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巍林铁钢聊2007年中国十大并购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8:30 新浪财经

  12月3日17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中国金融》杂志社社长林铁钢做客新浪聊天室,就2007年中国十大并购的一些热门话题展开了讨论。以下为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做客新浪网的直播聊天室。

  2007年底,这个时候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每年的回顾和总结。2007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并购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并购的总额可能会超过1500亿美元,而国家也在今年通过了《反垄断法》,对国内外的并购进行规范,还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并购事件更是把这种并购的热浪推向了顶峰。今天进行聊天就跟并购有关,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新浪的两位嘉宾。坐在我右手边的第一位是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会长。

  王巍:大家好。

  主持人:王会长您好。坐在右手边的第二位是《中国金融》杂志社社长林铁钢社长,林社长您好。

  林铁钢:您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从11月份开始就在轰轰烈烈举办的2007年中国十大并购评选,这背后其实是这两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持续火爆作为支撑的。如今并购也从少数专业人士的一个话题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很多普通老百姓讨论的话题。并购其实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王会长,您能不能先从宏观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中国并购的格局是什么?

  王巍:我很荣幸,差不多这么多年是第三次来到新浪讨论并购,这种网络新形式,也使并购似乎是很高深的资本运作技术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让千千万万大众了解并购,这也是一个网络的力量。

  并购严格意义上说在中国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是在少数人的圈子里做。7、8年前主要是集中在政府这个圈子里,那个时候的并购更多是一种国有资产的重组,严格说过去叫关停并转,这也是一种并购。那次并购更多是一种非市场化的行为。最近7、8年来,特别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购开始走向民间、走向企业界,这时候更多的企业行为会发生,人们根据自己的战略,根据自己的技术、人才,又把自己做大,这样一种强烈的冲动,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大家都采取了更多的金融手段,能够融资、能够去收购其它企业,把自己壮大起来。这就是今天之所以并购走向市场化最根本的一个基础。

  目前简单说中国的并购格局是三大块:一大块是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并购,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力量,特别是以国资委代表的一百多家大中型国家企业,还有各地的国有企业。它50年来为中国经济做出重大的贡献,没有它们,中国经济不可能走到今天,今天它也逐渐走向市场化,寻求用市场的方式重组自己,这是最主要的,60%的大头都在这一块。

  再就是民营企业,最近30年来从无到有出来一大批中小企业,他们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并购的方式来做大自己,在很多产业、很多区域通过联合发展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企业集团,这是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非常活跃,但是由于它们的规模程度还不够高,由于中国金融对他们的支持还不够,它们现在还是第二梯队,大约占到20%、30%的力量。

  再有一块我大体上判断应该占10%的力量是外资企业,就是全球企业进入中国20年,除了早期投资之外现在更多转向收购,不是再重新建。当年什么都没有,在中国只能重新建。现在在中国什么都有了,就是买。我个人判断,差不多60%的量是国有企业,20%到30%是民营企业,10%是外资企业。是这么一个格局。

  主持人: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各占什么比例?

  王巍:由于这个分块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由于是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出现这个分块,未来几年不会出现分块,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是企业,不应该强调所有制的差别,不应该有这个差别。应该是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这才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从我这样一种分块的方式,仅仅是因为大家接受这种语言、这种思维方式,我这样说大家感觉比较清晰一些。但是我觉得未来很难这样来分,我更希望国有、民营、外资能够整体互相的融合,共同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所有在中国注册生长壮大的企业都叫中国企业,不存在民族企业和外国企业,这才是未来。

  主持人:而且我想以后在一个企业当中就会有国有资产、民营资产跟外资,很多股份混合在一块儿。

  王巍:现在也有,只不过人们的思维当中,国有企业占大头认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占大头认为是民营企业,实际上现在融合已经非常多了,这是一个现状,但是未来一点可以明确,并购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人会关心并购。

