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化解中欧经济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 00:11 21世纪经济报道

  应中国人民银行邀请,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容克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和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一行于11月27-29日访问北京,与中方就中欧经济金融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重要外资来源。中欧在经济领域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对话,将贸易差额转化为提高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契机就是其中之一。对华贸易逆差在欧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按照中方统计,今年1-10月,中国对欧盟25国贸易顺差1088亿美元,剔除对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的196亿美元顺差,对欧元区货物贸易顺差为893亿美元(因四舍五入,故这三个数字相减略有出入)。向来相对温和的曼德尔森突然强硬宣称欧盟无法继续忍受对华贸易赤字,声称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每小时递增1500万欧元,中国如不控制出口,他就会采取报复措施。

  究其根源,中欧贸易失衡不过是双方储蓄—投资失衡的表现而已,需要中欧双方努力才能化解。如何化解?让我们将眼光投向作为国际货币的欧元和美元。众所周知,取得国际货币地位能够为该种货币发行国带来铸币税等多方面利益。在中美经贸关系中,中国对美大量出口、出口收入换取美元资产,这种分工格局给美国带来了廉价进口商品和低息融资双重收益。与此相应,一个美元占压倒性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让中国和欧盟都付出了额外的代价,改进这种国际货币体系是中欧双方利益之所在。就长期而言,中国必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在中短期内,帮助欧元增强其国际货币地位是更为现实的方案。

  国际货币地位体现在三方面:作为其他国家货币

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锚货币、作为国际货物服务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货币、作为一国官方储备货币;中欧若要讨论增强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我们的汇率形成机制中已经将欧元纳入了自己的货币篮子,在将欧元作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两个方面,双方加强协作的空间还很大。在贸易计价结算方面,欧元区从区外进口中用欧元计价结算的比例不过1/3左右,特别是货物进口中用欧元计价结算的比例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对欧元区出口中又压倒多数是以美元计价结算,令我国出口商在当前的美元疲软中损失不少。

  在储备资产币种构成方面,为规避风险,中国有着强烈的动机希望削减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相应提高欧元资产所占比重。成思危主张中国转换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言论不止一次引起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暴跌的“成思危效应”能够出现,实属必然。如果中欧双方能够合作推进中欧贸易中欧元计价结算,并将中国对欧贸易顺差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欧元资产,就是双赢。

  如中国若要增持欧元资产,最大的障碍除了欧洲

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总体上长期不如美国证券市场之外,恐怕就是欧盟一些国家对中国投资、特别是对主权财富基金态度过分严厉了。而要提高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增加对欧元的需求,在短期内有助长欧元汇率之效,会加重欧元区某些苦于汇率高涨的产业部门的压力。但既然有如此突出的潜在利益,双方又何妨一试呢?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