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明审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07-12-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6:32 审计署网站
【摘 要】讲求文明审计,是对审计机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已经掀起了践行文明审计的热潮。本文立足国家审计的实际,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新发展,阐述了提出文明审计理念的动因,分析了文明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文明审计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文明审计的提出在西语中,“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和Civitas。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简单的意思就是指人们和睦地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文明”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初见于《周易•乾卦•文言》中“天下文明”,唐人孔颖达疏:“有文章而光明也”——表达了文明总是与文雅、光明相联系的观点。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一般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其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指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相对立的文明时代;二是指教化、开化的结果;三是指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风尚。从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我国审计机关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开创组建阶段(1983年—1984年)、积极发展阶段(1985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结规范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深化提高阶段(近几年来)。24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每个阶段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都顺利地完成了历史的跨越与进步,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宏观调控,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审计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等美誉。客观地讲,广大审计人员在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方面,总的情况是好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审计执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够规范、不够文明的审计行为,这已经引起了各级审计机关的高度重视。2006年10月,审计署制定发布了《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对审计人员办公、审计、生活的文明礼仪和行为准则,作出了系统明确的规定,这为文明审计理念的正式提出作了准备与铺垫。2006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听取李金华审计长2006年审计工作基本情况和2007年工作安排后,对于过去一年中各级审计机关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继续加大效益审计的力度,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作出了审计机关要做到“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的指示。总理首先提出了“文明审计”一词,这是对审计工作及审计人员的殷切希望和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李金华审计长恰逢其时地提出了“文明审计”这个概念,并对其内涵作了六个方面的阐述:审计要依法按程序;遇事要先讲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伤害别人感情;对审计情况要如实反映,实事求是地处理;遵守审计纪律,言行举止文明。“文明审计”是新形势下对审计人员的更高要求,用李金华审计长的话说就是要求审计人员“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李金华审计长所倡导文明审计,是对温总理指示的深入解读和系统诠释,它准确地把握了文明审计的内涵,是对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自律行为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文明审计建设指明了方向,它意味着我国审计机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以文明为标志的发展阶段。正确理解文明审计,并努力实践之,又将是审计机关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跨越与进步的关键。二、对文明审计的认识文明审计是审计机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开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是审计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体现。关于文明审计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根据温总理对审计工作的四点指示精神,文明审计可以定义为: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审计业务过程中,依照《宪法》和《审计法》等有关法律赋予的职权,严格按照审计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遵循行业文明礼仪公约和职业道德,高质量地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在此过程中反映出的审计人员的内在素质,展示审计队伍外部形象的一种自律行为。文明审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首先,从文明审计的内涵来讲,其本质是依法审计,符合程序,这是文明审计的基石和内核。文明审计就是依法审计、符合程序框架下,通过对工作思路和审计理念的创新,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文明审计的内涵集中体现在李金华审计长对文明审计所做的六个方面的阐述上,它要求审计干部在行为上要遵守《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严守审计工作纪律,行为举止文明,不讲粗话、不说“上句”,不以监督者执法者自居,用理解自己的理念理解别人等等。其次,文明审计又承载着宽泛的外延,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文明审计建设不仅属于机关作风建设范畴,不囿于审计人员工作方式与态度的文明程度,而是机关全面的建设。它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人员的“待人接物”方面,也不仅仅要求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规范程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应和处理问题方面,还包括审计机关的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审计队伍建设、审计管理创新等等。总而言之,“依照法律”是文明审计的基础和内核,“符合程序”是文明审计的有力保障,“提高质量”是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文明审计成果的直接体现。(一)文明审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也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的主题。和谐和文明是互为依存的。文明是和谐的手段和途径,和谐是文明的目的和体现,和谐社会首先就应该是文明社会。社会的整体文明是由社会的局部文明集合而成的,如果没有局部的文明,整体文明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实现社会的整体文明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的各个局部的文明。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作为权力制约机制,作为惩治腐败的重要力量,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屏障,其文明与否、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最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认为,文明审计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就在于此,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审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文明审计是审计工作要求的提升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以及审计机关自身,为了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作用,先后对审计工作提出了很多要求。诸如依法审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从审等等。文明审计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工作要求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文明审计不仅是以过去的那些要求为基础和前提的,而且包含了过去的那些要求。不同之处在于:(1)过去那些工作要求,大多是单向性的、单就工作某一个方面提出来的,而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则是综合性的,是各种要求的高度集约;(2)过去那些工作要求,大多是作用于财政经济领域的、是就审计监督本身而言的,而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从文明概念引申理解,则是作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个领域,是就审计的社会效应而言的。综观上述,不难看到,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较之过去的那些工作要求,无论从相同之处来说,还是从不同之处而言,它都是审计工作要求的提升。