  主持人:这次中国十大并购的评选主办方是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和中国金融杂志社,林社长,请问您《中国金融》作为一个非常主流的杂志,今年联合主办十大并购评选,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林铁钢:《中国金融》杂志是人民银行主管的一本杂志,在金融界里应该说是它的发行量、影响力是名列前茅的,这个杂志是50年就开始办,从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进北京就开始办。刚开始是属于金融学会下面的一本杂志,一直到现在是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这本杂志几十年以来一直是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的严肃的一本杂志,而且它实际上和金融实际工作密切相结合,不是纯理论的一本杂志,也不光是理财的杂志。应该说在金融系统,它属于主渠道。

  王巍:是具有影响力的杂志。

  林铁钢:现在月发行量20万册,在财经类杂志里边发行量是最大的。《中国税务》发行量比较大,曾经发到每月100万册。

  王巍:你是给它们做广告了。(笑)

  林铁钢:因为它的企业比较多。我们是去年开始关注并购这个问题,特别是中国金融发展并购,特别是去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时候,大家也有很多舆论,国外已经开始通过并购的手段进入我们金融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今年国有银行比如工行、国家开发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都有一些并购的行为。所以,并购在融资里面,从大的概念来讲,从社会来讲,融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渠道。从银行和金融来说也是,这两年对金融并购关注比较多。

  我们这本杂志应该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工商联并购公会搞了几年并购,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特别是今年评选里有提出了30个并购的事件,30个并购的人物,很多事件都是和金融有关,很多人物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金融界比较有名的企业家。所以,《中国金融》要关注并购,因为它成为我们融资的一个新的方式,金融融资也是一个新的方式。按照现在的情况,我们通过并购这种方式达到我们金融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政策,这里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们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政治性刊物,比较关注。今年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要求我们和他们一块儿搞这个活动,我们感觉非常荣幸。

  王巍:谢谢。

  主持人:王会长跟您开一个玩笑,林社长说他是从去年开始关注这个并购事件,再往上推五年,可能未必关注并购事件。

  王巍:是。

  主持人:我们知道其实中国十大并购评选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七年了,其实在以前资本市场漫漫熊市,不是特别火的时候,关注并购是不是比较寂寞?

  王巍:当然。

  主持人:为什么会连续做七年?

  王巍:这也是一种信念,因为我们在学习全球的经验,中国最重要走向市场化、走向全球化。我们今天发生的东西,可能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发生了几十年了。中国不可避免走向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经历很多其它国家所经历的事情。所以,我们比较早地看到这个市场之后,尽管大部分人,在目前由于忙于目前的一些迫切的现实需求,可能还不一定有精力关注未来。

  当时我们希望能够推广这样一种事件和市场,通过评选十大并购人物和十大并购事件的方式,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我们在7年前开始第一次评。当然大家都一开始觉得是一种别出心裁或者是标新立异,不认为是社会主流,当时圈子也很小。而且我们前两届评出的人物,这些人物也不当回事,也不是很关注。严格讲第三年、第四年就完全不一样,到现在开始,这个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些并购人物和并购事件在标志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历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了。事实上每年到这个时期,很多企业和人物主动希望把他们自己的并购业绩展现给我们,希望获得我们的关注。而且很多中国重要的企业界领袖是通过并购人物被介绍到社会上,被社会上认可,每年都有几个这样的人物。

  当然并购在整体经济活动中还是一个小圈子,但是中国的经济崛起就是由几十个像并购这样的小圈子共同建的一个大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十大人物和十大事件的评选,把这种中国经济变化最重要的一个侧面——并购展现给中国的业界,同时展现给全球这,也是我们一个长期的经验。每个行业都有很困难的时候,现在由于大家整个并购公会连续不断的努力,特别是包括林社长,还包括其它媒体的长期支持,也包括新浪网的支持,使得小圈子的活动变成了社会的公共事件,这也是我们感到很欣慰的事件。

  主持人:其实还是经济的发展暗合了当时的远见。

  王巍:对。

  林铁钢:原来并购实际上是解决困难,但是现在的并购已经和国际融资的新潮、新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是我们整个资源,实现各个企业不同的战略规划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

