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峡办:科学对待三峡水库可能的生态隐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 09:46 21世纪经济报道
重庆报道 本报记者 吴红缨 1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表示,三峡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建设作用。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自1994年12月开建,已先后完成了大江截流和大坝建设,预计于2009年全面竣工,关于这个庞大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与它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一样令人瞩目。 汪啸风表示,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地肯定治理或建设的成效,同时也科学地对待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 生态效应 据27日的新闻发会布公布的信息,2006年,三峡工程实现156米水位蓄水的目标,并在2007年,首次成功发挥了调峰和补水的功能,目前三峡左右岸电站19台单机70万千瓦机组投入运行,至今累计发电已超过2000亿千瓦时。 汪啸风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超出当年可行性报告预测的范围。 首先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如与同等装机容量火电机组相比,三峡电站每年发出的电能,相当于少消耗5000万吨燃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同时,中国政府对三峡库区环境整治做了大量工作,目前生态效益显著。他表示,近几年,中国已累计投入数百亿巨资对库区进行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治理、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恢复与建设,其中,关停并转1500多家搬迁工矿企业,兴建各级污水和垃圾处理厂70余座,库区地灾治理耗资120多亿元,地灾避让移民近7万人。 汪啸风称,三峡库区目前的环境状况,首先是泥沙淤积明显减少,第二是水质基本稳定,长江干流的水体仍然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是最好的水质,自三峡大坝实现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对于泥沙淤积,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表示,现在每年进库的泥沙数量是当时估计的不到40%。 潘家铮认为,“三峡水库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达到平衡的时候,它的有效库容绝大部分都能够保留下来,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上世纪50年代论证建设,当时水利专家黄万里公开反对,警告泥沙淤积问题。1960年,大坝建成。此后,大量泥沙开始淤积,潼关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2003年,渭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据央视报道,曾任三门峡水库技术负责人的两院院士张光斗和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都力主废弃三门峡水电站。 潘家铮对这段时间,国外媒体“妖魔化”三峡生态问题表示了指责,”有些媒体说的是个别支流的情况,这些情况并不严重,我们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加以解决。 例如水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教授黄席樾,最近多次从重庆到宜昌,往返考察库区环保问题,他表示,可以认为,干流的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过去江面的漂浮物,大得人可以站上去,现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了。” 目前中国已拨出专项国债资金392亿,在库区建了50多座污水处理厂和40多座垃圾处理厂。 环保隐患 2009年,三峡库区蓄水水位将达175米,长江上游将形成长600多公里、水面1084平方公里、蓄水量393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库。学界指出,库区将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 1991年,三峡工程上马前,有关部门出具了一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得出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结论。汪啸风认为,这个结论仍然科学可靠。 汪啸风表示,据”利大于弊“这个结论,可说明决策者认识到上马三峡工程确也”存在弊端“,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就是从项目研究开始,就十分重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汪啸风介绍,国务院三峡办正在着力推进”7+1“专项计划,研究实施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治理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建设模式,主要包括消落区治理、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支流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农村截污、城镇截污、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及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进行效能评估。 目前,三峡面临的主要环保隐患,一是成库后,600多公里长的库区由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变成了生态相对脆弱的人工湖泊,水流速度减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一些次级河流滞水段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出现水华。 汪啸风表示,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对三峡环境监测的公报总体评价是,水华问题处于稳定期。它没有出现大面积爆发的趋势,但我们密切注意到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必要的,主要的措施是控制点源和面源的污染源。 另一点,就是消落带污染。三峡工程完工时,为保证发电需要,三峡库区冬季正常蓄水水位为175米,而夏季为防洪,水位降至145米,这期间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即消落带,易污染环境,并导致流行病发生。据有关调查,三峡库区长江和支流两岸将形成44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国内最早提出消落带问题的三峡问题专家、重庆大学教授雷享顺介绍,去年经国家批准,重庆开县生态调节坝正在建设,该工程完成后,至少可减少2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危害。另外,忠县,巫山的整治消落带项目也在进行可行性评估。 此外,虽然泥沙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但清水下泄带来新的问题,今后长江河床将发生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和横向扩展,对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并可能引发新的崩岸。 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政府还面临的一个严竣问题,是关于库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规避、减少人类生产活动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 重庆市委党校教授何关银,曾主持过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研究。他表示,重庆的奉节、巫溪、巫山、云阳,以及宜昌的巴东,属坠覆体地质,根本不适合产业振兴。 何关银说,“这些地方难以植树,连草皮都难栽种,坠覆体地质非常容易滑坡。奉节建新县城时,桥梁设计一度没有设计者敢接手,因为没有地基。” 中央政府对此也在关注。何关银透露,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到库区调研,提出了这五个县,因距三峡大坝最近,关系到库区安全,在战略上不适应发展产业,而宜建生态经济示范区,成为全国的公共产品的思路。 “库区生态的问题会长期存在,不是三五年就可解决,关健是如何控制,不要出大问题。”雷享顺称。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