它把过去分散的工作要求,变成了集约的工作要求;它把过去单一的工作要求,变成了整体的工作要求。这种要求的着眼点是审计工作总体的进步和审计作用全方位的发挥。(三)文明审计是审计工作要求的总结和概括李金华审计长从6个方面对文明审计的内容进行了诠释,这里我们看到的文明审计的内容与我们实际工作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几乎都是我们正在实践的东西。那么文明审计这种要求是过去审计工作要求的重复吗?是新瓶装旧酒吗?我们认为是否定的。文明审计作为一种工作要求,虽然重复了过去的一些东西,但绝不等于是过去审计工作要求的翻版。因为:(1)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所包含的如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等过去的一些做法,是服从服务于文明审计这个总体目标的,是要在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因此,今天我们在文明审计要求中所看到的过去曾实践着的一些要求,已经变为了贯彻落实文明审计总体要求的具体措施。(2)文明审计这种工作要求所包含的如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等过去的一些做法,是经过与文明审计相联系之后重新提出来的。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的除了这些工作要求的一般意义之外,更多的是要坚持它们与文明审计密切相关的特殊意义。因此,今天我们在文明审计要求中所看到的过去曾实践着的一些要求已经是经过了理性的总结,虽然字面上看与过去没有变化,但其涵义已经不同了。(四)文明审计是审计地位作用变化的客观要求按照《审计法》赋予审计的权限理解,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界定在经济监督方面。但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党和政府对审计工作关注程度的提高,随着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信赖和期望的提升,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发挥作用的范围已经由财政经济领域逐渐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拓展;审计的作用已经由过去的较为单纯的经济监督作用转变为经济监督、宏观调控、权力制约、惩治腐败、保障国有资产、维护人民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等多种作用并重。审计地位作用的变化,客观要求审计必须全方位的提升工作水平。全方位的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概而言之,就是审计的进步,文明审计说通俗了就是审计的进步。因此,文明审计是最能够体现审计地位作用变化对审计提出的客观要求的。(五)文明审计是改变审计现状的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审计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很多需要加以改进之处。从审计工作指导思想上讲,广义角度树立“审帮促”的思想,追求审计工作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欠缺;从审计工作原则上讲,大多停留在用传统的观念理解原则的内涵,而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变化了的角度赋予原则以崭新的内容还很不足;从审计工作思维方式上讲,大多比较呆板、陈旧和模式化,坚持与时俱进地构建科学的审计工作理念还有差距;从审计工作方法上讲几十年一贯制的做法仍在延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一些地区推广运用还是凤毛麟角;从审计程序上讲,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步骤违法、方式违法、顺序违法、期限违法等现象,这些程序上的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审计机关的形象,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从队伍建设上讲,知识老化、作风不良、纪律松弛、为审不廉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很严重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审计工作还有落后的一面。改变审计工作落后的现状,可能办法很多,但是就事论事地提出审计工作要求、孤立分散地提出审计工作要求、简单重复地提出审计工作要求是绝对不能奏效的。我们理解,若从改进审计工作的角度来看,文明审计正是基于目前审计工作的现状,基于改变这种现状要求提出的措施,这个措施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而且要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说文明审计是改变审计工作现状的途径。三、实现文明审计的主要途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如何将文明审计的良好愿望,变成文明审计的美好现实,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法,即选择什么途径。从上述对文明审计的分析研究中,我们认为,要实现文明审计最终达到的目的,必须从宏观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选择和确定文明审计的途径。(一)文明审计,必须遵循依法审计的原则从普遍意义上讲,文明与法是直接相关的。法本身是文明的一种表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法对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温总理在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十六字要求中,将“依照法律”放在了第一位,只有在“依照法律、符合程序”的前提下,才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做到文明审计。所以,要坚持文明审计,就必须从“法”上做文章。从特殊意义上讲,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依法实行审计监督。离开法,审计就失去了依据和遵循。因此,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最基本的特征。就审计工作这种职能的特殊性而言,要做到文明审计,也必须在“法”上做文章。一是坚持有法必依。文明审计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以法律的明确授权为依据的,具体要做到:(1)审计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2)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全部行为,即确定的审计职责、规定的审计权限、界定的审计范围、明确的审计对象、制定的审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履行的检查行为、实施的监督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3)审计过程中和各种检查行为和监督活动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4)审计认定和查处问题的依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二是坚持执法必严。文明审计对审计行为不仅提出了实体合法的要求,还提出了程序合法的要求。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比较注重实体合法,而对程序合法似乎关注不够。近年来,一些行政复议案件,由于程序违法,最终导致了行政机关败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因此,要做到执法必严,一方面,在实体合法上必须做到严格,另一方面,在程序合法上更要做到严格。只有“双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执法必严。三是坚持违法必究。文明审计要求必须保证审计主体行政行为的正确性,对审计主体行政行为有悖于法律法规的作法,必须严格加以纠正,也就是说,只要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对于违法的具体审计行为,不仅要给予撤销或改变,而且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或连带责任。(二)文明审计,必须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合法、合规的作业流程是提供合格审计产品的基本前提,它贯穿于审计的各个阶段当中。在审计现场,作业程序的合法、合规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首先表现在审计取证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未经合法程序取得的证据是无效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计产品,其质量也不可能是合格的;其次它还要求对某个具体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的设计和实施是合乎规则的,从而能保证对这个事项的审查是遵守了作业规范并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责任。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审计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程序违法现象,降低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要大力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全面、正确履行法定程序义务。同时,要按《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的有关规定,在每道审计程序的每个环节都要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做到法治与德治并重,充分体现审计人员的人文关怀。一是审计人员在进点时,要主动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宣传审计的目的和意义。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召开有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内容与重点以及工作要求,宣布审计工作纪律,公布审计组成员、办公地点和反映问题的方式以及公开举报电话,在显眼处张贴审前书面公示,以便于广泛征求和听取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对本单位及审计组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无法得到的情况和一些较为隐蔽的经济问题的线索。同时也便于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这既有利于使审计工作充分尊重民意,又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文明和谐审计,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把人性化贯穿到每个审计环节。