  王巍:关停并转过去是坏事情,现在是好事情了。

  林铁钢:是发展的概念。其实我们50年代也在搞这些东西,50年代那时公私合营也是一种并购。

  王巍:还有条条转块块,块块转条条。

  林铁钢:我们在并购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资本的概念在里边。原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资本认识不够,现在大家认识越来越强。你通过资本的运作来发展你自己的事业,从金融融资的概念来讲,比原来简单的银行融资,银行融资更多是关心流动性资产,现在中长期投资还是固定资产,实际上原来对资本的融资非常少,通过并购,实际上中国的企业界和中国的经济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理论新的阶段,而且是实际操作起来了,非常有意义。

  主持人:两位讨论得很火热,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网友问题。

  网友(上海):你们讲的挺热闹,但是并购跟我们老百姓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王巍: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并购,体验是一样的。我经常谈并购跟谈恋爱、结婚一样,两个不同人的生活最后组合在一块儿变成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生活很可能比两个人单独生活更好,当然也可能更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结合和分离的经验。企业界也是一样,很多企业发展的时候一定要靠着不同的企业,各有长处合到一块儿才能形成更强的结合体,这就是企业并购。所以,当你谈到企业并购的时候,看着很难,其实和日常生活是一样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大概除了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可能作为一个人,感情最激烈就是结婚和离婚,同样这是人生的一个亮点、精彩点。对于企业除了生和死之外,企业的兼并、收购、分拆是企业的亮点。当整个经济当中,只有生死没有任何分拆并购的时候,这是缺乏激情的一个状态。所以,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崛起到今天,中国经济的激情开始迸发了。一大批好戏就开始上演,非常充满着戏剧性,而且要调动金融圈里或者是企业圈里各种各样的人才,展现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他的风格,我又给你们提供了很好的报道材料。

  林铁钢:现在来说和老百姓直接联系还是有点远,刚才网友提这个问题。但实际上融资结构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以美国为例,大家都知道我们专门有人说美国的储蓄率很低,美国人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实际上美国大部分各种各样的基金,有公募的,有私募的,老百姓的钱大部分都在基金里,作为私人的钱集中在基金手里,基金搞各种投资,其中就包括并购。中国今后也可以这样,老百姓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基金,以后中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基金,非常成熟壮大的基金,可以把老百姓的钱集中起来进行投资,改变我们现在的融资模式,老百姓的钱存银行,由银行去贷款。实际上美国现在银行的存款很少了,但是老百姓实际上都是在做投资。网友问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现在看稍微还远一点,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非常快,估计5年、10年以后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很强的基金市场。

  王巍:按照林社长的思路,中国几千万股民,其实每个股票都是投资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你投资上市公司,作为股民,这个上市公司每天干什么,靠什么发展?你要关心这些信息,实际上这些并购都和老百姓相关,只是没有意识到。

  主持人:现在老百姓非常关心,从哪儿听到一个小道消息,哪个上市公司注资、重组,其实都是和他们息息相关的。

  林社长,我们往前推两年,两年前有多少老百姓知道基金是什么东西?我们再往后看两年,现在大家投资的是证券类的基金,以后有让他们投资股份的基金出现。

  林铁钢:证券基金大家已经熟悉了,但是证券市场是虚拟的,股票一下子上去,一下子下去,但是真正搞并购还是实业投资的可能性大,而且对资本的投资,国外做的比较好的实业基金,刚刚我就说国有银行的例子,投资我们建行、工行、交通银行,有很好的回报,而且是不变的,非常高,不是资本市场今天上去,明天下来,不是这个问题。

  林铁钢:我是一个小型企业的业主,我听朋友告诉我一句话,辛辛苦苦30年,一旦公司做大了之后可能就会面临着被并购或者是被外资买掉的情况。当前小企业是不是面临着一个资本并购的危机呢?

