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家把脉物价走势 6.5%CPI对百姓影响有多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0:40 新华网(来源:半月谈)

  今年哪个词汇普及率最高?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这个说法,反衬出物价上涨受老百姓关注程度之高。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

  6.5%,面对最新一个月的CPI数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系列疑惑:中国是否会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大的影响?物价未来走势如何?

  “餐桌上的涨价”

  菜贵了,蛋贵了,油贵了,肉贵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感受,反映在统计上是一系列上涨的数据:1~10月CPI同比上涨4.4%,10月份当月上涨6.5%,相对9月份环比上涨0.3%。

  老百姓对这一轮物价上涨高度关注,是因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是食品。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7.6%,而非食品价格上涨仅为1.1%。可以说,这一轮涨价主要是“餐桌上的涨价”。姚景源指出,10月份CPI涨幅6.5%是10年来最高点之一,其中的5.7%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也就是说物价上涨中88%的上涨动力来自于食品涨价。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判断是,这一轮涨价属于结构性涨价,可以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的涨跌看出来。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10月份城市上涨6.1%,农村上涨7.2%。经济学家王小广分析,农村物价上涨较快,主要是恩格尔系数较城市高,食品占消费总额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

  多因素共推食品涨价

  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中涨幅较大的主要是肉禽及其制品、鲜蛋、油脂、鲜菜等,粮食价格涨幅已趋于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突出反映了相关品种的生产流通方式存在问题。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有望超过1万亿斤,达到历史高点,这是我国粮食连续4年获得丰收。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并未出现明显失衡,粮价上涨首要因素是生产成本提高,粮食流通企业控制库存投放、国际粮食歉收等因素则进一步抬高了市场价格。另外,生物质能源加工带来非食用粮食需求扩张,对粮价上涨形成压力,我国已经出台相关措施对盲目上马玉米深加工项目进行抑制。

  目前,我国生猪、家禽等养殖已经逐步实现规模化,产能调节幅度较大,与此同时,市场流通、产品销售还处于分散、自发的状态。分散自发的流通体系导致信息透明度低,规模化饲养缺少必要的行业协调,这就导致饲养户对市场的过度反应。在缺少保险支持的条件下,疫情暴发加大了养殖业的生产周期波动幅度。当养殖业处于周期性低谷,一些品种出现暂时短缺,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适时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生产流通方式,支持、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发展,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普涨”可能性小

  由于物价涨幅超过了3%的调控目标,有观点认为中国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张立群认为,2007年社会总供求总体平衡,不支持普遍的价格上涨。

  从需求方来说,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总体趋稳。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重点是控制过快增长的投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刚刚下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依法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张立群认为,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消费需求受到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家庭预算等约束,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快,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王小广认为这主要是价格因素造成的,并不是消费真正趋热的表现,不会对价格上涨造成真正的压力。随着

人民币汇率逐步升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政策效果的显现,出口增长也将逐步趋稳。

  从供给方来说,我国基础产品供给能力继续增强。张立群分析,新一轮经济增长是在短缺现象普遍消失的基础上开始的,当前我国的资金和劳动力供给都比较充裕,在加强自主创新和全面加入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的供给条件也在改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只要国内外市场有需求,就会产生相应的供给增长。

  张立群认为,在需求增长趋于稳定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正在向平衡以至局部产能过剩的方向发展。因此,总量状态决定了不可能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

  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目前,

中国经济顺差过大,导致经济内外失衡,这是宏观调控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为了抑制出口过快增长,就要逐步调整过低的要素价格,包括土地、劳动力以及环境成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要素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要素价格的上涨将会带动下游商品价格上涨,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可改变。

  最近一段时间,

国际油价已经上升到100美元区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比如粮食及矿山资源品)快速上涨,国际价格的变化通过进出口贸易很容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对国内物价造成上涨压力。王小广认为,中国经济体系日益开放,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步步扩大,一定条件下可能造成部分商品价格较大波动。

  6%左右涨幅将持续一段时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在6%左右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预计今年全年CPI涨幅4.5%~4.6%,总体上属于温和通胀,仍处于可承受区间。”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这样判断今后一段时期的物价走势。

  王小广则根据以往的物价走势判断,这一轮食品涨价与2004年相似。2004年食品价格上涨超过5%持续了13个月,从去年12月份开始的这一次食品涨价目前已经持续了11个月。这一次食品涨价持续时间稍长,可能在明年二季度趋稳,物价总水平有望随之回落。(记者 秦交锋) (来源:半月谈)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