具体应做到:实施审计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掩盖事实真相,不扩大违纪事实。审计中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或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询问情况,态度要和蔼,语气要适中,不盛气凌人,不颐指气使。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某一事实的看法,应定期或随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便减少误会。沟通时,要举止文明,言行恰当,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不讲伤害他人感情的话。听取被审计单位解释要耐心,态度要诚恳。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要做到不卑不亢,以理服人。三是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处罚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到宽严适度,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客观地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对现实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处理,不死抠法律条款。既要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又要维护财经法规的严肃性。既要尽量避免审计执法中的“人情化”,又要充分体现审计执法的“人性化”。(三)文明审计,必须注重提升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是开展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通过开展文明审计,又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审计工作首先要确保审计质量,要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文明审计”。要通过开展“文明审计”,反过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应认真落实审计署6号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不断规范审计执法行为,促进审计人员文明执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审计准则和各项规范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一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项目,搞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工作内容、业务工作程序、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等基本情况,研究审计的重点和突破口,确定项目实施进度;实行审计项目进度情况报告表制度,及时了解掌控项目的完成时限和审计人员、工作时间等资源的投入量;完善统审项目通报制度,实现审计资源共享。二是实行审计工作日记制度,明确审计人员责任;认真落实三级复核制,做到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决定没有法制部门审核,审计机关领导不予签发,确保审计文书提出的证据和结论准确无误。三是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增强大案要案意识和职业敏感性。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做到审一个,透一个,查一个,清一个。四是强化宏观意识,推动审计成果创新。在具体工作中注意引导审计人员拿出更多的精力,从宏观层面研究解决微观问题,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文明审计,必须着眼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文明的最终目的,文明是发展的重要途径。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做到文明审计,就必须要牢固树“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从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体现文明审计。一是瞄准审计促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研究审计工作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内在联系,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瞄准有所作为的方向,找准有所作为的位子,高度自觉地将审计工作融入政治、经济、社会大局的互动之中,努力实现和提高审计工作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努力破解审计促发展的主要矛盾。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繁多,审计难以面面俱到。为此,审计机关要在分析研究审计对象总量、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和破解审计促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重点关注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是不断提升审计促发展的层次。要充分发挥审计机关所具有的监督方式独立性、监督力度权威性、监督地位超脱性、监督领域广泛性和监督手段综合性等有利于从高层次和深层次揭露问题的职能优势,从与审计职能作用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宏观着眼,从透视这些问题的体制、机制、制度因素深层次入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各项审计监督活动,不断促进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五)文明审计,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所谓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源于科学的,科学是文明之源,科学的理念在文明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充满着矛盾。审计监督是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因此,它也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首要条件就取决于我们是否牢固地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一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审计工作的起点。要在宏观把握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个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形势,从本地区实际出发,重点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二是实事求是的处理审计工作过程中的矛盾。要妥善处理合理与不合法的关系,在法与理不尽一致的时候,要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要妥善处理国家法规与地方法规的关系,尊重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规章;要妥善处理经济活动活跃易变与政策法规相对稳定滞后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处理经济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实事求是地做出审计处理决定。在坚持依法审计原则的基础上,要客观地考虑审计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因素:地方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规定,可作为查处问题的依据;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内部规定,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与时俱进要求的,应给予积极支持;由于法规政策本身的局限与滞后,造成被审计单位行为违规的,一般不应追究执行部门的责任;由于客观以及特殊原因而非故意行为违规的,可以责令被审计单位依法自行纠正和处理。(六)文明审计,必须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文明审计是在审计的过程中产生的,审计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和被审计的相互作用,是文明审计的重要载体,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是审计文明产生的物质条件。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摆正位置。监督与被监督是互相依存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审计与被审计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就要坚持平等的原则。要在人格上讲平等,把审计与被审计只看作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要在处理上讲公道,客观地对待问题,用法律的统一准绳去评判是非。二是明确目的。审计是要查错纠弊,但查错纠弊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我们明确了这个目标,就会报着善意去对待被审计对象,防止吹毛求疵的审计行为。三是减轻负担。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凡是具备送达审计条件的项目,全部实行送达审计;对不具备送达审计条件的审计项目实行就地审计所需经费开支,包括交通、通迅、食宿等费用,全部由审计机关承担。四是讲究礼议。要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的工作举止、表情、谈吐、待人接物礼仪行为,促使审计人员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下进行审计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审计言行,努力做到和谐审计。(七)文明审计,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看到,创新是文明的源泉和动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创新,无不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审计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它关系到审计工作层次和审计事业生命力。