  王巍:这是需要多种角度来看,你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做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价值、创造财富,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你需要很多外力来帮助你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这个时候并购就起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作用,跟你强强联合,或者是跟业界的领袖联合,使你发展非常快。这时也许你失去了对企业自己的控制地位,但是你获得的股权价值远远超过你自己孤立地慢慢自力更生发展的价值,这时这个并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并购,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感觉失去控制权,会是一种失落。因为我们做企业的目的不是长期去开一个香火店,几百年传下去,重要的是给社会创造财富,给你创造价值,只要创造财富、价值,就应该允许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并购。同时通过并购你发展壮大,也不一定你被别人并购,你辛辛苦苦做几十年,可以收购别的企业,有很多别的企业同样处于你的状态,他不知道怎么做,你会做,就可以跟它一起发展。

  主持人:我想跟你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家的心态分三种,一种是把公司当商品。一种是把公司当老婆,一种是把公司当儿子。当儿子那种可能是死都不能卖,当老婆那种可能条件如果再好就动心了,说不定也可以卖。当商品那种,很多人创业,做一个公司就卖掉,心态是不一样的。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这种企业家的心态同并购之间的关系?

  王巍:市场发展到今天,社会进步到今天,一个社会上有多种企业,有多远化的企业。每个企业家的心态可以多种选择,不仅是3种,8种都没有问题。因为每做一个决定,对他自己是利益最大化,别人是无法做这个决定的。因此,企业家有多种心态对企业是一个好事情。否则大家永远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永远不会有新人、新产品出来,这是很困难的。

  我个人感觉,这在投资银行圈里是一个好现象,大家都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尊重企业家的选择。

  主持人:林社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铁钢:这个跟行业不一样,刚才网友提的这个问题,一种新兴行业起来的时候,必然有很多新的公司,一旦行业走向成熟,必然要发生合并和兼并的问题,不可能你也能做大,我也能做大,毕竟这个市场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企业家要自己判断这个行业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如果自己觉得你的能力可以控制得好,你可以发展,可以并购别人。如果你自己这个行业已经到这里,可以把股权卖给别人,确实王会长也讲了这个问题,你也有股权,你的事业还在发展,这个行业还在发展,并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控制就是发展,不是这个问题,如果是这样就不是企业家。你如果真正转让股权,还可以干其它的。但是一个行业,总是有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刚开始新兴行业500个企业,500个企业家都往上发展是不可能的。大家看我们的行业发展,包括彩电行业、家电行业发展,都是很清楚的。在行业发展的时候,起步阶段是一个情况,成熟阶段是一个情况,到最后真正要垄断企业,在行业里面你又大又强才能存在。

  王巍:我补充一点,大家长期对中国计划经济的管理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觉得并购是一种负面的力量,虽然表面上看并购会发展成长,但是内心会排斥,因为并购会改变大家习惯的现实。

  林铁钢:原来我做主,现在你做主了(笑)。

  王巍:这时大家往往把并购妖魔化,特别是有些中国人就感觉做企业有使命感,希望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把每一个企业都做成百年老店,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做企业的目的是给社会提高价值,给人民增加福利,而不是让企业生存一百年、一千年。我们注意到很多企业,早已经过了它最旺盛的生长期了,这个时候继续生长下去就变成一种负担了,而且不断吞食着社会宝贵的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甚至有些企业完全靠着垄断特权来生存,根本不产生利润了。但是我们这个国家目前还不能让它死掉。这些企业永远不出局,新的企业上不上来。作为并购来说,特别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并购环境,企业应当以价值,以对社会提供福利为核心的生存价值,而不是百年老店、千年老店。

  主持人:思路要转变。

  王巍:像当年毛泽东说的,叫做“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应该一批企业光荣地死下去,你光荣地死了以后,让别的企业能够有新的生存机会,否则大家永远都不死,都要做百年老店,那中国还有发展吗?不是说企业被并购了就是失败者,它无非是转移了一种价值存在方式而已。

