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交锋一年 中外银行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08:18 每日经济新闻

BY  沙斐 陈珂 每日经济新闻

  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1周年。截止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75家外资银

行在我国25个城市开展业务,转轨为法人的外资银行已达20家左右。经过1年的“短兵相接”,中资银行并没有被外资银行的扩张“拉下马”,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 

  从数据上看,银行业入世一周年,中外银行实现了双赢。以上海为例,前三季度,全市商业银行实现经营利润(未扣除风险资产拨备和不良资产核销)480.97亿元,同比增长43.45%,完成利润超过去年全年,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经营利润267.66亿元,同比增长42.03%;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18.90亿元,同比增长47.26%;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38.47亿元,同比增长64.54%。

    再看资产总额和市场占有。至9月末,上海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6200.53亿元,同比增长34.37%,增速同比上升17.43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别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308.80亿元,同比增长33.58%,市场占比43.96%;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1734.21亿元,同比增长50.48%,市场占比25.40%;外资银行资产总额6665.88亿元,同比增长44.61%,市场占比14.43%。

    国内银行业自2006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2家外资银行本地注册成功在国内落户。在初步完成网点布局后,凭借全球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上的优势,外资行已经体现出在财富管理和专业化融资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个人房贷业务上,高速增长态势也正侵蚀着中资行最优质的信贷业务。

外资行成功落户 吹入“新风”

外资银行的加入,使原本竞争

激烈的国内银行业更添“硝烟”;外资银行的本土化,也为习以为常的国内银行操作模式吹入一阵“新风”。

    ● 产品服务讲究“新”

    与中资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外资银行提供的是财富管理。因此每位客户均由专门的投资理财顾问,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为了迅速拉开与中资银行之间的差距,外资银行推出了不少“创新型”的产品,如花旗银行的房屋转加按揭贷款、渣打银行的无抵押信贷类产品。外资银行表示,为了打开本地市场,外资银行必须推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产品以吸引客户。

    ● 积极谋划银行卡业务

    目前,对于网点稀少的外资银行来说,只有通过银行自助设备或网银等手段来扩充网点。然而,外资银行一直寄希望在今年内获批的银行卡业务,却受制于监管机构提出的先在境内设立数据中心,后发银行卡的要求,至今也毫无进展。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内地设立数据中心,一般中等规模的数据中心至少要几千万元,这将使外资银行的发卡成本大幅提高。如外资行将其境外的银行卡数据中心转移至内地,则成本较低,但时间上估计需要半年至一年。因此,外资银行短期内发行人民币卡还存在不少变数。

    ● 引入全球化账户概念

    外资行的账户也与中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卓越理财账户为客户提供全球身份认可,凭汇丰卓越理财卡即可在全球250个卓越理财中心享受服务。如客户在海外需要贷款或申请信用卡,汇丰可提供客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汇丰账户上的信贷和存款记录,帮助客户及时获得信贷支持。若客户遗失钱包或手袋被窃,只须前往覆盖全球的任何一间汇丰网点确认卓越理财客户身份,即可预借1000美元的应急现金。值得一提的是,汇丰对于同一名下的跨国、跨地区账户,只要是网上银行汇款,都免手续费。

中资行没被“拉下马”积极迎战

这一年,中外资行虽然已在各个领域展开了竞争,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无论是针锋相对还是选择与外方合作,在外资行的竞争压力下,中资行正在做出各种积极反应。

    ■ 注重理财 与海外机构合作补短板

  “高端财富管理品牌”已经成为2007年中资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的关键词。“金葵花”、“沃德财富”、“天玑财富”等多个品牌接连推出的背后,是外资行给予的巨大压力。

    深发展上海分行行长仇卫平表示,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利润增长最快的业务。

    今年以来,从QDII投入香港股票市场到实物黄金投资,针对市场热点,中资银行不断在推出新的业务。业内人士表示,从短期看,迎合市场热点将为银行贡献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从长远看,各种投资渠道的拓宽,也为日后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打基础。

    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选择与海外金融机构合作成为中资行最普遍的选择,兴业银行与香港恒生指数投资公司、农业银行与荷兰银行、深发展与GE等等。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部副总彭向东对记者说,荷兰银行在新兴市场很有经验,对于农行开展新兴市场业务有帮助,未来,农行在理财业务上,还会根据不同市场,选择更多的海外合作伙伴。

    ■ 做大做强房贷蛋糕 瞄准加息创新业务

  截至今年10月末,沪上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3%,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4.4亿元,同比多增116.3亿,外资行人民币贷款增速和月度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在沪转制外资法人银行的当月新增量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五成以上。但同期,中资银行自去年11月以来,房贷增量连续攀升12个月的势头出现拐点,当月个人房贷增量锐减11.5亿。

    如果说在财富管理上,中资行的渠道和外资行全球资产配置优势,让双方尚能形成合作互补,但在个人信贷上,中外资行可以说是完全的竞争关系。

    农业银行信贷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中资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主要还是为地产商提供开发贷款,因此在房贷市场上,中外资银行还没有形成很激烈的竞争态势,“但外资行房贷业务的发展势头的确很快。”

    深发展零售业务部有关人士认为,通过多年的房贷经验,我们发现房贷户最大的压力在于利息支出,从这个角度看,围绕房产抵押为基础的信贷创新,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招商、农行、光大等银行均推出了固定利率房贷产品,而中国银行推出的“延付宝”等产品,都在尽可能地为客户降低还贷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中资行凭借在国内市场的多年经验,对市场更为熟悉,如果能通过产品创新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需求。

    ■ 拓展贸易融资“俘获”中小企业的心

  “中小企业信贷,你很难说谁到底是新来者”。沪一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出口型企业,其信贷也主要集中于贸易融资。但中资银行中,1990年前基本只有中国银行能从事国际结算业务,而从1949年后,东亚等4家银行一直有资格从事国内企业的同类业务。

    据央行上海总部8月份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显示,8月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对公贷款增加58.1亿元,同比多增22.7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96%。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外资银行在对公信贷上的交锋最为明显。

    近年来,在竞争压力下,上海银行业针对贸易融资,相继推出了应收账款融资、打包放款、国际保理融资业、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并依托新产品突破抵押物、担保方式,来争夺客户。

    深发展贸易融资部负责人认为,外资行能够根据行业的特征,设计出最适合企业的准入门槛、贷款额度等授信方式,更贴近贷款企业的特点。但对中资行而言,贸易融资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分得太细。

    目前还无法判断哪种模式更好,但从银行反馈信息看,中资行中小企业信贷的收益并不高。业内人士称,不同的审批、考核标准,可能会影响业务办理的成本和效率。目前,中外资行产品已越来越接近,能否实现集约化操作,通过统一平台操作、深入,降低营销、办理贷款成本,是与外资行竞争中小企业信贷的关键。

沙斐 陈珂 每日经济新闻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