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全国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惟一的选择就是要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一是创新审计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各级审计机关要抛弃那些不适宜、过时、陈旧的审计理念,要在深刻把握十七大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例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新命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仅有两字之差,却表明党的发展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审计机关要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就必须建立起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向匹配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为此,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侧重审查物质指标,转向注意审查以人为本指标;二是从过去侧重于审查真实合法性指标,转向注重审查效益指标;三是有过去侧重审查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审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四是从过去审查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审查可持续发展指标。二是认真抓好审计方法创新。审计工作专业性强,程序严密,涉及广泛,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先进技能和方法,才能担当起新形势下审计监督的重任。要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环境审计等审计方式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内部控制测评、分析性复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与审计风险分析等审计技术;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确定重点的审计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系统,挖掘和总结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典型实例,积极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才。三是认真抓好审计管理创新。要加强项目管理,努力提高审计项目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降低项目管理成本,不断提升项目运行效率;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政务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实务制度等各项制度,促进机关的“三化”建设;要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审计资源的作用,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妥善解决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建立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完善决策体系,完善政治保障体系,完善监督体系,促进机关高效、敏捷、快速运转,提高机关办事效能。(八)文明审计,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法技建设党的十七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审计工作要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必然对审计的人才资源、法制建设及技术方法等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要保持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审计事业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作为加快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头等大事,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审计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减轻审计工作规范,走规范化、法制化的审计之路;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政治建设。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不断加强审计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之做到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格的政治纪律。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审计机关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深刻内涵,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和十七大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做到“三个结合”。首先,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与高质量做好当前各项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在抓好学习的同时,全面完成好当前各项审计任务;其次,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与研究好明年审计工作结合起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明确审计工作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把十七大精神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有效履行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第三,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与推进审计工作发展结合起来,要在深刻把握十七大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民本审计观,深入分析新形势对审计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结合当地审计工作实际,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探索审计工作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手段,促使审计工作形成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以强化教育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围绕建设审计领导人才、审计管理人才和审计专业人才三支队伍,加大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使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使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坚持廉洁从审,依法从审,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大力提倡学习创新,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学习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是以提高法律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制建设。一要坚持严谨细致。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审计质量看成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帮助审计人员强化审计质量意识,把审计质量控制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形成“人人注重审计质量,个个争创审计精品”的良好局面。二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审计工作,在执法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既依法审计、严格执法,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三要坚持审务公开。大力推进“阳光审计”工程,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继续实行审计公示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特约审计员和行风监督员的作用,以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四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审计技术进步。审计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审计技术进步的主要标志和重要体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转变、队伍结构转变的深刻革命,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努力提高计算机审计的技能和水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审计,在审计项目中广泛应用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下大力气学习推广AO审计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并组织演示交流,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审计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管,加强督促检查。广大审计人员要积极投入审计创新的实践活动,在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当审计专家和审计能手,把计算机审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作者:辽宁省审计厅审计科研所吴娟常远)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