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发展应以改善民生为前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1:19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都呈现出继续大幅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财政增收,企业增效,人民群众也得到了实惠。但与此同时,由于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供应趋紧、环保要求趋严及工资、保障等人力成本上升,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神话”,可能面临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

  物价

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健全,人均收入上升而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尤为突出。改善民生工作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收入增长差异来看,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上升到0.46,显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我国的CPI增长处于加速状态,从1月份的2.2%增长到10月份的6.5%,全年预计增幅将达4.5%。零售价格指数从1月的1.8%增长到10月的5.1%。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肉、粮、油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尽管国家加强了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和市场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并且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出台各种宏观调控措施,但由于价格上涨的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国际联动性等特点,10月份CPI比9月份又增加0.3个百分点,使得社会各界对于通胀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即使央行频繁加息也不可能解决百姓吃肉问题。

  如果说,通胀与GDP增长是紧密关联的,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之时,有一定的通胀是正常的,但若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赶不上通胀增幅,大多数居民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的活期储蓄就会居高不下,这些储蓄在通胀时代快速缩水,导致收入差距更大;高收入阶层对消费不敏感,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无力消费,内需无法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根本性转变,既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又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不利。

  毕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因此,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确保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必须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只有让广大的老百姓普遍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才能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综合改革,如工资、税收、公共财政等的改革,降低国民收入在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比例,提高居民的收入比例,切实提高居民所得,让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才能真正持续有效地扩大内需,甚至调整内需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无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总体而言,目前的收入分配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市场经济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从今年经济运行状况看,表面上,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得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但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6%,1至5月企业利润增长42.1%,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8.6和16.6个百分点,而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4.2%和13.3%,同比分别加快4和1.4个百分点。即便采用不变价计算,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不仅明显快于居民所得增长,而且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同时,各种分组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拉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

  专家指出,要加快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消费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力量。同时,要加快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市政交通、廉租住房等方面的公共开支,建立教师、医护人员以及

公务员等工资福利随经济增长而正常增加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要把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作为当前的重点,利用现在财政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

  正如日前政治局会议指出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显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