  主持人:您刚刚说的不要妖魔化并购。

  王巍:对。

  主持人:其实在2005年上榜中国十大并购事件的比如凯雷收购徐工的事情,当时在社会上出现了沸沸扬扬经济讨论的大潮,把凯雷被称为门口野蛮人的私募基金,不把它妖魔化的看法是什么?比如国外的并购力量进来以后,对国内的产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巍:这个问题特别大,因为谈到一个企业在并购中到底有哪些商业价值的变换,对这个行业有什么改变,更多是由业界来讨论。比如凯雷收购徐工,应该是小圈子讨论的。但是为什么被妖魔化呢?就是认为这是民族的企业。其实凯雷收购徐工不是很大的事情,比它大、比它更复杂的多的是。我们当年也是拿这个事谈国家经济安全,这是一个方面,在操作中产生一些问题导致变成大事件了。第二方面,也确实由于我们刚刚接触全球资本,对它不了解。

  主持人:有种恐惧。

  王巍:有恐惧、不安,但同样全球资本到中国来,也不了解中国的规则,以为用钱可以买一切,双方都有自己的问题。当时我们对这个事情进行报道,让大家投票,就像一个医生做手术,说这个刀该不该下,全国投票,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但是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件事情的关注,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对凯雷收购,第一不知道什么叫国家经济安全。第二不知道外资对中国企业收购还有这么多风险,外资也不知道在中国收购企业会遇到这么多情绪。而这些通过这几年的工作以后,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监管条例,也使得市场更加规范化了。这个事件是非常好的,但是它本身并不是并购事件,变成社会公共事件了。

  主持人:看待这一类事件不应该是带情绪,应该理性看待。

  王巍:当然,所有人都希望不带情绪,每个人带情绪都说我是理性的。这是很难避免的。什么叫理性?不是政府规定叫理性,也不是某某专家叫理性。所谓存在的理性是几十种、上百种观点都能合理表达出来,然后形成博弈,最后形成一个妥协的结果,那叫理性。凯雷、徐工,包括去年娃哈哈、达能这些事件出现以后,都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是好事。但是过程当中,每个方面当事人表达的情绪也都正常,因为是利益所在。但是我注意到很多传媒界,更多愿意火上浇油,把这个事情弄得非常细化,很好玩,我们也感到很愉快,但是最终结果不要用这些舆论来主导事件本身的正常进行,中国已经是一个法律社会,已经是法制国家,中国有很多规则,商务部、证监会规则都出来了。虽然这个规则可能不够完善,但是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完善规则,需要政府和民间一起来通过一个一个事件逐渐摸索出一个所谓的理性渠道,这是需要时间的。

  主持人:林社长,刚才王会长也说了其实中国的传媒界某些时候是喜欢做一些火上浇油的事情。《中国金融》作为一个严肃的主流杂志,你们在报道这个并购事件的时候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立场?

  林铁钢:我们对并购事件,这次和王会长合作,现在已经比较正常了,不像前几年凯雷、徐工的事件,现在不光是决策者还是参与者,或者是新闻媒体都比较理性化了。目前舆论氛围还是比较正常的。

  主持人:其实不管凯雷、徐工也好,娃哈哈、达能也好,其实这些事情都有一个共同正面的作用,就是推动了中国在这方面法制的完善。

  王巍:对。

  主持人:我们知道2007年8月30号,我国通过了《反垄断法》,也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宪法”,王会长怎么看待《反垄断法》的出台?

