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根紧缩考验浙江民企生存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00:3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应华根 见习记者 方平原 在本币加速升值和资金链日趋紧绷的灼烤下,对于那些外向依存度几近100%的民企来说,往日的民间智慧究竟是寒风里的棉袄,还是取暖的火药桶? 宏观调控政策一再收紧,让众多中小企业又有寒冬来临的感觉。浙江民企在以前屡次宏观调控中能脱困前行,普遍归功于集体闪现的民间智慧:民间借贷。而今银根的一再紧缩,再次将一直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放大成生存问题。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但局面早已不是当初的局面。号称民间资金充裕的浙江,这些外向依存度几近100%的民企们,在本币加速升值和资金链日趋紧绷的灼烤下,往日的民间智慧究竟是寒风里的棉袄,还是取暖的火药桶?这一切都是未知。 民间资金:紧缩下有多充裕? 浙江到底多有钱?引用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王杰在“2006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5649亿元。人均GDP为31684元,按同期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2006年,杭州人均GDP初步估算达到6700美元,宁波和温州则分别为6568美元和3054美元。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长速度为14.7%,预估人均GDP将超过4500美元。2007年中,浙江省各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一万亿元。 上述是浙江民间资金充裕的根基。另一个关于浙江民间游资到底有多少的问题,从来得不到确实的数字。一说是9300亿,据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监测数据,仅温州民间资金就在3000亿以上,其中游资1200亿。 尽管还有一个省外浙江、海外浙江的资金空间,但浙江民间资金真的就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么?并不见得。几千亿的民间资金已经投入中西部,用于产业的迁移,这是浙江省政府的保守预估;投入到房产的巨额数字难以预估,只能从全国各地媒体对温州客的惊呼去猜测。 浙江民间资金钱多是一个真实的景象,年关将至各中小企业主囊中羞涩是另一幅真实的景象。浙江中小企业缺钱这个主题,在眼下又一轮的紧缩中,暂时还看不到特别有效的办法。 外资金融:是否会是“救命稻草”? 在国有银行奉命紧缩银根,对浙江中小企业惜贷、不贷之际,一直垂涎浙江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开始加快布点,向渴求资金的浙江中小企业伸出橄榄枝。 包括花旗银行,还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皆在浙江设有机构,开展业务。今年中国银监会批准的这四大外资银行全部聚集浙江市场。这只是外资以独立法人角色出现的序幕。更多的外资银行早已通过参股浙江省内商业银行、地方信用社的方式,加入了金融市场的争夺。 据当地媒体报道,外资银行进入后,浙江省邮政储汇局先前不看好的基金代销试点业务,在杭州、宁波等农村试点后竟然引发了农民理财热。由于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热衷开拓城市业务,很少在乡镇一级设立分支机构,导致外资乘机瞄准了农村金融业务。今年来汇丰银行已在浙江悄然试点村镇银行,荷兰合作银行也已成功入股杭州农村合作银行。专家指出,外资银行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并不是临时性投资,而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战略行为。 股市债券:僧多粥少的彼岸? 尽管股市还在争议:是狂牛继续还是要深度调整?但仍然挡不住浙江企业的热情。在众多中小企业主看来,上市后将不再担心资金问题,这个美好的彼岸被新近上市的榜样所证实。如宁波华翔、生产文具的浙江广博、塑料打火机大王新海电气等等企业。 2000年就开始热起来的浙江民企排队上市潮,银根紧缩的预期显然加剧了这一热潮。 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或许能缓解僧多粥少的问题。浙江省证监局证实,目前浙江已经有108家企业正式提出了明年在创业板上市的计划。而据称创业板初步拟定的准入条件是“拟上市企业两年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最近一年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这显然又大大降低了上市门槛。 公司债券或许是另一件“棉袄”。中国证监会几个月前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给了浙江众多中小企业很大的想象空间。浙江中大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小平评价说:“公司债相对于银行贷款利润率更低,而且更重要的优势是调整了企业的负债结构。”证监会表示,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将从上市公司入手。 尽管公司债券发行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但眼下却只能由上市公司享用。在拥有43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仅100多家,即使放宽限制、政府支持,在可见的将来,上市仍然不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的主要方式。对于他们而言,上市要么是漫长的等待,要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民间金融:小企业法外的唯一选择? 民间借贷是浙江很多中小企业的“华山一条路”。有人称浙商是被逼出来的,那么浙江繁杂的民间金融系统,就是生存逼迫下的民间智慧代表。 “我创业最早就是靠一笔高利贷,20年多前,打了10万借条实际拿到了8万的启动资金,用自己房子抵押的。”现在的全球最大阀门制造商浙江志清公司董事长陈志清这样回忆,“完成第一笔订单后我们马上还清了借款。”如果要追寻浙江企业的发家史,好像没有几家没走过这条艰苦而兴奋的路。 浙江民间金融除了地下状态的高利贷,还有水面上的典当行、担保公司。他们的潮起潮落,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呼应:银根放松时自然低落,银根紧缩时达到高潮。“最近担保的业务已经不敢再接,实在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继续接单了。”宁波一家今年开业的担保公司负责人说。 紧缩之下,浙江很多的民间借贷利率被推至新高,据传已经从早先的7分推高到11分。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几年,温州担保机构数量剧增。截至11月8日,全市注册各类担保机构251家,总注册资本31亿元。截至2007年9月份,列入温州市经贸委调查统计的39家担保机构,累计已为664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其中单笔在100万元以下的担保额占到61%以上,但法律的缺失影响着担保业的发展。担保机构“只批不关”,没有退出机制,非法借贷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而且监管无力。 俗称高利贷的民间借贷,比担保更希望得到法律的援助。东阳人吴英的传奇,演绎了地下金融的波澜壮阔。由于民间固有的集资传统和利润诱惑,包括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亦将自身资金投入民间借贷市场。 如何对待民间金融市场,不但是对民间生存智慧的考量,更是对管理机构智慧的检验。浙江相对于其他地区,更是期待《民间借贷法》的早日出台。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