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稳一紧:政策搭配值得期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18:54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政策转向从紧符合各家外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的预期。几乎所有的机构均预计,尽管略有放缓,明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

  本报记者周娜综合报道

  在12月5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政策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面对连续五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恰如一个越胀越大的气球一般,如何有序地疏导其内外压力成为了一道难题。

  根据记者目前了解到的信息,

中国经济政策转向从紧符合各家外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的预期。几乎所有的机构均预计,尽管略有放缓,明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

  “一稳一紧”组合拳应对“双防”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继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后,中央再次表明对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近几年,虽然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开创了新局面。但是,国际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国内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等,均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明显,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

  毫无疑问,目前经济增长可能已经超出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总需求仍然保持较高的扩张速度,为了保持政策调控上的连续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

  事实上,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已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货币政策配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也完成了由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完成了由稳健货币政策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从紧货币政策的转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的同时,明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这样,自2005年以来的“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明年将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

  “从紧”政策挥出第一拳

  距离上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不到两周时间,央行宣布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从12月25日起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这充分体现出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调控力度的决心。正如央行公告所言,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尽管紧缩的货币政策任重道远,但央行已提前果断地挥出了紧缩“第一拳”。

  此次是央行今年之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析人士认为,原本属于猛烈的政策工具逐渐成为常态,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创历史新高,都说明央行政策调控力度在日渐加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不再延续以往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的“微调”,而是一次就上调了1个百分点。专家认为,一方面这是央行紧缩和控制流动性政策取向的延续,另一方面是贯彻中央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日益频繁,说明央行在加强对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势,一方面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依然存在,根除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各方措施综合使用。“造成当前国内流动性总体偏多的直接原因来自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从深层次看则与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密切相关。”经济学家樊纲说。

  期待后续“混合拳”

  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虽然政府持续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一系列行政控制措施,但整体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强劲,尽管有迹象显示增长的组成有所变化,出口和制造业的活动已经放缓,国内需求一直保持旺盛。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大风险因素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放缓。不过,摩根大通的最新研究报告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有关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影响不大的看法,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步伐仍然保持稳定,尽管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会有所放缓,强劲的国内需求和支持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抵消预期中的短期外部经济放缓。报告指出,“我们仍保持对今年GDP增长11.4%的预测,明年的增长率也将达到10.5%。”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也预计,人民银行明年实行紧缩的信贷及流动性政策,采取包括减缓基础货币的发行及加大对银行的行政管理力度等措施。不过,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避免国内支出加速增长,而不是大幅降低内需。

  谈到如何解决目前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问题时,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加快

人民币升值和将国内流动性引向海外的步伐仍然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经济学家的看法不同,安德森认为投资者对国内投资过热危害的担心是毫无根据的,且中国无需过多担心通货膨胀,应消除“通胀恐慌”。他说,中国大多数工业及服务业的利润状况良好,尽管2004年至2006年重工业企业的利润曾一度急剧下降,但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些企业已经明显恢复生机。目前CPI通胀率过高主要是若干商品的短期供应紧缺所致,剔除波动性较高的食品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仍然较低。他预计CPI将于2008年上半年回落,但此后一段时间仍有可能再次上升。

  此外,专家们普遍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主要的管理流动性手段,但仅靠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能根绝流动性过剩的内生因素,还需要外贸、财税、农业、区域、

房地产以及收入分配、资源价格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更多综合政策措施共同发力,来维持合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平稳增长。当然,扩大以消费需求为主的内需政策调整仍是核心战略。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宏观调控的关键阶段,我们不仅需要货币政策“组合拳”,更需要其它宏观经济政策“混合拳”。好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