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面对升值与通胀的两难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04:46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时至年底,无论资本市场或消费品市场,惆怅的情绪快速蔓延。

  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把防止经济过热、防止明显通胀视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其措辞之严厉,人们普遍能感觉到。另外,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会见欧元区代表团时表示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防止汇率大幅波动,为全球失衡有序调整作出应有贡献。这两个重要政策信号,引发了市场对未来宏观紧缩政策的深度忧虑。

  今年以来,对于宏观调控政策,人们说得实在太多了。面对困惑,甚至形成了两种最经典的解释与政策主张。

  一种意见认为,面对未来的全球通胀形势,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要达到科学和高效,不仅需要及时地调整利率水平,稳定民众通胀预期,而且需要适度地加快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步伐,减轻从国外输入通胀的压力。

  该观点将人民币一定时期内的快速升值看做当前一种可行的短期策略。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利率+汇率”政策组合的调控思路,即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并认为这符合市场预期。

  但反对的声音却对此不以为然,并批驳说,用加速

人民币升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不可取。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仅不能使国内宏观经济趋热的局面短期内得以缓解,甚至还可能会对宏观经济过热的趋势推波助澜。

  持这种观点者强调,政府不宜考虑加速人民币升值来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相反,有计划地提高劳动力的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增强国内消费需求才能使得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并认为,采取保持真实利率稳定和升值的组合式调整政策,不仅有助于消除过热,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走出资产收益虚高与升值的不良循环。

  站在国际经济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之利弊其实难分伯仲。人民币升值,中国商品变贵,相当于中国发生通胀。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人民币升值,则进口商品便宜,而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也会紧跟通胀上涨。

  是不是要适应

中国经济不断强劲发展的大趋势,就只有通胀或升值,没有别的选择吗?

  仔细观察今年的政策执行情况,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似乎都效力不大。一面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不彰;另一面却是经济基本面好看,流动性充盈,楼市、股市火爆。

  然而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较高增长率,否则将无法解决贫困与失业问题。而适当的宏观调控对于防止宏观经济由增长过快变为偏热以及可能发生的过高通胀,显然是必要的。但宏观调控的方法与国家经济的基本面如何相匹配,如何顺应当今中国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政策组合如何确实有利于经济降温,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以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过快增长如何真正奏效,都是不能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实让政府及社会对通胀及升值的态度正在变得更加开放。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如果选择零通胀,则劳动生产率增长就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实现;如果选择汇率不变,则劳动生产率增长就需要通过通胀来实现。

  因此,以紧缩性财政政策为主、以中性地,保持既定利率和汇率稳定不变的货币政策相匹配的政策组合,并积极推行结构性改革,或将成为一种政策选择。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确立的方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有可能将明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定位于“稳中适度从紧”,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经济形势。至于具体措施,可以预料,除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政策之外,汇率政策有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在货币政策为宏观调控赢得时间的同时,财政政策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政府终将不得不作出选择,而其政策实质将是:既有通胀,也有升值,两者兼顾。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