  王巍:《反垄断法》的出台在中国已经酝酿基本上十几年了,严格说我自己也参加了很多稿的讨论。这个法律本身确实在业界看来有很多很多缺陷,不健全,没有法律是健全的,包括美国所谓的成熟法律也不断在修改。对于法律在去年出台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毕竟我们有了一个参照系,我们有一个框架,大家可以不是靠政府的某些官员口含天线,他拍板定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是靠一个法律框架。可能这个法律框架看起来不巩固、不完美,那所有的业界、政府一起来学习,一起使法律变得完美。所以,我高度评价去年中国出台的《反垄断法》。同时我们承认有些毛病,但是这些毛病我们一点点地完善它。有了这部法律,就像全世界一样,反垄断法是一个全世界最重要的企业宪法,会推动中国的企业界、经济界和整个资本市场按照一个非常透明的、有程序的一个方式推进,而不是靠政策变化来影响,意义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国外的基金进入中国并购的影响,其实在中国的本土,比如说上个月《财经杂志》有一篇文章叫:中国PE又一波。介绍了中国本土PE力量的崛起,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巍:我先说一点,PE在中国一般翻译的方法很多,经常造成误解,什么私募股权、私人股权,其实它就是股权投资基金。所以,我们一般不用“私募”,就是叫股权投资基金。就像林社长刚才谈到的,股权投资基金比二级市场的投资更为直接,更能把握,实际上更为投资者所接受,也是世界比较主流的力量。这支力量,过去在中国没有进来,也像林社长说的,包括中国金融干了50年,前40年或者是48年都是银行的媒体,因为银行占整个渠道的80%以上,这两年由于全流通之后,出现了资本市场,专业词汇叫托媒现象。媒体本来是银行,是资本投资的渠道,原来的银行,现在脱离主渠道跑到资本市场了,所以这个杂志越来越多往资本上做,并购是主要内容。

  中国现在股权投资基金正在兴起,过去有很多产业基金,但是这些产业基金更多是从政府角度居高临下自上而下定下来了,效果是非常成功的,没有这么多投资基金,中国重大产业形成也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下而上的基金正在形成,现在刚刚开始。我没有看到报道,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3个月前在天津,中国注册了一个新的协会,是所谓的投资股权基金协会,在天津成立,30多个中国的PE基金都在天津设立,还在扩大。我们相信这样一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主持人:林社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铁钢:我刚才已经谈过这个观点了,(PE)股权投资基金今后和老百姓、企业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一个新的融资方式,这在我们管理部门也好,传媒界也好,在放松管制和理解上应该有多重理解。咱们原来讲非法集资,很多动不动就是非法集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实际上我们也了解了一下,国外对PE没有什么主管的问题,投资者风险自担,自己承担,你委托基金帮你股权投资,你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中国现在就要培养有承担风险能力的人来进入这个行业。你的盈利高,赚的钱那是你自己的;亏了,也自认。不要动不动就和非法集资联系在一起,社会舆论也好,监管舆论也好,一紧张就说是非法集资。其实没那么紧张,看看有没有风险承担能力,愿不愿意承担风险,很多投资都是个人行为、企业行为,不要什么事都和社会弄在一块儿。现在资本市场上赚了钱当然高兴,一亏了就说政府部门不对,什么部门不对,网上骂得很难听。其实不是这个问题,你要有健康的心态,不能你赚钱的时候不要政府管,亏本的时候要政府管,应该说政府在监管资本市场和监管PE股权投资都应该是这样,我们是保持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经济总量大了以后,政府的力量实际上是控制不住的。你要是把股票市场扩政府拉,都不行。政府要干政府的事,法制、公平、公开,老百姓也要有良好的投资心态、投资理念,传媒也要正当地对待这个问题。

  上次5.30大跌,税务总局调整印花税就有那么大的问题?不是那个问题,不能把它归结为调整印花税上。短期有影响,长期不是那个问题。老百姓要正确看待目前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是原来计划经济。国务院说什么,人民日报说个什么,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个什么话就能把经济的走势改变成什么样,短期可能有一点影响,但是长期不是那么样。

  主持人:其实就是说政府把规则制定好,当好裁判,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林铁钢:应该是这样,投资应该自己承担风险,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十几年前人民银行就是这么讲。当然原来可能行政干预多一些,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了,政府调控也应该有新的思路,投资者有新的思路。现在整个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质、量的变化。

  主持人:刚才讨论并购,先从外资走进来的角度讨论了。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目前更多是在银行业,请林社长回答这个问题。现在中国的很多银行都在走出去,但是就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其实在二战以后的日本,那个时候日本的经济曾经一度发展的非常快,那个时候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银行里,有很多家都是日本的,日本的银行也大量走出去。但是后来日本滑入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期。目前中国的企业、银行业怎么借鉴日本的教训?怎么把走出去这一步走得更好?

