退耕还林补助2650元,现在的年收入能达到36450元,比退耕还林前增加了6倍多。 在洪雅县平均每3户农户当中就有一户退耕还林的农户,洪雅县除了引导退耕还林农户通过种竹、种茶发展经济外,还引导农户通过林下种草养奶牛增加经济收入。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现在洪雅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木材、竹子、竹笋的原料基地,特别是奶牛养殖的迅猛发展,已经吸引来蒙牛、新希望集团等知名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当地人把这些靠林业收入致富的农民都称为林农。 在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不仅没有影响到农民的收入,相反他们从中还发现了致富的新办法,大家都说,退耕还林改变了洪雅县的小气候,就连洪雅的水,变化也很大。 洪雅县境内的青衣江是长江的支流,记者在青衣江里采集了一瓶水样,送到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检验水中的沙土含量。经监测,从将近8年的时间来看,总体说来,水土流失大概下降了30%左右。 曾多年从事退耕还林研究和调查工作的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郭亨孝告诉记者:“过去一场大雨后到处都是泥石流,河水不会变清,现在山清水秀,根据我们定点监测,现在每年仅仅是退耕还林工程减少的水土流失就有0.53亿吨,就是流到长江干流里面去的。” 由于生态环境好了,四川盆周不少地方成为了生态旅游区,吸引来四川省内外的游客到这里旅游,旅游已经发展成为退耕还林地区新的经济产业。 通过退耕还林受益的不仅仅只有四川省,多年主管林业生态工作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工程占我们国家整个国土面积的82%,实施的范围涉及到我们国家的25个省、市、自治区,2279个县,3200多万农户,12400多万农民兄弟。” 今年全国大部分地方再次发生洪涝灾害之后,中央决定,再投入2066亿元巩固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达到4300多亿元,现在按投资量算,相当于两个半的三峡大坝的的投资量,相当于中国青藏铁路11条青藏铁路的投资量。 那全国退耕还林的情况怎样?李育才告诉记者,截至到去年已经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是3亿6千4百万亩,所造的林木蓄积量已经达到10亿多立方米,相当于我们国家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国有林区,这是我们国家生态建设史上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就在退耕还林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时,我们国家另一个投资九百多亿元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同步启动了。顾名思义,这项工程就是要保护越来越稀少的天然林资源,不再砍伐。但这样一来,那些靠伐木为生的林业企业日子就难过了,树不砍了,工人们也就没了工作,他们还能靠什么来养活自己?我们现在就到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基地――大小兴安岭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局长田喜军告诉记者,清河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在建国初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当时清河林业局的职能就是砍伐树木,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过去森林密布的山上最后砍得只剩下一个个天窗,由于没有树砍,一直靠卖木头生存的清河林业局全面陷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困境,成为黑龙江省最穷的林区。 此时,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对天然林的一切砍伐活动,彻底断了靠大木头生存的清河林业局的后路,既要保着这仅存的天然林资源,又要让林区几万职工有饭吃,这成为当时清河林业局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临危受命局长职务的田喜军,大胆提出了从过去仅靠砍木头的单一林业经济,转向发展多种经营的林区经济的改革新思路,把林地分成若干个责任区,承包给职工管护经营,同时引导职工在林下发展药材、蘑菇等林副产品来增加收入。 黑龙江清河林业局的工人,一边种树,一边种山货卖钱,就这样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光是卖山货,林区职工的收入毕竟有限,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也会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于是,清河林业局又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 清河林区林业经营公司响河林业站主任张国庆:“现在我们把过去的林场列为自然保护区,我们的职工逐步往山下迁,现在迁走的有170多户了,还剩100多户,人全部迁出去之后,这地方就全部造林,变成自然保护区。” 那么,这些山里的人家往哪里迁?在清河镇记者发现了一条新建的街道,清河人告诉记者这条街叫生态移民街,是林业局专门为山上林区的移民修建的。据了解,在生态移民街,现在已经有1100多户生态移民住进了新家,占整个搬迁移民的65%,去年一年建了23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全部住满,明年还将开发10万到18万平方米,才能满足这个地区的居住。 山上的职工搬迁到了城镇,清河林区的天然林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药材、木耳、蘑菇等基地也在林区建立了起来。 今年7月清河林业局五味子药材丰收,清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产地,为林区职工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仅五味子一项,林区年产值就达到了1.8亿元,相当于当年砍伐18万立方米的木材收入。山中有梧桐,自有凤凰来。随着清河药材、土特产品基地规模的壮大,吸引来香港、上海和哈尔滨等城市的大型企业到清河投资办厂,这些企业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清河林业局成功实现了资源有效保护和职工增收致富的双赢。现在林区8600户职工家庭,每年收入1.3亿元,森林资源也在以平均17.6万立方米的幅度增长,森林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都位于黑龙江省森工企业之首。 清河林区成功走出资源困境和经济困境的实例,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看来,在全国还很多,从目前来看,已经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是1279.9万公顷,管护森林面积是9533万公顷,分流安置富余人员665000人。 那在我们国家六大生态工程启动后,都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育才:“在六大工程实施以后,可以说对我们国家的国土绿化,对于水土流失这方面状况的改善,对于生物多样性,对于增加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半小时观察:我们是大自然的孩子 洪灾、旱灾,一场场令人不堪回收的灾难触目惊心,留给我们的除了惨痛记忆外,还有刻骨铭心的教训。“要想富,多砍树”的想法再也不灵了,取而代之的变成了“要想富,多植树”。 人们已经吃尽了掠夺性砍伐的苦头,现在我们意识到退耕还林、保护森林资源是唯一的出路。退耕还林退出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还来的却是自然的回报与和谐。保护天然林保护的绿色资源,也真正保护了林业职工的实际利益。几年来的经验已经说明,通过退耕还林和其他的保护措施,在大江大河上游,植被覆盖和生态保护都得到了有效改善,而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得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到了提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让这些国家受益,百姓得利的政策持续下去,我们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更好地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政府要为“退耕还林”的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致富机会,只有人民群众能从自然保护中得到更多经济收益,他们“退耕还林”起来才会有更大的热情。 主编:周人杰 记者:曾晓琳 摄像:毛云李 景延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