  林铁钢:走出去是咱们制定的国策。从咱们国家来说整体上比较弱,刚在探索。不像金融系统,像联想、海尔,舆论比较多。金融今年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还有中信还在谈,民生银行、国家开行刚开始试验,应该说是一种新的方式。这个趋势是很好的一种试验,包括工商银行董事长也专门对这个问题有过谈话。因为原来中国走出去就是一条思路,比如我们在美国设分行,美国长期不批,今年批了招行。原来银行有一个思路,就要自己干。现在身份一下子变了,买美国银行的公司,就可以实现,现在工商银行成了南非标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不用费那么大劲,这是资本运作。当然出去以后还要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文化的融合,还要看投资成功不成功,并购行不行。现在看到国外在中国投资成功,我们成不成功还得看。而且现在很小,刚开始,谈不到什么大的趋势,要摸索这种新的方式,特别是还要在成熟的市场去摸索,不光是新兴市场,不光是非洲这些地方。

  中国体系比较大,当时日本通过日元升值以后,日本比较有钱,到美国买实业,美国的房地产都被买了。但实际上投资应该是量力而行的情况,世界形势也要客观地分析,也不是越大越好,实际上我们也应该分析,也不光是日本的经验,包括其它国家的经验,像美国经验、欧洲的经验,都应该分析。你在世界上并购是要干什么,搞清楚目的,你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你要获得什么样的发展,今后有什么样的困难得想清楚。所以,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是非常有好处的。

  王巍:我同意林社长说的。我们中国对外的并购目前刚刚开始,严格来说还是尝试性行为。我们更希望大家关注本土的并购,因为全球资本都在中国进行并购,不单单是他们之间跟中国企业竞争,主要是全球资本互相竞争,谁不能在中国立足,它在全球就是失败的。因此,中国这个市场才是全球并购市场的主战场。别我们整天心思都关注在外边,最后自己后院都着火还不知道。我们要有危机感,应该更多关注本土并购,只有中国的事情做好了,全球就有我们的利润,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目前国内最大的危机在哪里?

  王巍:我们永远有危机,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谈危机。从并购的角度讲,希望中国并购的规则和并购市场更加透明,更加让企业家可预测。这样大家才能做长期的安排。比如我们很多时候说中国企业家是急功近利,为什么企业家急功近利呢?因为它对政府的变化无法适应,为了保护自己生存,只能做短线安排,随时出问题可以解套。这是一个政府跟企业家互相信任的问题。我相信中国并购市场如果发展得好,政府的责任就是建立一个规范、规则,增加透明度,这样中国企业家一定会相应调整自己的战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符合现在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当然也可能是危机。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请问王会长,刚才我们讨论这么多,我们再往后看,您如何预测中国未来并购领域的发展远景、发展状况?

  王巍: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算命球。但是我想中国市场一定是全球的重要市场,因为中国已经成为这么大国家,已经到今天

  。我们和全球一定会走到一起来,不管里喜欢不喜欢。顺势着昌,逆势者亡。我们如何在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拥抱全球化,而不是阻碍全球化,不是通过建一些土围子跟全球对抗,而是了解了解、观察、学习规则,让这些规则为我们所用,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就像30年前,谁也想不到中国的家电能够变成全球主流。再给我们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以谦虚的态度、积极学习的态度、进取的精神走,中国企业是能够发展起来的。有了中国的全球化,全球才会精彩。

  主持人:谢谢王会长。各位网友,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这场聊天就先进行到这儿了,我们再一次感谢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的王会长,还有《中国金融》杂志社社长林社长。谢谢两位,再见。

  王巍:也谢谢你。

  林铁钢:谢谢。

  (聊天结束)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